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制度研究

2018-05-14杨玉玲

今日财富 2018年32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互联网+

杨玉玲

完全学分制是国内新型教学制度,是教育管理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基于“互联网+”的背景,对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了探索,从教育环境的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对完全学分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质量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互联网+”背景,为高校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制度的设定提出建议。

完全学分制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型研究领域,国内学者、专家对这一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其质量管控、界定的标准还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随着教育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进入到革新时代,传统模式下高校学分管理已通过与现代知识融合,转为科技背景下的完全学分制管理。“互联网+”能更好的将完全学分制数量化管理,摒除传统管理思维下的人为误差和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同时也能为教学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一、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一)质量管理理论发展

自20世纪全球跨入工业化生产时代后,质量管理逐步兴起,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基于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阶段、基于控制与预防的统计质量阶段以及基于客户满意度与产品零缺陷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目前,质量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中,主要应用于教学质量检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统计分析等方面,尚未有学者针对完全学分制制度,进行质量管理分析。

(二)完全学分制与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在工业化革命后,主要划分为过程控制、全面质量管理、IS9000标准以及六西格玛管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是基于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控制下,依据六西格玛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标准,进行完全学分制过程中的学生管理与学分控制工作。此外,在进行完全学分制进程中,需要结合质量管理中的QC七大手法、基于抽样调查的中级统计管理方法以及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高级统计管理方法。因此,完全学分制需要融合质量管理理论中多个方面和多个质量检验工具,进行自身质量管理工作。

(三)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建立于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评价原则以及评价对象,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分层次建立评价指标集合。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质量管理八大原则,可采用目标分解法、四分法、分类法、经验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和多元统计方法等。为了保证指标科学性、准确性、导向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和体系完备性等,在指标选取过程中,通常会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二、“互联网+”背景下完全学分制管理必要性

(一)“互联网+高校”的客观要求

目前,“互联网+”已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渗透到各大行业中,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每一个国内行业都具备且酝酿“互联网+”融合机会。 “互联网+高校”是教育行业重大变革,对高校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以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学习生态环境,要求完全学分制高质量化、无误化或最小误差化,这样才能完全将互联网与高校融合,达到理想化态势,才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产生创新,才能达到学生和教师随处可学习、随时能学习的目的。

(二)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现实需要

1.冲突课程自修学分质量控制。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必修学分的课程考核,需要在下一次课程安排中进行重修设定,这就可能与其本学期课程安排相冲突,此种情况在完全学分制管理机制下,多数情况是以学生自行选择相关课程自修、主讲教师进行审批签字为主要方式进行一定的柔性化调节。

2.自修学分评价和质量控制。随着教育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快速步伐,进行多渠道教学资源供给是保障教学完整性的重要部分。依托互联网环境和发展模式,学生未来可通过课堂学习、手机或PC端教学、慕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目的性学习,按自身需求从时间安排、知识维度、课程安排上,构建适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的软件环境及学习环境,最主要的是,将会按照社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素养需要,柔性化、合理化选择学习课程,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三、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构建

本文通过对完全学分制下,质量管理相关问题的访谈和调查,综合结果分析可知,“大众化”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基于此,本文经多方查阅资料,总结出以下两方面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构建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指标体系如图3.1所示。

(一)教学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为教学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分为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其中,教学环境主要指学生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教学组织制度等校园软件设施,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等硬件设施。本文中的教学管理,主要指完全学分制下,互联网背景的课程学分建设、教室数量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考察等。

(二)互联网建设与融合。高校互联网建设主要分为学生用户系统和教师管理系统。学生用户系统主要进行课程成绩查询、信息登录和其他辅助工作;教师管理系统主要依据不同教师职责,选用不同系统,主要进行学成绩管理、学分管理、毕业管理、论文管理、日常管理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需要进行选课前指导、专业培养计划发布、学分管理控制等工作,同时,学生需要依据自身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相应课程,因此,对互联网平台融合中的质量评价指标,培养目标可以目标数量为计,培养方案可以最终拥有能力数量来计,学生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及总学分可进行归一化处理。互联网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教师使用平台能力等也是影響质量管理的因素。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制度设定建议

(一)“互联网+技术”管理

1.建议完全学分制高校开展“互联网+技术”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或完善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制度。第一,建议规定高校全体教师和同学,必须完全学会或熟知相应的教学系统,这是实行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步骤,教学管理不仅要求高校具有一定规模的师资水平,还要求具有“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的教师队伍,这是高校实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基础。

2.建议高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建立质量管理系统或机构。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基于评估体系进行质量管制制度实施,此过程中需要质量管理系统或机构建立目标层,落实责任,再进行目标细化,抓住关键工作环节。

3.建议高校建立质量管理进度协调工作制度,主要用于协调和解决交叉管理问题,理清先后顺序,确保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建议高校对影响质量管理进程的风险性因素和干扰因素进行分析; “互联网+技术”是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制度的软件基础设备,较为关键。

(二)“互联网+方案”管理

1.建议高校将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运筹化,融合运筹学思维,将质量管理工作分为质量管理工作前、质量管理工作中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后制度。应用质量管理统计工具,设定紧前工作任务:评定交接、安排提前通知事项、检查质量管理工作条件。

2.建议将中间工作定为质量管理工作,在此环节,建议高校要求各系设定合理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不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前提下,多设定自行选修课程及课程详细介绍,以“宽学严出”的教学模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化能力。

3.紧后工作為完全学分制质量评估,定期检查听课授课效果、教案和课件、课程进度计划等,应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七大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互联网+”网络技术,制定与高校自身吻合的数据分析及管理方法,可以此作为教师人事评审标准之一。

(三)“互联网+思维”管理

1.建议高校各系建立“互联网+思维”理论管理范式,形成发散式的知识体系、网络式的课程培养方案。让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多选定选修课程,使之成为辅助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成立自身知识体系,并进行多元化学习,多涉猎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准。

2.建议高校在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有“互联网+思维”将质量管理体系与兄弟院校制度或最新制度标准联合,不断创新和改善质量管理工作,为完全学分制的完善和实施奠定基础,以此来提升管理质量。

3.建议高校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借鉴大数据整理分析模式,从教学时间、教师空间维度分析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情况为其更高效的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五、 结语

教育管理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支撑工作。完全学分制是近年来国内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产物,代表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其实施工作有一定难度。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了完全学分制的质量管理制度,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完全学分制质量管理的意义,分析管理体系影响因素并制定其评价体系,对质量管理制度的设定提出建议。(作者单位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互联网+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