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
2018-05-14向东
向东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的目标可以表述为知识创造、知识传承与服务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公共安全教育管理的治理制度,此项制度的完整性对于维护高校科研教学有着决定性作用,本文观点中,高校公共安全管理有“三大要素”,即为: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立体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部位监管相结合。分别列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框架,约束其行为,使之与大学目标相容。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高校实际和大学逻辑的公共安全管理结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实现路径。
随着高校综合改革的深入,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结构布局差异,高校环境逐渐社会化趋势明显。那么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公共安全的有效维护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持续健康发展,在教学、科研、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省属高校公共安全模式的了解与分析,结合我国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提出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立体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部位监管相结合。
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一)公共安全意识培养教育长期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此,我国专门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安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將公共安全列为我国十一个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之一,提出要实现公共安全、应急科学与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应急产业,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意见和建议,应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指向。
重庆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服务学校29条措施。措施从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提供安全防范服务、严处校园违法犯罪、强化保障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今后,学校师生一旦失踪失联,警方将第一时间开展查找工作,对可能被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组织专案开展侦办工作。[]该项措施涵盖了公安行政管理、打击犯罪、安全防控等内容,与校园安全、教育教学、师生权益息息相关。行政审批方面,简化手续、缩短流程,特事特办,方便快捷。在安全防范方面,找准薄弱环节、补齐差距短板。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惩治。“服务学校29条”是保障校园安全之举,捍卫师生权利之举。
(二)课堂教育与课外管理相两手抓
校园安全责任重于天,高校进行课内外安全教育功夫在于平时。组织全校性质的突发事件演练、消防周、消防月、演讲、小品、知识竞赛、游园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参与安全学习的主动性和生动性;采取邀请校内外专家宣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使得校园师生在逃生、防火防骗、意外事故等方面提高自防自救的能力;在校内食堂、运动场、教学楼下安装电子宣传栏,滚动播放公共安全教育视频,营造良好的公共安全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高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立体化与规范化相结合
(一)立体化硬件设施
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安全是政府必须向社会和居民提供的一种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现代政府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为首要职责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精细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高校校园对外开放形式越发多样化,一方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优化了教育资源的使用,但另一方面却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和压力。受到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的影响,公共安全的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包括校区内的交通运输安全、防火防汛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生产作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卫生环境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反恐、防灾减灾等。所以,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使得高校公共安全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高校采取智能消防、智能交通、智能监控、智能宿舍管理、智能信息发布、智能运维、智能网络等校园智能安防核心子系统,高清监控、道闸翼闸、消防报警和检测点位、信息发布点位、交通测速抓拍设备,根据此类硬件设施智能分析、人脸识别、轨迹跟踪、信息发布、隐患排查等功能,实现进入校区的人群实现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应急预案和处突措施的有机结合,立体化硬件设施向智能科技要安全。
(二)规范化软件设施
在日常安全教育中,仅仅是将安全意识培养贯穿于入学教育、重大节假日教育、毕业教育当中。阶段性、泛泛而谈的安全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引起校园师生的重视,如果能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课时中,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当中,分不同的年纪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此举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能引起师生和学校的重视,深化“平安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师资力量也是保证安全教育的关键所在,若能将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体育老师、保卫处老师、知识产权教师合成校园安全保卫教学队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如法律知识学习、格斗能力训练、公共安全相关制度制定和实施,均能够很好地迎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要。当然,要实现这些,需要社会和高校一起重视,加大人、财物的支持。
三、全面把握与重点部位监管相结合
加强校园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与素质,全面开展和点面结合是目前为止可行性较高的方法,实现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学校和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再到重点部位的把控,形成网格化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实现部分高校开放化管理的准确把握,促进校园安定、和谐。
(一)全面完善机制建设,加强安稳工作研判和分析
全面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关键在于由上而下的强化“安全第一”指导思想和全面“依法治校”理念;全面实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的责任制,将安全教育列入维护高校稳定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建立由党委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人武部、国际交流、团委等部门构成的安全稳定小组,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做好记录和纪要,定期进行督查和反馈、交流和分析。
与同性质高校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研究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三)点面结合的公共安全管理
抓好公共安全教育的几个特殊点:一是抓入学教育点,刚入学的学生思想单纯、阅历尚浅、防范意识薄弱,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毕业教育点,大学生满怀憧憬的即将步入社会,个人自主意识强,难免过于自信和着急,给一些非法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抓重要场所场所的公共安全教育,实验室、宿舍、食堂、教室、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的使用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逃生位置、出口、方式方法的培训等。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园内安全管理工作中都能做到有制可依。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高校相应的处置权力。在高校公共安全管理中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如交警直接进驻校园管理交通违规、警务室的建立可以解决学校缺乏执法权和没有校园安全法保障的问题,对进入校园内可能发生安全稳定的人群起到约束作用,对不法分子起到较好的震慑作用,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缓解安全保卫部门的综合治理压力。构建网格化安防系统,保障高校科研、教学和生活的安全稳定,促进“平安校园建设”的长治久安。(作者单位为重庆理工大学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