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018-05-14陈启平
陈启平
[摘 要] 在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要求员工不仅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员工具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注重培养的是专业技能,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语文课作为传递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就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进行了叙述。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261-01
中职学校的本质是为企业、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工匠精神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素质要求,语文课作为传递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灵魂所依。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则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一种技术可以被复制,但是一种精神绝对不能被复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虽然工匠精神诞生于古代,但是它对当今信息时代有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作用,有着精益求精、专注敬业、耐心坚持等特点。工匠精神使每一个产品都做到極致,工作者通过工匠精神打造的产品表现出自我价值,同时也表露出工作者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一词近期来在社会上热议不减,中职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由专业课和文化课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类课程都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类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培养适应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想要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还有一种方式,即培养职业能力。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因为唯有有效的职业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各种职业能力是与职业素养有所联系的。再者,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个重点。而在语文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好的方式,便是帮助学生练好口才,唯有拥有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应聘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打破所谓“专业课”与“基础课”的传统课程划分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学习需求为依据,建立某专业学生所要训练和达到的各项能力体系,在此基础上开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职业语文能力培训课。届时,将不再有笼统的语文课,而应该明确为口语交际课、书法课、公文写作课、速记课等。
三、培养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端环节,学校的目标应该设定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工匠精神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如何培养技能人才则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
中职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应该仔细研读和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对可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部分进行重点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体现工匠精神,学生上课时了解到的知识就会多了,这有益于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的萌芽。
(二)拓展教学内容,增设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把语文知识和工作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积极拓展课外综合实践课程。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应该设置成以工作岗位为阵地,结合专业,通过设计活动项目、选取岗位活动内容、模拟工作情景等多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实践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的课外活动虽然丰富多彩,可是因为中职学校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导致中职学校通常缺乏人文底蕴。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在开展与语文有密切联系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行为素养,进而实践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国学活动,比如,诗歌诵读活动、话剧表演、经典诵读;鼓励表演社多组织艺术表演活动,浓厚学校文化艺术的氛围;鼓励安排语文教师定期开设讲座进行指导,文学社多进行文学创作,在讲座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优质服务
的意识。
学校在追求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顺应社会趋势,注重精神的培养,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2]严华银.“工匠精神”也是语文教育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2017(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