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14黄丽民
黄丽民
[摘 要]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意义,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创业教学基础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平台、优化教师队伍几方面探究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对实现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278-02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才能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保障,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新工艺、新科技、新创意、新产品不断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这种环境下,各行业发展都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于创新人才的支持,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国家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这种教育创新和人才创新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学生层面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新素养和能力,学生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未来有效就业、创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才有保障。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也是国家人才战略优化调整的现实需要。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结构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人才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的人才培养战略必须发生改变,也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实现改革创新,人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对人才培养质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各领域都需要实战型创新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对高职教育而言,也需要能够在培养实战型人才的同时,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突出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这是国家人才战略对高职教育的重要要求,这种人才培养对国家建设及在人才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尤其是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是加强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加强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中并不明确,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問题也没有解决好。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这必然会影响到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这种情况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社会步伐,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改革调整,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较为传统,很多教材内容和教法落后于时代所需,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育方面,相关问题更为严重,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较大的缺陷。对高职教育而言,必须突出实践,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课程内容教育,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不够突出,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建设,这就导致高职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受到影响。
(三)课程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基于岗位特色的教育还比较缺乏,针对创新创业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评价中,多是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评价,但缺乏实践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这必然影响到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职教育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要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对人才培养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地规划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现代企业,岗位设置非常丰富,每一个岗位的员工不仅需要相关从业技能和素养,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高职教育要能够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对每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设计,在科学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后,还需要基于社会需要,拟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划,能够制定出短期及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保障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能够构建完善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要能够积极构建基于实践教学和探索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内部必须全面,能够以专业为依托,营造完善的创业教育氛围,并能够融合社会元素,以实践性活动为重点,结合学科优势,构建以创新创业素养能力为核心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还需要能够积极融入生产内容,能够创新社会实践内容,能够以创新、创业、创造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立足点,能够构建立体化的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认识,积极拓宽创业就业渠道,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
(三)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基础平台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平台,才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平台。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平台,需要对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基于此构建立体化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学平台,要能够重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构建融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项目训练、企业实践的系统性、递进式、立体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全过程中,要能够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中,要能够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精讲和实践融合的教育新方式,能够采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司体验法等多种方式,能够把理论讲解与实践演练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把案例分享教育、现场角色模拟教育、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和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入高职教育中,创新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实践经验的传授,能够使大学生对企业经营策略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并要加强实践引导,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交流交往素养。
另外,要创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要能够深化校企合作,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集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学校不仅要积极与大型企业实现合作,力图征得大型企业的教育支持,还需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能够构建起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学科需要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要与企业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征得企业支持,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实习实践,能够使学生对企业市场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有深入的了解。高职院校要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对教育资源进行不断优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學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借助于网络方式实现交互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要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于商业化运作方式和管理技能,为学生构建起逼真的行业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实践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四)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平台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体验,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需。高职教育要重视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平台,能够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在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加强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设计,共同进行实践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综合实践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综合实战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参与到商店经营,这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参与到市场销售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另外,高职院校还需要能够积极利用政府政策,为学生提供专家指导教育,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利的指导。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估体系,能够及时检查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的成绩,对学生学习实践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五)优化教师队伍
优化教师队伍,才能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目前,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这必然制约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优化教师队伍应该是高职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学校要能够认识到教师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能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能够通过培训,积极引导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认识,能够以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要能够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大投入,能够鼓励教师从专业教育和行业需要出发,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鼓励教师能够积极研究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实际进行研究,对创新创业精神进行有效把握,要能够通过教师素养的提升工程,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麻士琦,张露颖,张晓寒,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14).
[2]陈齐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遗传代码”的实践与建构: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