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论照进实际
2018-05-14秦子云
秦子云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210-02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四十年的历程,作为精神引领、意识形态紧跟党政时政的思政课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领域,也在高校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源于课堂,思政课对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形成辩证的价值观以及客观的世界观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思政课作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有别于专业课,特别是一些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思政课的课堂如果把握不好,很多时候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探究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落地实践,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和消化所学知识。所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让理论联系实际,落地实践,真正为学生所用,达到育人效果,这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思政课的概述
思政课,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非常重要的课程。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哲学》等课程都能从纵向和横向贯穿古今,结合中外时政全面分析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意识形态,从而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扶持,是对青年学子一生都大有裨益的重要课程。从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到灯塔工程系列活动的精神引领,都可看出思政课举足轻重的位置。思政课作为一个圆心,从课堂出发引领新一代青年学子学会思考人生,探索未来,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以及人生定位,因此,思政课虽说是基础课程,但同时也是必修课,是缺一不可的课程体系。
二、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及其原因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却在现实执行中不容乐观,不但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而且发现有不少大学生抗拒、厌恶,甚至排斥,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从根本上没有重视起来,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思政课这些现状已经成为高校、一线教师以及学术界都很关注的热点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综合数据统计与实际操作分析,发现思政课普遍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政课的理论性很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90”“00”后,这一代人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很灵活,面对新的资讯,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中规中矩的理论知识,更希望这些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授课环节是否能够吸引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有吸引力是很关键的步骤。一堂好的思政课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让理论结合实际,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与实际的结合。因此,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既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又是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浅析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几个关键点:
(一)内外兼修,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客体是学生和课堂,老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关键的。对学生来说,一个内外兼修的教师,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能长远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有修养的,首先最起码是要尊重和关心学生,有一定亲和力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慈悲,不应该有分别心。其次,对课堂的驾驭和掌控更加考验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其个人魅力可以是严肃的,活泼、灵动的,也可以是优雅大气的,课堂上能做到娓娓道来、旁征引博等,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广泛涉猎知识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内心需要,而不單纯是讲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体验“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此类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其实很有吸引力的。
作为任课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吸引学生专注在课堂教学当中,因此,当代思政课教师的魅力不仅能让课堂生动,更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真正折服,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思政课的质量提升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思政课应切实上到实处,要让学生对思政课主动学习,教师就应该努力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课程的含金量。(1)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师往往要在45分钟或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当代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接收资讯的方式是非常快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与时俱进,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形式,比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分解为符合学习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被制作成5至8分钟的独立视频。只要有空,学生就可以打开电脑或手机观看教学视频,这让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完成学习,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同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制作微视频、表情包、网络段子等,让课堂教学更立体和新颖有趣。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特有的青年之声平台,利用多渠道的方式网络授课和答疑,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更投入,对社会、人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2)空间转移法。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将传统的课室转移到室外,转移教学的阵地,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课堂转移到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场所,比如博物馆、革命根据地等实地,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方位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心理学的方式结合实地教学,透过现象上升到理智层面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吸收所学的内容。(3)诗词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都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最高的目标都是育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才能,利用唯美的诗句或者具有警示作用的语句,甚至可以利用网络流行且有教育意义的语句导入课程。比如,讲授《哲学》课“认识论”章程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唯美的诗词引入,引导学生追求不同的人生境界,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清新,是“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恬淡,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大气的境界,通过类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诗词的导入,不仅润色了课堂,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方式是多样化的,要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精心设计,采用的模式和方法能承前启后,对整堂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达到育人的效果。
(三)课程的设置以及政策的支持
首先,思政课程由于有其特殊的属性,意识形态的知识不可能随时改变,因此不能为了一味追求有趣的课堂效果而忽略课程本身的属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现有课程的体系上,对课程的体系作出适当的改革和调整。比如,在教材方面,可以通过色彩、编排、图文并茂等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可以配套及时更新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鼓励专业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和教参。比如《哲学》方向的课程,就可以加入辩论的内容以及实战的操作案例以及视频。
其次,从国家等层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比如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在考试的设置上,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还可以多举行专业性的比赛,以赛促教,不仅提升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还能摸索出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思政课吸引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要从本质上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不同层面都要改革和重视起来,真正要思政课发挥其效果,达到育人的作用。相信经过多方的不断努力,思政课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耀媛.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提升个人魅力的途径和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42-43.
[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治理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文教资料,2015(1).
[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