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2018-05-14潘虹
潘虹
[摘 要] 围绕现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发展为目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发展思路。
[关 键 词]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208-02
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今艺术类高职院校内涵作品集结,古典作品偏多,与时代接轨作品相对不足,过分重视政治而忽视了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对受教育群体接受程度估计不足。本文针对大学语文教育这一系列問题展开研究。
一、基本问题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定位上既有其职业教育的方向又有着专业艺术教育的双重身份,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就是为社会培养行业的实用人才。因此,从目标设定上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实际上,由于当今教育措施实施存在多种问题,导致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学生本身文学素养高低不一,素质良莠不齐
在招生生源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文学素养普遍不太高,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普遍偏低。举例说明,以北海艺术职业学院声乐系2009级为例,该系156名学生在满分150分的语文高考中能达到及格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艺术类的生源普遍文学素养不太高,当然不排除少数人语文素养较高,但以小见大,该类生源语文能力偏弱的现象十分明显。
这些偏低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语文基础欠缺,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基本目标,无法学以致用,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正确地理解老师课上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学生自己的写作上没有意蕴,过于呆板,更有甚者在语句通顺方面也存在问题。
学生语文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可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一堂课两极分化严重,严重影响上课效率。
(二)教材选择难以跟进时代的步伐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选择上多是内涵丰富的、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或者是古典文化内容,其本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然而却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部分文章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缺少了教材本身特殊性、文学性,强调了同一性,忽略了趣味性,这些都导致课程教授过程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教材选用具有滞后性,很难与当今社会接轨,使语文课堂缺乏与国内外文化相碰撞的机会。课堂囚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想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师团队教育方式墨守成规
现在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每天都在进行着信息的变革。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过快,往往时隔两天的消息就会成为明日黄花,没有价值。在这个大背景下,部分教师害怕出错,或者是不想过于劳累或者缺乏清晰的基础教育意识,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把握不到位,因而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度强调语文学科的“边缘化”,进取心普遍不足,致使艺术院校语文教育改革缓慢,难以适应社会。
二、主要成因
(一)艺术教育视野狭窄
艺术类归根结底属于人文学科,当今社会,尽管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可实际上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大多数人本质上还是轻视艺术,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艺术创作过程中思维性格与技术性元素的关系,片面地认为艺术类就是一种技艺,缺少人文素养的锻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只注重孩子技艺的培养而忽略其文学素养的培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和侧重点。在以实用教育为主体,把教育内容快速转变为生产力的高职院校,这种思想尤为严重。另外基于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要等多种原因,语文教育自然出现教育懈怠。
(二)课程定位不明确
大学教育在定位上不明确,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定位不明。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目前的文学素养还是普及文化常识,还是为了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找到工作,这些定位的主次分配不明,导致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相对模糊,教师在执行起来随意性比较强,工作态度不够严谨,较为随意,语文教育的不确定性较强。而人才最终的培养目标也没有明确的定位。于是,从宏观上可以看到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教学内容安排无准则、教材使用缺乏依据的无序状况,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未能充分服务于艺术类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手段过于单一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以传统的教师授课面对面口授为主,内容也多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以古文言文来说,此科目就像是对高中文言文理解的升级版,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性不高。另外,当今社会技术革新较快,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自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以一种爆炸的方式骤然传播,而传统的教育却仍难以与新的媒体形态相结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乏味就已注定,“一块黑板一本书,一盒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也已定型。相对而言,艺术类高职学生较为活泼敏感,他们有一定艺术情结而基础能力又相对薄弱,这些教学方法、手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令其学而生厌,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措施和几点建议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针对当前存在的教学现状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期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合理定位课程,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了,执行起来才不会模糊,不难看出这个是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目标,要与人才培养的目的、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确定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切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又切合社会,艺术的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介绍和学习要深入生活,而不是只在简单地介绍,要赋予语文时代的意义,让其在新时代里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以北海艺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例,音乐制作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音乐制作艺术观念的应用人才,使之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音乐艺术创作与制作”;动漫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先进的设計理念和方法,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后继学习能力,同时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其他艺术类学科的设计也应该与时代相契合,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专业艺术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使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束之高阁的存在。
在定位的过程中重视审美与艺术的结合,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生源特点,在语文训练上注重工具性,即通过阅读理解、写作训练提高基本的语文素质,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设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语文学科与工作完美地结合。针对艺术类院校的特殊性,大学语文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活力和创造激情的培养,全面培养其创造力。鼓励大学教师走出学校,深入生活,为教学带来第一手资料。
(二)教师授课创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而学校鼓励教师上课前积极备课,课后做好总结,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更好的授课计划。另外,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去跟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从中汲取更好的思维营养。鼓励老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把握语文学科教育的方向,使人才的培养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最后,符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全日制高校设置的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日益发展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堂教学创新方法与手段
创新教育方法:艺术类院校要满足自身院校的特殊性,但是没必要像传统高校语文类教学一样,以大众标准为唯一标准,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实施小班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声乐艺术专业、舞蹈艺术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追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取消合班课,像专业课教学一样采用小班和“工作室”教学,使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手段:当前新媒体技术空前发展,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黑板教学,而应该利用新的技术,例如投影技术的广泛利用,3d打印的推广等使课堂由简单的“一人言”蜕变为“满堂彩”。
四、小结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持之以恒的全方位改革,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高等教育、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三者的统一和融合,才能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作出贡献,各高校更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孝刚.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攻略[J].中文信息,2014(5):73-74.
[2]甄静.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工学结合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77-80.
[3]张鹤.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新探:审美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实现策略[J].教育界,2016(3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