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用心扎根,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花开印尼
2018-05-14陈丽冰朱德金
陈丽冰 朱德金
从印尼雅加达市区向东南行驶37公里,在“绿壤国际工业中心”内,有一个中国在印尼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
宽敞笔直的大道,干净整齐的厂房,日益完善的设施配套……自2008年成立以来,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从一片待开垦的荒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入驻。
2018年,在中国与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周年之际,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也迎来了自己的10周年殊荣——获评“2017年中国走进东盟成功企业”。同时,合作区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智慧型科技园区,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板园区。
借“一带一路”东风,打造现代化国际经贸合作区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尼时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注入了新动力。如今,5年过去了'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不仅被评为“2017年中国走进东盟成功企业”,而且还得到了中、印尼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2016年,合作区通过了中国商务部、财政部的确认考核;2018年3月,合作区还被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纳入3小时投资服务办结制园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志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而印尼也在努力建设全球海洋支点国家,双方战略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为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范志明介绍,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由广西农垦集团承建,总体规划面积455公顷,其中一期规划建设205公顷,主要产业定位为汽配制造、机械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材、仓储物流服务等;二期规划建设250公顷,主要在合作区一期基础上建设智慧型科技园区将合作区打造成集工业生产、商贸、仓储、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经贸合作区和中国优势产业在印尼的重要产供销仓储集散中心。
“目前,合作区累计投资已超2亿美元,并完成2.03万平米标准厂房、3841平米办公楼等配套设施建设。其中,一期已经具备企业入驻建设生产的条件。二期项目用地正在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同时开展项目用地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范志明说。与此同时,随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合作区也日益成为中外企业争先投资的乐园。
因地制宜,为企业打造管家式服务
如今在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一家为当地人熟知的中国输变电行业的骨干企业一一中国西电集团。2017年3月,由中国西电集团投资建设的西电斯科公司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5万伏安,不仅及时满足了印尼增加发电量的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国企业参与印尼电力事业的又_新领域,成为目前印尼及东南亚最大的变压器制造厂。
而中国西电集团之所以选择落地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除了嗅到印尼市场的巨大商机以外,还看重了合作区为企业搭建的平台优势。
据范志明介绍,在园区规划上,合作区充分发挥中国与印尼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来规划项目,并结合园区发展实际使合作区一期和二期有机衔接起来,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兴业的重要平台。
此外,在“软件”服务上,合作区则建立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园区服务体系,从入园谈判、注册公司到购地建厂,建立一套合作区与客户、当地政府及内部部门之间配合密切、高效有序的服务体系。“目前,我们已获得了印尼政府颁发的KLIK证书,即3小时限时办结。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服务项目,将运营管理、招商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整合起来,组建符合印尼本地国情、面向全球的招商引资平台,为入园企业量身打造体系化、菜单式、便捷性的管家式服氖”范志明说。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随着合作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像中国西电集团一样入驻合作区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合作区一期已有中国西电集团、物华天宝玻璃幕墙公司、地球鋼铁公司、法国斯伦贝谢公司、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等40家中外企业落户园区,入园企业项目投资总额约8亿美元,投资建设领域涉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变压器、汽车装配、电子业、印刷制版、仓储物流等产业。”范志明说。
不仅如此,范志明表示,今后合作区二期还要运营新技术、信息化产业,促进产业园区升级换代,打造科技型智慧园区;继续强化园区产业集聚的基本功能,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中资中小企业入园发展;完善园区投资的软硬环境,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便利服务,使入园企业轻装上阵、开工生产,
融入当地,让企业走得更远
对于任何一家到海外投资建厂的中资企业来说,除了要寻找到落脚的“洼地”之外,还要考量如何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存、发展,例如,如何转移富余产能、实施原产地多元化、融入当地社会等,而对于已经连续两次荣获“中国走进东盟成功企业”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来说,不仅为中资企业走进印尼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还积淀了“走出去”的成功经验。
“首先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等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切实做好项目投资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要切实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防止因法律问题造成企业被动。三是要实施本土化战略,任用和使用当地人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印尼政府对员工的本地化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四是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参加当地的一些公益活动,回馈当地社会,争取当地社会对项目的支持。”范志明表示。
目前,合作区及入园企业为印尼当地人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提供的工资普遍超过当地的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2月底,合作区及入园企业为当地累计缴纳各种税款7912万美元。同时,合作区公司还为当地农村建设科技技术培训中心,开设语言培训班,举行各种慰问活动等,累计捐款捐物达6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这个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印尼植根热土,就是要缔结中国与印尼人民幸福友谊之花。”范志明说。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仅用10年的时间,成为中外企业互利合作的试验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