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的媒体人:“中国故事”还需慢慢讲
2018-05-14黎敏
黎敏
5月的头两个星期,印尼《国际日报》的副总编辑张文喜格外的忙碌,夜里12点,他还在等报纸的版面。版面上的内容,正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6-8日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的相关报道。“作为印尼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印尼《国际日报》在头版对李克强总理此行做了重点报道,同时配发中印尼经贸合作成就的相关报道,还请《经济日报》驻东盟首席记者田原撰写多篇独家专供的新闻述评。”张文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印尼主流媒体也在其间显著报道了李克强总理与印尼总统佐科会谈的消息,但在报道的及时性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对于同一重大事件的报道,印尼不同媒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除了与各媒体自身的定位有关,也与印尼的国情和媒体生态不无关系。
走进印尼的“媒体森林”
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个媒体大国。在这个宛若森林的媒体生态圈里,目前共有各类大小报刊3000多种,全国的电视台和电台多达1800多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正成为印尼受众获取信息的新渠道。目前,印尼已成为Facebook(脸谱)和Twitter(推特)最大的用户市场之一。
不过,电视仍然是印尼最主要的媒体传播渠道,渗透率达95%;互联网则以快速增长的渗透率位居第
其次为广播、报纸等。
“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在新媒体时代,印尼的传统纸媒也日渐式微。印尼英文日报《雅加达环球报》已于2015年正式停止发行印刷版;《雅加达邮报》则在2017年将版面从24版缩减到20版。”印尼媒体人郑世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印尼政府只拥有一家通讯社(ANTARA)、一家电视台(TVRI)和一家广播电台(RRI),剩余媒体全部为私人所有。印尼媒体相对自由、百家齐放,虽然大部分媒体带有政治立场,但总体而言,印尼媒体是大众媒体,为老百姓发声的居多,能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印尼社会享有较高的公信力。”
当然,作为本土媒体,它们对印尼国内新闻更为关注,涉及国际新闻的内容相对较少。“除非这些国际热点新闻与中国有关,否则印尼对于中国新闻的关注度一般。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印尼懂外语的编辑较少,雇佣成本也较高。”郑世波说,“排除一些极端的案例,印尼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总体而言属于客观、中立,但稍显消极。因为印尼媒体对中国新闻信息的获取一般不是通过自己的驻华记者,而是编译西方外媒,所以印尼大多数媒体对华报道倾向于或不自觉地站在了和西方媒体相同的立场,以西方的价值观看中国。”
但郑世波也指出,印尼媒体在涉华经贸报道中普遍趋于正面,对中国投资持欢迎态度,并把中国视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印尼华文媒体:老树发新芽?
对于拥有众多华人的东南亚国家来说,华文媒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存在,但因为印尼32年的中华文化断层,使得印尼的华文媒体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媒体相比,稍显特别。“印尼虽有大量华人,但现在懂中文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因此印尼华文报纸的读者基本是老年人。每当报纸刊登华人精英去世的消息,我们常会感慨‘又失去一位读者。”张文喜说,“正因为我们的读者多为老年人,所以受新媒体的冲击不大,但这也造成印尼华文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动力不足。”
印尼目前有一定影响的华文报纸有《印度尼西亚商报》《印华日报》《千岛日报》和印尼《星洲日报》等。多数华文报纸是由财团支持创办,基本上都在亏损中坚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印尼《国际日报》由熊德龙先生创办,发行遍及印尼130多个城市,旗下有多份子报。
“印尼《国际日报》近年报纸发行量有所下降,但广告额有所上升,主要是增加了中资企业的广告,因此能保持略有盈余。”据张文喜介绍,印尼《国际日报》的编辑基本为当地华人,目前编辑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由于印尼《国际日报》的广告来源主要是印尼华社,所以报道印尼华社活动是印尼《国际日报》的一个重点。此外,印尼华人十分关注祖籍国的发展,所以他们对中国新闻的报道也很重视。
“华社、华校、华文报被视为印尼华人社会的‘三宝,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华文报上多为华社与华校的消息,华社带来广告,华校为报纸培养未来读者,所以我们有时也会免费为华校刊登广告。”张文喜说,“如今,很多中资企业进入印尼,正在为印尼华文报带来新的读者群。”而印尼《国际日报》也正在尝试与新媒体融合,目前手机ePaper、“国际日报·巴厘之窗”微信公众号都在正常运行,而手机网站、APP也将加速试运行。
讲好“中国故事”,依旧任重道远
今天的中国,在不断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希望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而在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不少印尼人民眼中的中国,就是印尼媒体报道里的中国。
那么,那些“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印尼人民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吗?
“讲好‘中国故事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郑世波坦言,印尼懂中文的人不多、英文也不是官方语言,因此,“中国故事”通过中文与英文讲述,其实效果不太理想。“印尼人主要还是通过印尼语获取信息,因此,如果要让印尼人民听到‘中国故事,还是需要加强对印尼语新闻报道的重视,打造印尼语传播平台。”
郑世波表示,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一个是重形式轻实效,存在“到此一宣”的情况;二个是宣传痕迹明显,存在一些夸大其词,不够谦逊;三个是形象过于完美,不够立体生动,距离感太强。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摩天大楼下也有贫困人口,那些成功脱贫的故事也许更能引起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鸣。
此外,在开展与印尼媒体的合作中,中国媒体也大多局限在与当地华文媒体的合作上,影响力相对有限。“我们可以考虑邀请印尼主流媒体的总编辑、主编等去中国实地考察采访,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来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张文喜这样建议道。
鄭世波则认为,在媒体合作上,中国媒体可以尝试和印尼媒体挑选重要的时间节点,如中印尼建交周年、中国一东盟关系周年等,联合举办图片展览、论坛,邀请重量级官员出席,以搭建一个双方媒体合作、交流的平台。当然,从经济领域通过收购或者注资方式与印尼媒体达成合作也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方式。
“外国人对中国观感的改善和‘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是个长期的过程,任重道远,不必急功近利。宣传上每个人都有责任,但企业才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宣传者。企业社会责任做得好就是‘中国形象最好的宣传,这比媒体的正面报道要有效得多。当然,这也需要外交、商业、旅游、影视等多个部门齐头并进,配合软实力建设。这样媒体才能‘锦上添花发挥更大的作用。”郑世波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