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0个小人物故事,你会遇见怎样的印尼?
2018-05-14黎敏
黎敏
她叫卢希达,是一位来自印尼的摄影师,她几乎每日都会出现在印尼日惹的婆罗浮屠,在那儿拍摄残缺的佛像。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她早年失去了双臂,按动快门的是残缺的手肘。身体的残缺并没有阻止她对生活的热爱。她说,她能从拍摄佛像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信,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家庭生计也让她觉得充实。
2018年9月12日,卢希达与她19岁的儿子来到中国南宁,坐在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活动暨大型文化纪录片《丹行线》发布会活动的舞台上,与大家分享她的故事。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丹行线》这部纪录片开始说起。
“一切为了美好”
“从中国人视角看世界,用国际化语言讲世界故事”“用旅行赞美生命”,在《丹行线》宣传册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两行字。这部由中央新影纪录电影基金联合北京十一号文化传媒顾问、著名主持人朱丹等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聚焦东盟国家,在展示和传递自然风光之大美的同时,聚焦每个国家里平凡而卓越的“小人物”,讲述真实且富有情感共鸣的生命故事,传递东盟国家的人民之美、文化之美、价值观之美。
《丹行线》第一季将目的地选在了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尼,并通过讲述10位普通印尼人的故事,将印尼别样的魅力呈现给观众。这10位印尼人中有清真寺的换衣工,有硫黄工的女儿,有古典雷宫舞的传承人等等,而卢希达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虽然第一季10集最终剪辑出来是10个人物,但我们前期在国内做调研时,已经收集了100多位印尼人的资料,经过1个多月的分析后初定了30个人。之后又去印尼实地拜访了这30个人,才最终选定了这10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来进行拍摄。” 北京十一号文化传媒制片人苏铭介绍道,“我们做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就是‘一切为了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不分地域与国界。”
据悉,该片将于2018年10月21日在西瓜视频首发,并同时在央视、卫视、主要新媒体的10余个平台播出。“我们保守估计,这个节目在中国的播放量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至少有1亿以上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个节目。”苏铭说,“数以亿计的中国观众有望通过这个节目更加了解印尼,通过这种深入的了解,对印尼产生美好的印象与喜爱之情,因为这种喜爱产生更多美好的互动和交流,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切为了美好,我们希望将这种美好延续,将东盟10个国家拍完。”
“文化”是个动词
在北京十一号文化传媒顾问武毅看来,“文化”是一个动词,以文化己、以己化人,你感动了我,我再去感动他人。在《丹行线》印尼篇的10位印尼人中,朱丹说古典雷宫舞传承人Raka Rasmi的故事最令她感动。
“Raka Rasmi已经足够年长,但她依旧记得她的初心,她记得小时候学习舞蹈的艰辛与严苛,她对待每一次表演都非常认真,当她在跳舞时,她仿佛还是当初那个习舞的少女。我们进行拍摄时,她其实旧疾非常严重,但在镜头面前她依然表现得非常完美,只有当拍摄停下,她才会倒下休息。这份对于职业的使命感让我很感动。”朱丹说,在来南宁参加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前,她向Raka Rasmi发出了邀请,得到的却是老人过世的消息,这让她更坚定了要用影像纪录下这些人物故事、民族文化并传递给大家的想法。
“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10位朋友,我认识了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印尼。”作为片中主角,朱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最初选择印尼是因为这里是全球旅行者最喜爱的目的地之一,熟悉的亚洲文化也会让她更放松。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走进印尼成为了他们走进东盟其他国家的良好契机。目前东盟其他9个国家都将纳入拍摄考虑的范畴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认为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民族气质,我好奇其他东盟国家的人,特别是女性,她们在面对相同的幸福和苦难时,她们会有怎样不同的处理和反应。”朱丹说,“我希望用我们的视角来看东盟,这样的作品或许也会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来了解中国的故事,我認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民心相通的促进。”
“中国与东盟在历史上就有很多文化交流,可以说文化交流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今天,我们怎么去加强这种文化交流更应该成为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东盟在政治对话上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交流。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做的这些文化交流,我认为相当于是对未来文化交流的一种投资。”印尼常驻东盟代表萨沃诺对《丹行线》如此评价道。
打造人文交流“第三支柱”
作为聚焦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纪录片,《丹行线》可以说是一个多方助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良好典范。“相信广大观众能从一帧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的影像中,进一步加深对东盟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期待今后能看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这样说道。
2017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3+X合作框架”,明确指出要打造人文交流第三支柱,夯实双方民意基础,得到东盟方的积极回应。
“当前,中国—东盟关系正迈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在中国—东盟关系的新时代,人文交流的作用更加突出。双方要不断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夯实第三支柱,推动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表示,未来,中国—东盟应该多措并举,加强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上的投入。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对接;落实好中国—东盟第三份行动计划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关于社会文化合作的内容,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
二是扩大合作平台。充分用好东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中国—东盟中心等品牌、机制,让双方人文交流常态化、机制化、大众化。目前,中方和东盟方已经同意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管理团队,旨在探索人文交流新平台,做深做实这一领域合作。
三是打造合作亮点,培育人文交流旗舰项目。以2019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为契机,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促进各领域的人文交流。
四是鼓励各界参与,特别是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使之成为人文交流的主力军。
“《丹行线》由中国民企和主持人联手倾力打造,充分展现了社会力量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丹行线》首站印尼,深入基层,为中国观众了解印尼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有利于双方人民心灵激荡、情感共鸣,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期待这个节目继续走入东盟其他9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新时代中国—东盟友谊的传播者。”黄溪连大使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