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古乐器复原的一些思考

2018-05-14付小菲

丝路视野 2018年27期

【摘要】在当今社会,音乐文物的出土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我们之前对中国音乐史的认知,而古乐器的复原则是建立了一种可以与古代音乐生活连接的方式。古乐器的复原可以分为实物的复原和古籍记载文物的复原。两种复原都是利用了现代的科技技术,将墓葬中出土的乐器或是文献中记载的乐器进行形制、音响上的还原。本文以郑州大学郑公编钟为例,介绍了它的复原情况,并从形制、音律上与出土的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大型编钟及复制1997年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4号坎编钟相比较,得出自身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音乐考古;古乐器复原;郑公编钟

一、当代古乐器复原的现状

音乐考古学科作为20世纪以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目的是根据古代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音乐实物资料,阐述古代人类社会音乐生活面貌。如马王堆汉墓,让我们认识了西汉的音乐制度与音乐生活;如贾湖骨笛,证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远古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七声音阶。在这样眾多的古代音乐文物前,我们所学到的音乐知识被一次次的刷新。

更多研究音乐与历史的学者开始关注在各个墓葬群中所发掘出的音乐类文物。它们不仅可以填补音乐史料中的空白,而且可以有力地证明当今所记载资料的准确度。在发掘出的各类音乐古迹中,古乐器是最能直观体现古代音乐生活的一种。它不再只是典籍记载的图像与文献,而是可以立体地呈现出乐器的原貌,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乐器还可以演奏,发出声响。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古乐器的复原成为了一个可以与古代音乐生活连接的方式。

谈到古乐器的复原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大同乐会,郑觐文创办的一个民间民族乐团组织,乐会宗旨为复兴宫廷雅乐,培养了大批的民族音乐人才,并在此期间仿制了164件古乐器,其中弹拨乐器35种,拉弦乐器20种,吹奏乐器43种,打击乐器60种,这些古乐器不仅仅是复原,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改良,更加适合演奏。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这些被仿制的乐器都为以后古乐器制作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再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开展了全国性民族乐器的改革。此次的乐改不仅仅是古乐器的仿制与复原,还有对于其他原有民族乐器形制、材质、工艺上的创新。在古乐器的复原中,曾侯乙编钟的复原是古乐器复原的重要里程碑。它攻克了材质上、工艺上、音律上的重大难题,为后续编钟此类古乐器的复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曾侯乙编钟经过了2000年之后又可以响彻中华。

二、郑公编钟复原的情况

郑公编钟是2014年王子初研究员和陈艳教授为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设计复原的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

(一)历史渊源

郑公编钟以复原1923年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大型编钟及复制1997年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4号坎编钟精心组合而成。其中河南新郑李家楼的郑公大墓,发现于1923年8月末,由当地一位李氏乡绅挖掘水井时发现。此后在40多天的挖掘中,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器。青铜器的发掘惊动了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其中王国维先生于1924年写了《王子婴次炉跋》①,文中谈到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中都没有文字,只有一个圆角长方形的容器,上面刻着“王子婴次炉跋”。我们可知此墓是春秋中期郑国国君郑公之墓,即是楚国令尹子重“王子婴次”,楚庄王的弟弟之墓。郑公之墓出土的编钟包括特镈钟4件,甬钟19件。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4号坑编钟,是1996至1998年间,在新郑东城东部偏南侧发现的郑国祭祀遗址。发现的青铜礼乐坑18座,殉马坑45座,其中出土的青铜编钟多达206件。考古专家在遗址发现的青铜器摆列有序,组合分布符合春秋时期礼制规范,推断出应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祭祀遗址。其中4号坑发掘出的钮钟与镈钟,制作精美,音高更为准确。

(二)郑公编钟外观

在《复原郑公编钟》②一文中谈到,“现存的郑公大墓中,今查河南省博物馆藏特镈1件,甬钟6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各藏特镈1件,国家博物馆另藏甬钟10件,台湾历史博物馆藏特镈1件,尚有部分编钟残片未知去向。郑公大幕出土的4件特镈音高不清晰,19件甬钟与镈钟音域差异大,无法满足实际演奏的需要,所以加入了具代表性的4号坑出土编钟”。4号坑一共出土了24件,其中编镈4件,钮钟分为A、B组各10件。4号坑的编钟,调音技术相较于同时期发掘的编钟略显成熟,在音准方面也更加优秀,与郑公大墓的编钟组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在演奏现代乐曲方面也可以更加自如。

郑公编钟分为三个部分,上层是钮钟,中层是甬钟,下层是镈钟。(如图1)

上层钮钟分为两部分,左侧11件,右侧9件,共20件,是复制了4号坑出土的编钟。由图片可知,钮钟钟体上半部分三排各有三乳点,装饰花纹为阴线纹。如图2,图3是4号坑出土的钮钟花纹复印图。

中层甬钟分为两部分,左侧11件,右侧9件,复原李家

楼郑公大墓出土的原件。钟体柱形枚3在钟两侧各三组,每组

3个,两组篆带为云纹,正股音位置刻印有兽纹,平舞面刻印

有凤鸟纹。(如图4、图5)

下层镈钟两部分各四件编镈,顶部是三龙首镂空扁钮。舞面平整,上面刻有蟠虺纹,钟的两侧各有螺形枚3排,每排3个。螺形纹两周阴线纹,枚 、篆、钟各部分用宽粗的阴线框相分隔。篆饰变形简体虺纹,钟的正面中间以素面,没有纹路,正鼓部饰有龙纹。如图6、图7为郑公大墓出土镈钟图。

承载编钟的木架上有三种花纹,在两侧的节点都是春秋时期的窃曲纹(如图8、9、10)。上下三层以火纹、三角纹装饰(如图11),中间部分用“郑”字点睛(如图12)。

(三)郑公编钟音列③

(四)小结

在外观上,钮钟、甬钟、镈钟分别是按照郑公大墓与4号坑出土的编钟制作,无论是花纹还是外形都与原件别无二异。但是在出土的墓葬中,并没有发掘到编钟木架的原物,所以在郑公大墓的木架上的花纹选用同时期的火纹与窃曲纹作为装饰,中间加上了“郑”字,表明了编钟的时期与编钟主人的名号。在音律上,整套编钟按照G宫调排列,钮钟缺c2 f3 #f3 #a3 f4等5音,甬钟缺d3一音,都是按照正股音音列规范复原。在镈钟的设计中,为了增强其演奏实践性,在原有的4件上又增加了4件镈钟,并降低了八度音,补充了郑公编钟的低音区。在郑公编钟复原的情况来看,整套钟都是按照不同种类钟体原本的样子复原,达到了外形与音律上的一致。但出于观赏与实践的考虑,加入了一些创新的元素,花纹精美的木架或是加入的4件镈钟,对于复原整体编钟都起到了提高原本性能的表现。

三、对于古乐器复原的思考

(一)古乐器复原的分类

古乐器的复原就是指对于出土的古乐器,按照其原有的材质与制作工艺进行制作,复原其本来的模样,外观、材质、制作工艺等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与原物相同才能真正的复原。现在对于古乐器的复原成功的例子已经是比比皆是,如曾侯乙墓的编钟与编磬,就是在原有实物的基础上分析它的材质,并通过一些现代的技术解决了“一钟双音”等难题;在河南省博物院的华夏古乐团就对编钟编磬、石排箫、瑟、筝等一系列古乐器进行复原,组成了华夏古乐团。

复原古籍所记载的古乐器不只是单纯的复制图像上或文献中所记录的内容,还需要发挥创造性。一些失传很久的乐器,已经没有实物可以考究,所以要对乐器加入现在乐器的制作技术,进行改良与创新,在复原其原貌的基础上,对其声音做到尽量的复原。如“凤首箜篌”,在大同乐会时期创办人郑铣文就带领着一众乐器制作师对其进行复原与改进,到后来上海民族樂器厂研制出“单排弦凤首箜篌”,音域宽广、音色柔和纯厚。其复原成功也不仅是对于古籍中所描写的箜篌的直接制作,而是借鉴了竖琴的形式与设计进行再制作。

(二)以郑公编钟为例对于古乐器复原的思考

郑公编钟结合了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大型编钟和新郑郑国祭祀遗址4号坑编钟,在原编钟的形制上进行复原,音区完整,音律和谐,无论是在观赏方面还是演奏方面都体现出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多次的实践与查阅资料了解后,笔者对于古乐器的复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古乐器的复原,并不代表对于古物原本模样的如法炮制。郑公编钟的复原是郑公大墓出土的甬钟、镈钟与4号坑出土钮钟的结合。钮钟代表高音区、甬钟代表中音区、镈钟代表低音区。完整的音区,使整套编钟的音乐性能增强,可以演奏现代乐曲。这样不仅可以观赏教学,而且可以进行实际演奏,增加其实用性。

对于古乐器的复原也要按照历史记录的规范,不能肆意更改。郑公编钟复原的成功也是因为它在考虑实用性的情况下,是按照春秋时期的音乐规范来进行微调。在外观上,木架的花纹是以春秋时期常用的火纹和窃曲纹为主;在音律上,虽然我们按照现在音律技术测出钮钟与甬钟有缺少的音,但是为了编钟整体音律规范考虑,并没有随意添加缺少的音,还原了编钟原本的样子。

复原古乐器,不只是对于原物的复制,而是结合了历史、图像、音律等相关内容,将其制作成为一个具有演奏价值的工艺品。只有具备演奏实践的能力,才能让我们连接上古代的音乐生活,重新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

注释

①王国维.《王子婴次炉跋》载《观堂集林》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复原郑公编钟》是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设计书。

③郑公编钟的音列参考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设计书《复原郑公编钟》的音列设计表。

参考文献

[1]王子初.新郑东周祭祀遗址1、4号坑编钟的音乐学研究[J].文物,2005(10).

[2]张寅.古乐器音响复原及相关概念的讨论[J].人民音乐,2013(09).

作者简介:付小菲(1993.07—),女,回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