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策略
2018-05-14陆莺
【摘要】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平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样化、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人文关怀策略,来弥补原来缺失的人文关怀,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人文关怀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缺失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课,地位一直不高。大班教学的课堂,一般以阶梯教室或大教室为主,学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从空间到心理都离得比较远。加上秉着“上课即来、下课即散”的原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很不利于人文关怀与人文建设。
(二)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削减了教育过程的人文性
尽管大学英语是公共课,但很多高校对学生都有英语考级的要求,诸如:毕业前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才能获得毕业证书等。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通常都沦为应试教学的场所,充斥着大量、反复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忽视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因素。片面强调英语的工具价值,使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等沦落为知识教育的附庸,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日渐减少,使教育过程的人文性大大削减。这种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的教学,对人的功利性关怀远远大于人文关怀,很难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内容缺乏人文关怀教育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主,尽管教材一改再改,并且尽量随着时代而更新完善,教材内容仍然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缺乏内在联系,存在着重功利实用,轻人文关怀;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教学内容缺乏对人生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體现不出学生的期望、需求和兴趣等个性特点。
(四)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十分不利,也无法体现人文关怀。
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有两个重要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与知识同样重要;学生在非恐惧的环境中学得最好。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毫无疑问,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课堂教学环境,老师就会促进学生持续的努力和保持肯定的学习态度。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刘润清认为:从教育学视角看,老师一定要爱学生,为学习创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气氛。“泰德”报告中一位老师曾说:Pupilsdontlearnanythingfrompeopletheydontlike.讲得多么深刻呀!我们古人也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成绩差点儿的学生更关心一些。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到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创设友善、宽松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抵触、恐惧、紧张、羞怯等不良情绪。我曾跟同学们说过,学语言不能不好意思讲,教室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求学时把所有错误都留给老师和同学们,踏上社会后你就安全了。这样,他们就更容易克服羞涩感,愿意畅所欲言。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弗朗西斯·奇切斯特能够在六十多岁得癌症的情况下环球航行,学生有没有为梦想而奋斗的勇气?在讲杰斐逊遗训时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对未来的展望。爱因斯坦可以和小朋友有忘年之交,那么我们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友谊呢?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在课堂上延伸和拓展,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多种教学手段
外语教学是十分复杂的教学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教学法来应对一切情况。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此理。教师应掌握多种方法,遇到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阅读课时,可以精中有泛,泛中有精。读小说文本可以泛,读学术文献要精;查信息可以泛,理解作者观点时要精。不管什么课,课堂活动一定要有所变化。一节课最好能使用三、四种教学法,来完成不同的仟务,学生会有新鲜感、阶段感,注意力更集中。这样,教学效率才会高,气氛才会好。
三、结语
刘润清认为: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教育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通过英语学习,无形中也会了解另一种文化价值规范,增进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比较。这样,能更加欣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加准确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弱点。懂多种文化的人一般说来会更豁达、宽厚、包容、大气,对人类社会和普世价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对造就积极人格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玲玲.人文关怀与成人教育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04):5~7.
作者简介:陆莺(1977—),女,江苏无锡人,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