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2018-05-14叶秀玲
【摘要】音乐是一项艺术,也是一项极为抽象的技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想象力,才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声乐属于音乐艺术的一个分支,声乐的学习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用想象的方式来寻找正确的发声位置、寻找正确共鸣位置,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声乐学习,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提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从声乐心理学入手,分析声乐艺术中的想象,探讨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我国声乐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想象;声乐教学;作用;运用
几乎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都会遇到一定的发声困难,这种困难因为处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以空气、振动的形式存在,需要调动各个器官协调工作,看不见又摸不着,不是学生简单的发声、模唱可以解决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用心去感悟,用头脑去想象,去解决声乐学习的困难,更好地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声乐心理学中的想象
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声乐艺术活动中心理活动现象的科学,声乐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服务于声乐实践,使声乐教学和学习更加顺利,帮助声乐学习者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声乐教学中不仅包括技巧的训练,还包括音乐文化素养、情感体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这些训练和培养过程中想象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调动器官、模仿音乐情感时必须依靠想象力来使自己沉浸在情境之中,无论这种情境是亲身经历过还是未经历过,都需要人脑的想象力来进行呈现。在声乐心理学研究中可知,不同心理状态对于声乐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古人所言:“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调动心理状态,转向更加适合模唱演绎声乐作品的方向,更加适宜歌唱的气息和肌肉状态,更加适宜的情感状态,更加适宜的心理状态,为不同特点的声乐艺术作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声乐艺术中想象的作用
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声乐艺术中的想象是关于声乐技巧训练,教师会用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学生调动身体器官配合发声,例如:“像闻花香一样将空气吸入肺部”“像走台阶一样让音一个比一个低或一个比一个高”“想象用声音在头顶”……这些闻花香、走台阶、声音在头顶都是看不见又摸不到的画面和体验,课堂中也没有辅助工具,学生们能够依靠和调动的就是自身的想象力和器官,这就是教师们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有一半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完成。
除此之外,在音乐艺术作品中,很多乐曲、歌词都极具画面感,这样的画面感就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声乐学习者想要完整演绎这些歌曲同样需要用想象来贴近作者的想象,这就是歌唱者塑造画面、塑造形象的能力所在,也正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需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人生百态,进而去更好地体会音乐中蕴含的人类情感,更好地完成声乐学习。
三、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呼吸训练中运用想象
呼吸训练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是所有声乐学习者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呼吸是音乐发生的基础,声乐就在于气息通过发声器官、穿过共鸣腔、引起空气振动,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必然是一位对呼吸方式掌握扎实、运用灵活的呼吸大师。声乐的呼吸与人们日常的呼吸差距较大,学生无法快速的寻找到和利用正确的呼吸位置,也不知道如何控制吸气和呼气的速度和持续性,导致声音不受控制或憋气,呼吸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教师需要用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模拟“闻花香”“吹凉食物”“吹歪烛火又不熄灭”等生活场景时的呼吸方式,来逐步寻找到对呼吸的有效控制方式,使学生们体会到正确的呼吸方式。
(二)在共鸣腔训练中运用想象
共鸣在音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乐器都是利用共鸣来传播声音的,乐器之间不同的音色一则来源于不同的发音方式。一则来源于不同的共鸣方式和位置,例如:弹拨乐器中古琴和古筝的区别主要在于弦和共鸣箱,古琴没有琴码,一弦多音,共鸣箱(即琴体)相对较为狭小,因此古琴音量较小,音色沉厚古朴;古筝设有琴码,一弦一音,共鸣箱相对较为宽大,因此古筝音量较大,音色明亮且华丽,共鸣的不同造就了相似却不同的两种乐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的身体就是乐器,咽喉腔、口腔、鼻腔等部位器官就是我们的共鸣腔,充分调动和利用这些共鸣腔才能够发出我们需要的声音。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用“打喷嚏”“打哈欠”来使学生感受到咽喉腔打开的方式和位置,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咽喉腔的方式,逐步改掉舌根过度紧绷、声带过度使用、嘴巴大张咽喉腔却没有打开等问题;胸腹腔是声乐学习实践中重要的共鸣腔之一,正确运用胸腹腔可以帮助学生发出悦耳而响亮的声音,又不过度消耗声带,用“婴儿啼哭”来使学生感受到胸腹腔使用的正确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婴儿的哭声极具穿透力和辨识度,且婴儿每天都要长时间啼哭却不会造成嗓子沙哑,这就是胸腹腔共鸣带来的优势;鼻腔和头腔是人体三大共鸣腔之一,鼻腔和头腔的正确共鸣方式可以用“擤鼻涕”来进行寻找,因为擤鼻涕的动作可以使鼻腔、头腔、鼻咽腔在一瞬间畅通,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动作及当时的感受来体会鼻腔及头腔的共鸣,并在之后的训练中不断重复这一想象,使声音更加富有张力和丰满感。当前歌坛中很多歌手的歌唱方式存在缺陷,僅靠声带和气息发出高音,短时间的使用尚可承受,长时间的过度使用声带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声带撕裂等,英国巨肺天后阿黛尔的声带受损就与她长期不正确的发生方式有极大关系,同样是高音歌唱的美声唱法艺术家们即使年岁渐长,也依旧可以如常演唱,几乎没有美声唱法艺术家声带受损的消息出现,这就是掌握共鸣腔正确使用方法带来的优势。
(三)在情感训练中运用想象
音乐是一门艺术,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可忽略对学生的情感训练,通过提高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情感表达的解读能力,来提高他们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程度,从而更好地、更完整地演绎音乐作品。首先,音乐作品中通常存在人物,这个人物可能是作者虚构的或真实的主角,这些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特点,作者的词句、旋律无不是围绕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来进行阐述的,因此想要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想要完整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学生必须要先认识其中的人物,认识得越全面、深入,对音乐的演绎越完整、有层次,例如,歌曲《母亲》是比较容易演绎的一类歌曲,这类歌曲的人物形象与我们的生活贴近,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其中的情感;与传统表现形式不同的歌曲,例如《昭君出塞》,古时诗人们认为昭君出塞时是带着“怨”甚至“恨”的,但《昭君出塞》却有一个新的立意,从王昭君主动牺牲个人远赴匈奴和亲的角度去演绎故事,认为昭君出塞时是带着悲伤和忐忑的,同时也带着期许,在演绎此类音乐作品时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歌曲中王昭君的悲喜,避免演绎出现偏差。
四、结语
想象力在艺术领域中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分支,缺乏想象力的人无法顺利学习声乐,也无法完整演绎声乐表演,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突破声乐基础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顺利完成声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丹阳.论想象在声乐演唱及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
[2]武静.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艺术评鉴,2016(13):124~126.
[3]黄金铭.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J].黄河之声,2016(21):19~20.
[4]梁小成.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想象的培养与运用[J].音乐时空,2016(04):170~171.
作者简介:叶秀玲(1978.02—),女,浙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