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间管理者”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2018-05-14李晶
【摘要】本团体辅导方案主要是针对青年学生,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团辅的形式展开,帮助青年学生学会时间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完善人格,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关键词】时间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主题
战胜拖延:做时间的管理者。
二、团体目标
(1)组建团体,建立关系,了解团体成员,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
(2)帮助团体成员认识时间及时间管理,剖析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认识其中的不合理信念。
(3)帮助成员修正不合理的时间管理认知,学会制定目标与计划,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
三、团体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四、理论依据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主要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
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场论借助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来解释心理活动的理论,它把人的心理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B=f(PE)。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场理论研究个人与心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场是将行为主体及其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第二,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第三,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团体氛围与团体凝聚力两方面。
(二)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人际沟通的特点有:沟通双方互为主体,都是以积极主动状态参加交流;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沟通的结果是要改变行为;沟通双方具备统一或相近的符号系统,如果符号不一致,就会出现沟通障碍;沟通中可能出现社会性、心理性、文化性的障碍。
人际沟通理论为团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和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怎样选择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提供了依据。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義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最早在1941年由米勒(C.H.Miler)和多拉德(J.bollard)提出。他们以社会刺激取代物理刺激,运用刺激反馈和强化的基本概念来解释人们的模仿行为。后来,班杜拉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他主张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团体心理辅导中如何改变成员不适应行为提供了方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如果为那些适应不良的来访者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将有助于他改变不适应行为。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为团体成员创设一个特殊的情境,促使成员间的交流、分享、学习,这种充满丰富刺激的环境必将引起个体行为。
(四)个人中心理论
罗杰斯创立,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有一种以积极及建设性态度发展的倾向。他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以使自己成长并实现自己。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深信人天生具有从不适应朝向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辅导者便可把最基本的责任放在当事人身上。辅导者的责任是为当事人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充满真诚、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当事人会减少防卫心理,并对自己和世界更开放,能界定和澄清自己的目标向建设性的、朝向心理健康的方向走下去。罗杰斯认为,构成尊重、平等、协调的治疗关系的核心是治疗者的三种个人特质或基本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的创立为团体心理咨询指导者建立民主、宽松的团体氛围打好了基础。
(五)黄希庭的时间管理倾向维度
时间管理是个体在时间价值和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在活动和时间关系的监控和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是他们在分析了国外有关时间管理的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体支配和利用时间的人格特质的角度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一天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在数量上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个人在利用和支配时间上的人格特征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与其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对时间的价值观念密切相联系。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时间的价值观念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行动。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差异明显地表现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所以把时间管理上的人格特征称为时间管理倾向。这种人格特征具有动力性,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程度、跨情境性和潜在的可测度。
对于时间管理倾向维度的划分,黄希庭初步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的三维度结构。在此理论假设的基础上,他们编制了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把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
五、团体领导者
时间管理组的2位成员。领导者:XX;观察者:XX
六、团体招募对象及规模
XXXX大学XXXX学院的10名大一新生。他们有改变拖延,学会时间管理的意愿
七、时间地点
每周一次,周X下午14:00—15:30,每次90分钟,共8次。
地点可在空旷教室或者户外草坪。
八、活动材料
厚纸板、彩笔、黑色签字笔,A4纸,投影仪,音乐。
九、活动评价
(1)自编团体活动反馈表。
(2)团体辅导的观察记录。
(3)时间管理问卷前后测。
十、团辅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梅歌,苏缇,冯廷勇.拖延行为的时间取向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5(07):1216~1225.
[3]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04):338~34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晶(1988.01—),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