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探讨
2018-05-14劳春南
劳春南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文在分析新时代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路径,对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降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新时代的首要经济任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供给侧改革是一条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降成本”又有重要地位。一个企业想要有发展、有突破就要时刻抓住时代脉搏,时刻与国家发展方向相一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市场,更及时地进行产业升级,有效降低成本,使企业脱虚向实,达到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新时代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供给側结构性改革必要性分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态势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态势,最直接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日益明显,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不完全适应变化了的需求,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过去我国依靠人力和资源环境等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中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现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加快,传统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加之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亟需重塑新的比较优势。这些变化表明,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已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从当前来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矛盾比较突出。这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矛盾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出现在供给侧,但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矛盾,很多是体制机制性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经济新常态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进入新态势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能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1)降低企业成本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当前,实体经济在利润和盈利能力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上涨较快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使得中国企业各种负担和成本较大,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多措并举,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提出了具体的降低目标,立足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能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般我们多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清理“僵尸企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去着力。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偏低,既与结构性矛盾有关,也与企业成本过高直接相关,与企业没有能力去改善供给质量与水平,提高供给的效率和效益直接相关。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迫切要求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思维和战略举措,其理论基础既不是供给学派,也不是结构主义,更不是新自由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以是否形成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为检验标准,把握促进经济增长的多层次举措,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具体而言就是以经济新常态理论为创新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各种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关系。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和谐共容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交换体系。
(2)从政治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资本、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来源是技术和分工水平的提升。增长阶段转换体现为产业体系升级,并会出现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局部性的革命性变化。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包含多个层次,构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环境。
二、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针对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问题,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放松具有行政垄断性质的市场进入管制,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等重大改革措施,来降低实体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全面优化政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财税改革和收费机制完善,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实现减税,全面推广和落实“营改增”,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优化,力争普遍降低各类实体企业增值税税率,出台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精准降税措施,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过快的特定类型制造业企业以及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特别是要针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面。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最后,政府要加大督察清理力度以及合理的制度设计,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完善公平竞争。
(三)全面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处于“寡占地位”,银行体系改革相对滞后于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信贷投放仍存在一定的所有制和规模歧视,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尚待改进。深化银行业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清理阻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隐性体制壁垒,实质性地增强银行业竞争,加快建设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这有助于畅通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利率传导渠道,有助于化解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高融资成本难题。
(四)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
生产要素是企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创新等要素。首先,对当前的社保政策做出适当调整,适度降低各类社保缴费率,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精益制造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降低实体经济劳动力成本;其次,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制造业企业能源成本负担;最后,弱化土地财政依赖体制,降低工业用地成本。
(五)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
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得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全面改革GDP唯上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降低物流成本。
(六)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加速资金周转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鼓励实体经济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经营性资产证券化,或通过金融租赁、融资租赁方式盘活存量资源,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融资结构和持续的资金支持;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协调,支持重点企业筹集周转资金,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传导;最后,加强资金清欠,化解企业债务链风险。鼓励企业加强往来款项管理,引导企业加快付款,减轻全社会债务负担。发挥财务公司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加快产业链企业间资金周转,推进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
(七)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和支持创新活动
“降成本”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改革创新,还需要企业自身“主动出击”,加强技术创新、内部管理创新等措施。首先,企业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流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通过精益生产,实现降本增效,实现内部管理升级,创新营销模式,提高效益水平。其次,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和企业创新,企业加强目标成本管理,提高创新资源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促使企业持续提高生产效率。
(八)落实降成本工作配套措施
首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供給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形成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降低市场推广应用成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其次,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互联网+”作用。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最后,改进企业管理,降本增效。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运营模式,激励挖潜增效。鼓励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安全生产、销售服务等管理标准化,提高运行效率。根据行业、企业特点,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实施转型升级与降本增效。
(九)建立健全降低成本工作的推进机制
政府要建立完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建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和常态化监督检查,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转为常态化工作。
三、结语
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着重大结构性失衡,其中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存在“虚高”现象,给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造成了不可忽略的阻碍作用,也对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相应的拖累效应。因此,中央在部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中,专门将“降成本”制定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此来积极主动地应对和破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重大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攻坚克难,不断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深层次问题,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宋志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战略内涵与具体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6(05):4~5.
[2]谭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2017(04):20~22.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1~13.
[4]顾钰民.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6):15~19.
[5]胡乐明.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人民论坛,2018(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