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画的音乐美

2018-05-14安娜

丝路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隐喻

【摘要】艺术作品的本身是审美意象,作为建立在共同的哲学基础上的两个不同艺术门类——中国画与中国古典音乐,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本文从中国画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中国画中所蕴涵的音乐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绘画;音乐感受力;艺术形态;隐喻

中国画自身的音乐感,通过被称之为中国画中所蕴含的音乐表现或者音乐美。事实上,与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以块面明暗为造型语言的西方绘画艺术相比较,中国画自诞生之初,就以抽象的线条来构造形象,其独特的抽象性使其更为接近以抽象为本质的音乐艺术。因此,法国人雅克·马利坦才会说:“中国绘画特别的近似音乐。”欣赏中国画,就像欣赏一首歌,两者包含了很多相似的艺术形态,比如意境、情感、创作过程、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等等。

绘画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绘画以线条、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音乐以声音为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同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现代人的心灵之中,自我表达的精神渴望尤为强烈,一个不满足于再现生活和自然的画家,会强烈渴望能在作品中艺术地表现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在绘画艺术中追求更加明确的音乐感受力也成为现代画家的一个艺术追求。

音乐没有颜色,绘画没有声音,人们却要超越物质媒介的局限,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音乐家要谱写出色彩音乐,画家要绘制出音响,欣赏者则要从乐曲声中“看”到色彩,从绘画色彩中“听”出声音。如佛家所说的:“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这不是人们不切实际的奇思异想,而是符合审美心理活动规律的。声音与色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感通关系。

一个民族的艺术是这个民族哲学思想的视知觉呈现,是一个民族哲学意蕴的隐喻与象征性阐释。中国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哲学构成制约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也深层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作为建立在共同的哲学基础上的两个不同艺术门类——中国画与中国古典音乐,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绘画艺术中,以视觉形式传达音响效果是较为常见的,线条有节奏,色彩有音阶,图形有乐感。英国文艺理论家沃尔特·佩特在所著《论文艺复兴》的“沦乔尔乔奈画派”一章中,认为威尼斯画派的风景能将具体的山川取线、形、色而抽象地表现,就是一个“逼近音乐”的范例。达芬奇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蒙娜丽莎的笑容含有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与飘忽的旋律有同样的神秘性。”康定斯基用大小不同的圆形来翻译乐谱,蒙德里安以矩形彩线来表现百老汇的爵士乐,白石老人更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佳作,这表明了绘画与音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绘画中可以表现某些音乐性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意象就是艺术家审美创作构思的核心,是艺术家审美理念物态化的基本形态,是艺术家审美生命的呈现形式,也是审美体验活动的中介和成果。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意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是意中之象,即“人心营构之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表象。它是艺术家对客观物象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景象的有机融合,是审美意识与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意存笔先”“意在笔先”中的“意”实际上就是意象。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西方艺术是由块面结构而成,中国艺术则是由线条连贯而成。西洋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色块、体与面,西洋音乐的基本单位是和声结构和大块乐章,都具有块面的形态。而中国绘画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以线条的流动为主,中国音乐也不重和音,不分单元,而专注横向的线型旋律和全篇的贯通一体。因为以块面为基础,故西方艺术以物理空间的直观展示为主,是静止的、固定的、有边界的。而以线条为语言的中国艺术,则以心理时间的延展为主,是游动的、不定的,没有边界的。由此而言,西方艺术主要是以由块面的叠置组合而成,而中国艺术则以线条的游动贯穿而成。

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的持续中表现情感,通过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来组成乐章,可以說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中的线条是虽静尤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声音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和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有形的形象“造”出无声的音响,用无形的声音“画”出有形的形象。

中国画在一片朦胧中所幻现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承载着画家无边的深情和无限的深意,它这一切的创造都是浪漫的、诗意的、天才的。它使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物质存在被变为情感的抒发过程,这一切本身不就是音乐吗?

参考文献

[1]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01).

[2]王志强.自由飘洒话飞天——佛教艺术形象解析[J].美术大观,2007(10).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安娜,兰州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美术艺术。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