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如何打造特色中国文化课程
2018-05-14崔式蓉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对提升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淄博职业学院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服务功能,与“走出去”企业协作,创设了特色中国文化课程,为企业海外园区培养所需汉语人才。本文介绍了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意见课程设置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影响,探索国际汉语教学特色发展之路,对“走出去”企业快速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走出去企业;中国文化课程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将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利于沿线国家与地区实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受惠于“一带一路”倡议,自2015年开始淄博职业学院(下称“学院”)接收的来华留学生数量激增,从2015年的53人增长到2018年的210人,来华留学生数量居山东省同类院校第一。目前,学院正与各“走出去”企业协作,通过为各企业海外园区或境外基地培训汉语人才、设置针对走出去企业诉求的技术服务项目等方式,依托自身资源与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一、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办学,拓宽办学之路
2017年淄博职业学院分别在柬埔寨和伊朗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对外汉语教育培训基地,并助力淄博“走出去”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具体由企业选派本土员工来学院学习汉语,并在院内专门成立了特色班,重点进行汉语培训。
二、制定特色文化课程,进行体验式教学
针对特色班的留学生,淄博职业学院特地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组,选派最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制定了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除了以汉语综合为主,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读写为辅的主干课程,还专门制定了特色的中国文化课程。
中国文化课程在制定与教学执行中摒弃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教授为主,以教材内容为主”等传统教学方式,以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有专业教师、有专项教学计划、有专门教学活动场所的“三有”原则建设课程,完成了“中国文化选修课+中国文化体验课”的中国文化课程设计,构建了“三分之一理论课+三分之一实践课+三分之一体验课”的“三三制”体验式中国文化课程设置(见表1)。
中国文化课程分选修课和体验课两部分,选修课主要有书法、民歌、剪纸、乒乓球和太极拳等。留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选课,从学院内外聘请有经验的专业老师任教,老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体验;文化体验课细分为几大系列,如节日民俗系列、文艺系列、体育系列、学习系列等。如在节日民俗系列里,设置了端午节做月饼、元旦包饺子、茶文化等体验课程,还根据淄博本地特点,安排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参观周村古商城、淄博陶瓷馆及“乡村行”系列活动。在“乡村行”活动中,带领留学生到淄博当地的农村体验中国当代农村人的生活,如到蔬果大棚里摘黄瓜、摘葡萄、到豆腐坊做豆腐等,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文化课上,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做,教师助,真正体现“学生中心”教学原则。通过中国文化课程,留学生不仅锻炼了基本的汉语语言技能和初步的交际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了解,实现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合培养。
三、注重文化过程培养,构建汉语教学评价体系
为体现过程培养,对留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了相应改进,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构建了“多元、立体、开放式”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多元化,评价的过程立体化,评价主体开放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以求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效度和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结语
从2018年3月试点成立特色班以来,淄博职业学院陆续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做月饼、画脸谱、参观陶瓷馆、古商城以及乒乓球班级赛、中外足球友谊赛、汉语朗读大赛等,基本做到了全员参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仅经过半年培训部分来华培训员工已经顺利通过了HSK四级考试,培训的效果及影响力受到企业及社会的好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学院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情况,学院社会声誉明显提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走出去企业选派海外员工来到学院参与汉语培訓。
参考文献
[1]祝蕾.“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企业“走出去”的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106~110.
[2]周建军.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崔式蓉(1969.10—),女,硕士,副教授,2016年获得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