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互动中的情绪调节方式如何影响幸福感
2018-05-14厉佩淇
【摘要】社会互动中情绪调节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调节的方式主要分为表面调节和深层调节,前者作为情绪调节的方式,会损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产生认知损耗,并且影响了社会互动策略和后续绩效,从而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降低幸福感。这一情绪调节方式与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相对应,由此可见,在社会互动中,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应当根据情景选择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才能够真正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社会互动;幸福感;心理健康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众所周知,在社会环境中调节个人的情绪是很有必要的,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王振宏,郭德俊.2003)。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社会环境可能会要求我们有不同的情绪,比如演讲的时候需要比较饱满高昂的情绪,考试的时候就需要相对平和的情绪等。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做出不同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又可称为情绪管理(EmotionManagement),Gross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情绪调节的两种方式
Hochschild(1979,1983)根据表现方式将情绪管理分为两种方式,即表面管理(SurfaceActing,SA)和深层管理(DeepActing,DA)。表面管理被定义为“行为表达的直接管理”,而深层管理则被定义为“情绪的管理”。举例来说,SA指的是为了让自己情绪得到调节和管理的行为上的表现,比如表情管理、声音管理等;DA则注重对情绪情感以及感受的深层控制和管理。
三、表面层次的情绪调节对幸福感有损害
有研究证实,表面管理(SA),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是有一定损害的。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与较低的幸福感相關(Grandeyetal.,2013)。正如Gross(2002)所指出的,表面管理“需要在整个情感事件中持续不断的监视和自我纠正”。
(一)情绪调节付出的努力损耗心理资源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可以自发表现出所期望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调节是自动的(Gross&Thompson,2007;Zapf,2002),基本上不需要损耗太多资源。然而,在压抑情绪表现的时候通常是有意识的、需要经过思考和努力的(Diefendorff,Gosserand,2003;Glomb,Tews,2004)。这种“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过程(Hulsheger&Schewe,2011)需要我们付出努力,也有研究发现抑制情感表达与较高的交感活动有关(Gross&Levenson,1993)。
(二)情绪调节影响社会互动策略
用于情绪调节的资源不能用于处理情况的其他方面(Bealetal.,2005)。在社会互动中追求目标往往需要策略行动和巧妙的社会行为,然而在情绪调节上投入的精力可能会阻碍这种技巧上的互动。
(三)情绪调节损耗的资源对后续绩效产生影响
情绪调节耗尽的监管资源不仅对当前,而且对后续的绩效产生影响(Baumeister,Vohs,&Tice,2007)。情绪调节需要付出努力、损耗资源,因此在情绪调节之后个体的监管资源会减少甚至不足,这让个体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需求时,对自己的社会表现不自信,从而引发负面情绪,导致更低的幸福感。
四、情绪调节的积极意义
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不利因素,情绪管理实际上也会带来好处。控制情绪表达行为的能力与许多好处联系在一起,比如更高的收入和地位、有助于帮助他人等等,除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社交活动如营造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家庭团聚以外,还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诸如升职加薪这种更具体的目标(C?té,Gyurak,Levenson,2010)。
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是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那为什么本文提到的情绪调节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呢,原因在于情绪调节的方式。上文中有提及SA和DA的区别,本文中提到的损害幸福感的主要是表情、行为上的表层调节,并不是指深层的发自内心的情绪调节。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中也指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调节效果不同,对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存在不同。Gross提出情绪调节策略分为注意转移、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等,本文中提及的情绪调节方式中的SA更倾向于注意转移和表达抑制,而DA更倾向于是认知重评,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认知重评比表达抑制在心理健康的作用上更好(程利,袁加锦,何媛媛,李红.2009)。因此,选择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但如果只是选择表面的调节、抑制的调节,是有损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
参考文献
[1]程利,袁加锦,何媛媛,李红.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4):730~735.
[2]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06):629~634.
[3]Baumeister,R.F.,Vohs,K.D.Self-regulation,egodepletion,andmotivation.Social&PersonalityPsychologyCompass,2007,1(01):115~128.
作者简介:厉佩淇(1995.05—),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