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丹达尔与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比较

2018-05-14彭欢

丝路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比较

彭欢

【摘要】斯丹达尔和列夫·托尔斯泰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舞台上最亮眼的星星,都是当之无愧的“心理描写大师”,两者的心理描写有相同之处亦颇具各自特色。本文将以《红与黑》与《安娜·卡列尼娜》为例,从客观性、灵活性、变化性来比较两位文学巨匠的心理描写,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心理描写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斯丹达尔;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比较

《红与黑》中卓越的心理描写让斯丹达尔成为“现代小说之父”,“心灵辩证法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被盛赞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其间最突出的也是心理描写上达到的巨大艺术成就,在客觀性、灵活性、变化性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着各自的特性。

一、客观性

在斯丹达尔和托尔斯泰作品之中对于心理描写都追求客观性的目标,强调心理活动描绘的真实,显示出客观和深入。

斯丹达尔非常注意表现人物心理产生的社会基础,市长夫人在面对与于连的感情时,内心矛盾惶恐,一方面有来自上层社会舆论的压力,一方面是内心对爱的向往与追求,她时而发誓要对丈夫忠贞不渝,时而反躬自问:“怎么,我在恋爱!我己接受了爱情,我结过婚的妇女,又爱上别的男人了”,时而又想:“我不能一分钟不思念于连,这种可怕的痴情对我丈夫从来没有过……”,随即又自我解嘲:“这可怕的痴情也许不久就会烟消云散了,我对这个少年的感情、对于我丈夫,也许不会有什么损害的!”斯丹达尔的描绘细腻而真实的再现了德瑞那市长夫人在爱上于连之后内心的痛苦。

托尔斯泰擅长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描叙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角度,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客观环境在心灵上的投射。安娜的每一个心理活动的变化无一不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联,无一不是与周围人物的矛盾斗争的内心反应。她追求合理婚姻的思想,是农奴制崩溃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的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产物,她内心交替出现的愤怒、痛苦、绝望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正是在与封建势力的代表—卡列宁、利季娅伯爵夫人以及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们反复的矛盾斗争中所产生的。

二、灵活性

他们两者的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与探究都运用了多种手法,灵活生动的将人物内心情感和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

《红与黑》中,斯丹达尔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主人公的深层意识的活动。于连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掩藏的向往跻身上流社会的勃勃野心,他费尽心机想要试图征服玛蒂尔德,以此作为战胜上流社会的关键,但玛蒂尔德向于连发出求爱信时,于连的心理从欢乐高兴到自豪、内疚,再到自责、自傲、怀疑,一个敏感多疑,脆弱自尊的于连就真实的站在读者面前。于连兴奋于贵族少女的倾心,但是更多的是将这看作是一个阴谋。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典型。她敢于向封建包办婚姻和向上层贵族社会的腐朽虚伪的“道德”公开挑战,最后在专制制度的残酷迫害和贵族社会舆论的打击下走向了绝路。在描写安娜·卡列尼娜思想的觉醒、反抗、斗争和最后失败的过程中,细致深入地揭示了她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内容广博,手法丰富。托尔斯泰写情景的方式: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都在广襄无垠的天空景色的描写周宏得到内心的升华。

三、变化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与黑》中于连对于市长夫人的情感描绘,同样是面对市长夫人的手,却有不同的心理活动。第一次相见时,他大胆地吻了市长夫人的手,他认为“这种行为能够减轻这位美丽女人对一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年轻人的蔑视”;后来于连成为市长家里的家庭教师,市长夫人缩回无意间碰到的于连的手,于连便感到这是对他的侮辱,并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荣誉,今晚无论如何也要抓住她的手”;在市长发现于连一上午没有对孩子们进行辅导时侮辱了他,他便将当着德瑞那市长的面占有他太太的手当做有力的反抗。

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活动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着,这些内心活动,是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交替出现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最初的爱情初次觉醒时的欢乐和恐惧,到受到她的丈夫卡列宁摧残时的愤怒,再到向上层社会挑战时的无所畏惧的、被舆论压力压垮的痛苦、失去心爱的儿子的深深的思念,最后到走上卧轨自杀的绝路时的无助与绝望,她在与伏伦斯基的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义无反顾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像一只勇敢的飞蛾,扑向光明的火焰,最后被火焰灼伤以至于死亡。

斯丹达尔和列夫·托尔斯泰都是文学巨匠,无论是在相似之处还是不同之处,在心理描写之中都展示着人物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这是作品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更是思想内涵传递的有力途径,是文学作品富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文化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罗新璋.红与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列夫·托尔斯泰,高惠群.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郑克鲁,蒋承勇.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比较
七颗钻石
母亲的餐桌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