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社交网络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8-05-14高亚

丝路视野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高亚

【摘要】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新媒体影响下,网络逐渐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模式也逐渐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交模式、特征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新型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大学生间的网络沟通展开,在朋辈链接中传递正能量,实现强连接朋辈和弱连接朋辈之间的平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交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模式,对其强连接和弱连接加以了解,全面分析不同连接朋辈间的影响力度,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以强连接朋辈社交为基础积极传播正能量

强连接朋辈间在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上相似程度较高,彼此间互动频繁,情感较为深厚,信任程度高,接受新思想的心理障碍较低。因而,强连接朋辈范围内正能量的传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的传递需要影响力度较大的人物,但仅仅依靠单个人物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思想传播过程中,连接多种易受影响群体的众多小人物才是传播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网络思想传递的特征,打破传统单一化的思想传播模式,实现思想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朋辈信息传递的双向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时有效传递给那些影响力较大的个体,在个体影响力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更广领域的传播。可见,大学生朋辈中的核心人物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积极发挥弱连接作用,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大学生与弱连接朋辈在背景、知识建构、思维模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与弱连接朋辈交往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别样的社会体验,对社会有全方面的认知,拓宽自身视角,提升自身明辨是非能力。当前情况下,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强连接朋辈。在长期频繁的互动中,强连接朋辈间在人生价值观、思想道德以及行为方式上出现趋同性,个体差异性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弱连接朋辈间的网络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视角,为大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社会,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学生对其存在抵触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會在新媒体的催化下不断扩大。为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朋辈间不同信息的交流,冲击大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得大学生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知识建构。虽然弱连接对大学生有积极影响,但由于大学生对弱连接朋辈互动频度低,且缺乏信任感,因而弱连接的积极影响难以得到切实的发挥。针对如何提升弱连接朋辈间的互动频率,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在新媒体环境中,弱连接朋辈在实名信息的基础上展开互动,增强彼此间的联系,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双方的信任;合理调节双方利益,促使双方在利益方面达成认同;提升网络信息源的双向了解等。

三、寻求新媒体网络社交强连接和弱连接的最佳契合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网络思想和行为有所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网络教育,使得大学生端正网络社交态度,掌握网络社交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中,提升大学生对网络社交中的强连接、弱连接含义以及特点的认知,增强大学生自我关注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强连接朋辈较多会导致个体知识面窄,接受新鲜事物较少,对社会了解较为片面;而个体弱连接朋辈较多则会导致个体思想混沌,过度自我,缺乏合作精神。可见,过多偏重某一连接对大学生发展会起到不良影响。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究强连接和弱连接的最佳契合点,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交氛围,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对网络社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合理利用强连接和弱连接的功能,使得大学生在具有自身独立思想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接受到新鲜刺激。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要适当发挥强连接朋辈的作用,在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形成向心力较强的集体,散发出个体所不具备的光芒。在创新精神的团队中,团队在合作精神的基础上还应坚持个体成员的差异性,实现成员间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互补,全面提升合作的成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社交模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特征,秉承创新精神积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努力将教育渗透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张龙.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品牌,2015(0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