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研究
2018-05-14孙伟
孙伟
[摘要]
位于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的九陇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两大军事根据地之一,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屏障。四县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同心协力,苦心经营,修建简易营房,修筑工事,储备粮食给养,发展和培训武装力量,设立医院,建立红色被服厂等。毛泽东抵达井冈山之后,亲自擘划建立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同时派谭震林、宛希先等直接参与创建。它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相互犄角、相互配合,是湘赣边界党和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都为井冈山军民打破国民党多次进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井冈山;九陇山;永新;军事根据地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1-0054-08
众所周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江西和湖南两省交界的六县一山,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方圆五百五十里,因而号称“五百里井冈”[1]P68。从地域范围来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事实上,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齐名的还有另一个,即九陇山(亦叫九龙山)军事根据地,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后者关注极少,以致它日渐被人们淡忘。本文通过对这块军事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及历史地位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便将井冈山斗争史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概况
《永新县志》描述如下:永新县境内所有的山,统属罗霄山脉及其分支余脉,九陇山就属于罗霄山脉的南支。它从石峰仙伸展于三湾乡境内,作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九个山冲,各冲内均有小块陇田,故名。九陇山奇峰深壑,层峦叠嶂,海拔1050米,形势极为险要。[2]P72九陇山地处湘赣两省的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处,方圆35公里。该山冲坳回旋,沟壑交错。[2]P513
[JP2]据李立回忆:“九龙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在井冈山之北,西接湖南省的茶陵,东衔江西省的永新,北临莲花,南靠宁冈,山上分为上九龙和下九龙,山下是长达几十里的小江山区。山上有几十户人家,耕田数百亩,茂林环山,地势险要。上山仅有两条道路,进可攻,退可守,便于紧密配合井冈山的军事行动。”“九龙山军事根据地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遥遥相望,两面红旗高高飘扬。”[3]P220-221[JP]
《永新苏区志》的介绍也很详细:“东连永新小江区,南界宁冈浆山坡、蔡家田,西依茶陵小田村,北接永新南坑、九陂村,邻近莲花南乡。”“山上有荷树坪、皮坳、倒坪、庵上、砻钩洲、下九陇、上九陇、练家、油子前等20余个村庄,多是一二户、三四户散居的小村落,最大的村庄也不过十来户人家,居民不满百户、人口不满400。以下九陇村为中心。”“全山仅3个隘口与山外相通。”[4]P124
这样,位于永新县境内的九陇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峰峦叠嶂、林深蔽日、削崖深壑、溪泉流泻。九个山冲形成天然的屏障,仅有三个隘口通往山外,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正好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遥相呼应。九陇山自然条件非常好,很适合红军建立根据地,便于屯兵和藏兵,及与敌开展游击斗争。
对于九陇山军事根据地,最权威的论述莫过于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两篇光辉文献,且无一例外地把它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同时向中央郑重作了介绍,如地理位置、创办条件、相互关系等,足见二者在毛泽东心中地位之重要,具备开展军事割据的相似条件,并一起构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提到:“边界党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大小五井和九陇两个军事根据地的巩固。永新、酃县、宁冈、遂川四县交界的大小五井山区,和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的九陇山区,这两個地形优越的地方……”[1]P53
这里提到了巩固井冈山、九陇山两个军事根据地是湘赣边界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了两个山区都处于四县交界之处,位置虽有所不同,但距离较近,能形成呼应之势,而且地形都很优越,属于易守难攻。简言之,这是两块天然的军事据点,非常适合红军搞割据。毛泽东进而提出了三个巩固的办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1]P54。此后,在湘赣边界特委及相关县委的领导下,大致围绕这三个方面巩固两块军事根据地。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介绍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同时,再次描述了九陇山军事根据地,“重要性不及井冈山,为四县地方武装的最后根据地,也筑了工事。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1]P68。
可见,在毛泽东看来,九陇山的地势险要,也修筑了工事,但地位要略低于井冈山;两者相互支援,共同拱卫着湘赣边界的宁冈大本营;前者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当所跨四个县地方武装遇到危险时,而退守的最后据点。
关于九陇山的情况,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克敏于1929年2月25日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也提到,“军事根据地有二,一为井冈山;一为九龙山”“九龙山在永新西乡,险峻亦如井冈,维地域较小,与茶陵邻接,为各县赤卫队是最好根据地,亦筑有工事。”[5]P280这里指出了九陇山的险峻程度、工事修建情况与井冈山几乎一样,面积虽小一些,却是边界各县地方赤卫队的最好据点。
二、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永新的共产党人刘真、王怀、贺敏学等,决心重整旗鼓,开辟永新革命斗争的新局面。他们来到九陇山区,一面与井冈山、宁冈的王佐、袁文才联络在一起,一面在九陇山上秘密发动群众,发展党员,重建党的组织,成立暴动队,积极开展打土豪的革命活动。在国民党看来,九陇山一带很快便成了“赤匪出没之处”。
1927年11月宁冈象山庵联席会议以后,永新县委由宁冈的砻市迁到了九陇山。由于茶陵白色势力大,1928年1月以后,茶陵的党政机关和游击队在敌军的进攻下,转移到九陇山的大亚山、倒坪和樟木冲等村建立据点。3月中旬,湘南特委强令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乘机进攻湘赣边界。因此,宁冈、莲花的党组织也先后移驻九陇山,利用天险以保存力量。
从1928年3月开始,四县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开始苦心经营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修建简易营房。四县地方武装,除了莲花坚持在本县境内活动外,其余三县都在九陇山区修建了营房。永新赤卫队以下九陇村为据点,借用了几家民房为营房。茶陵游击队以樟木村为据点,用竹木、杉皮扎棚作营房。宁冈赤卫队以上九陇村为据点,除借用部分民房外,也搭了木棚。莲花赤卫大队也找好了临时据点。这些营房尽管简陋,但都修建在深山老林之中,出入方便。革命形势高潮时,四县武装返回各县开展武装斗争,九陇山成为四县武装的留守处;革命形势低落时,四县武装又返回九陇山,联合对付敌军的军事进攻。
其二,修筑工事。四县地方武装在永新赤卫队党代表刘作述的统一指挥下,利用地形,构筑阵地。在通行山道上设置了鹿岩等障碍,在通往山外的三个隘口设立了关卡。在上九陇和下九陇周围地段,挖了一条宽三米、深二米、长二十华里的壕沟,同时用竹子削成竹钉,再用铁锅把竹钉炒硬,埋在壕沟边缘和通往壕沟的路上。并且在九陇山通往各地的大小道路上堆放砍倒的大树,设置路障,将敌人必经之路挖断,以阻敌进攻,断敌退路。
其三,储备粮食等给养。为了应付最恶劣的情况和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四县赤卫队、游击队和群众,从1928年4月至7月,坚持从永新鄱阳、梅花等村挑粮上山。在四县地方武装的军营里,在上九陇村、下九陇村的各家各户、祠堂厂棚都藏满了稻谷。同时还储备了药材、布匹、食盐及其他物资。
其四,发展和培训武装力量。原来在九陇山的地方武装很少,加起来只有200多人,战斗力不强,不到两个月就发展到400余人。红四军派出一批干部担任四县地方武装的军事领导,红四军教导队还帮助四县训练军事干部,并拨出一批枪支充实四县武装。四县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始终注意扩大武装队伍,不断吸收新队员及输送优秀队员加入正规红军。同时,加紧军事训练,不断发现和培养武装骨干力量,使赤卫队和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到1928年底,宁冈赤卫队有枪180支,永新有枪250余支,莲花有枪100余支,茶陵有枪60余支。[5]P267
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四县党组织和地方武装,根据会议提出的任务,设立了医院,聘请了地方郎中,并在井冈山红军医院培训了医务人员,采集了大量的草药。永新、宁冈、茶陵三县武装在小江山长潭里伏击了湘敌的医疗队,并缴获其全部药品、器械和30余副担架,充实了九陇山红色医院。同时,还在永新的澧田、文竹街上招募了部分缝纫工人,建立了红色被服厂,为地方武装缝制军服,作好长期斗争的物资准备。[JP]
另外,根据大会的精神和当时的形势,比较明确划分了活动区域,并分配了任务:宁冈赤卫队在蔡家田至宁冈城一线,继续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茶陵游击队在茶陵境内的十八团一带,打击反动地主武装和土豪,籍以影响和发动群众;永新赤卫队下山经练家、铜锣山、道禾山、秋山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莲花赤卫队仍留在莲花境内活动。四县武装有分有合,互相协同。遇到突然情况或大股敌人“进剿”,则集中对付,直至把敌人消灭为止。[6]P39-41
1928年3月,九陇山经受住了敌人的一次进攻。大地主龙镜泉在赣敌杨如轩的指挥下纠集数倍于我的敌人“进剿”九陇山,妄图消灭这块井冈山的后备力量。龙镜泉的保安队刚进九陇山腹地,赤卫队和根据地人民就凭险抵抗,利用山山有工事、处处有枪眼的有利地形打得他们夺路而逃。奉命阻击后路的赤卫队员们一听到前面枪响,立即砍断木桥,坚守在九陇山口。敌人想进,寸步难行;想退,木桥已断。急疯了的敌人便向山口猛攻,企图打开缺口逃命。此时各个山头隘口的飞石滚木却像飞瀑直瀉,一个劲地砸向敌人。赤卫队凭着坚固工事,越打越有劲,不到1个小时,就歼敌20余名,缴枪40多枝,俘虏30多人。[7]P32
1928年7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湘赣边界发动第一次“会剿”,四县地方武装和九陇山人民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打退了敌人,保卫了九陇山;还成功将敌人11个团困在永新城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史称“永新困敌”。
三、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几位重要创始人
九陇山军事根据地是毛泽东抵达井冈山之后,亲自擘划建立的,并对其赋予了很大的心血与期待。
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九陇山北麓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此期间,他也对九陇山进行了调研,发现此地区地理优势明显,是一个实行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处。
李国斌在《回忆九龙山的战斗生活》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看准了这块地方,三湾改编后,留下两个人和两根半枪(其中一根没有机柄,打不响就叫它半根枪),以三湾为基点,以九龙山为后方,开展小江区的工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3]P488
当时,在三湾群众中还流传着一首红色歌谣:“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1927年那一天,三湾来了毛司令;三湾来了毛司令,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4]P401
落脚井冈山后,为了巩固发展根据地,毛泽东在认真考察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通过整合四县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力量,予以及时的指导,逐渐把九陇山创建成第二块军事根据地。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永新县予以了极高的评价。“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1]P59“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所以现在集中人力在这一县内经营,想在最短的期间内,建设一个党与民众的坚实基础,以应付敌人下次的‘会剿。”[5]P251-252永新之所以在毛泽东的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与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是分不开的。
据李立回忆:“毛泽东同志很重视九龙山军事根据地的建设,把这里作为宁冈、永新、莲花、茶陵四县人民武装的立足点和最后根据地。由永新的刘作述、贺敏学,茶陵的谭思聪、谭家述,宁冈的龙超清、谢路生,莲花的陈竞进、朱亦岳等同志,先后在各县建立了赤卫队,并发给他们一部分枪支,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3]P220
1928年5月,龙源口大捷及第一次攻克永新县城后,毛泽东决定,把缴获和征购的许多战利品,如粮食、布匹、食盐、药材等,由地方武装和群众分别运到了井冈山和九陇山,为坚守根据地作好长期斗争的物资准备。
当月,毛泽东还亲自到九陇山区做社会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宣传革命道理,指导分田运动,指导地方武装建立军事根据地。
另外,毛泽东还经常从红四军和地方党政机关中,选派得力的干部去做军事、政治领导工作,谭震林、宛希先等都曾被派往永新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直接参与了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打下茶陵县城后,谭震林先后担任茶陵县总工会主席、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茶陵县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等职。据他回忆:“1928年2月打下宁冈和永新小江区后,组织上派我去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我一个人带了支梭标就到小江区,后来打下永新县城后,又调我到永新县城工作。部队退出永新县城后,我仍留在永新县城工作,三四天后,便回到了小江区。当时,我给毛泽东同志写信报告那里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回信要我继续留在小江区,巩固这一带的工作。”[3]P19
小江区属于九陇山的范围,谭震林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土地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土地占有情况,征询群众对土地分配的意见。谭震林及时向毛泽东汇报了九陇山的土地情况,并提出了关于土地分配的初步方案,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并被要求留下来继续工作。谭震林后在小江区进行土地改革的试点,并不断深入调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了湘赣边界的土地工作顺利开展。以上这些也为毛泽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提供了大量的一手素材。[8]
1928年1月,在协助毛泽东攻克遂川县城后不久,前委委员宛希先的主要精力是重建各地基层党组织。他从永新县委书记刘真那里得知,由于县委一时派不出干部,所以九陇山区的地方党的工作尚未动手。就这样,宛希先主动要求去了小江区。此地以田西村为中心,四周有三湾、大湾、荷树坪等20多个大小村庄,但人口不满三千。他带领干部战士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又在大湾办了夜校,先是教农民识字,进而通过一些故事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在清算大土豪曾顺达后,极大振奋了九陇群众的斗争情绪,许多斗争坚决的青年农民纷纷聚集在他的周围。宛希先从中挑选了合适的入党对象,做启发、教育工作。
宛希先于1928年春节前十天左右,发展了肖洪先等十几个贫苦农民的第一批党员,成立了大湾党支部,宛希先为第一任书记。到了1月底,又发展了17个农民和手工业者入党。看到党员人数达到20多人,宛希先要求每个有20户人家以上的自然村,都要設立党小组。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和党小组的扩充,2月下旬,永新县九陇特别区委在田西村成立。[9]P73-74
宛希先经过考察,根据九陇山的群众基础和险要地势,向红四军前委提出建立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计划,得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的支持。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经过宛希先的努力工作,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地方武装日益扩大,武器也日益增多,土地革命的烈火烧遍了九陇山区的山山岭岭。九陇山日益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力屏障。
四、井冈山斗争后期和湘赣苏区时期的九陇山军事根据地
1929年1月,国民党湘赣两省敌军6个旅计18个团兵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柏露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围魏救赵”以解井冈山之围。会后,红四军前委和毛泽东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例如,将永新、宁冈、莲花、茶陵四县的地方赤卫大队、暴动队组成边界赤卫总队,由鄢辉任总队长,刘作述任党代表,统一调配,坚守九陇山军事根据地,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互为犄角。[10]P359
在敌军的进逼下,永新县赤卫大队退入九陇山,和先期进山的茶陵游击队、宁冈赤卫队组成赤卫总队,由鄢辉、刘作述领导。永新、茶陵、宁冈三县地方武装利用地形,加固工事,设置障碍,分别扼守三个山口。2月初敌军占领井冈山之后,又集中第14旅、第35旅四个团的兵力,加上四县挨户团一起围攻九陇山。2月7日清晨,敌军从宁冈蔡家坪方向进攻九陇山。赤卫总队用步枪、土炮对付敌军的迫击炮、机枪和步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来敌人集中兵力,从两边山上压过来,赤卫总队在掩护永新、宁冈、莲花、茶陵四县县委和当地群众进山以后,分头撤退。[4]P155此役便是九陇山保卫战。
部队转移后,敌人对九陇山区进行了疯狂的烧杀蹂躏,叫嚷:“打开九陇山,银子花边用箩担;杀进九陇山,石头要过刀,老人伢子炒榛椒。”[11]P286敌人进入九陇山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对当地群众及房屋烧杀七次。英勇的九陇山人民没有被吓倒,仍然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时任茶陵县游击队队长的谭家述,后来在《从山谷中打出来》一文回忆了这段经历。“当时的情况非常紧张,敌人的兵力比我们大七八十倍。我们这支游击队只有一百多人,四十几支枪,如果和敌人硬干是不行的,为了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胜敌人,保存自己的力量,和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情况,我们就根据毛泽东同志所规定的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把队伍拉上九龙山顶上的一个非常潮湿而阴暗的峡谷中隐蔽起来,准备避实就虚。”[12]P222
茶陵游击队等的突围让敌人的“会剿”扑空了,也掩护了红四军主力下山。三天后,获悉国民党因为没有粮食吃,饿得受不住了,已经退出了九陇山。谭家述立即召开会议,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决定去打一个地主保安团。根据侦察员的报告,游击队开赴一百多里外的黄沙庄。这次成功出击,不但打破了九陇山的“围剿”,牵住了敌人,提高了士气,坚定了斗志,而且解决了粮食问题,缴获了敌人四十多支枪和很多子弹,用敌人的武器武装了自己。敌人以后也不敢在黄沙庄住下去了,这一带从此就成了游击区。此举还受到了特委书记邓乾元的高度评价:“最近各县都是越界吊羊,在本县维[唯]茶陵还稍有办法。”[5]P342
在谭家述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从1927年到1934年,7年时间都在湘赣边界的永新、宁冈、茶陵一带的九龙山、八都山、梅花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逐渐成了保卫扩大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劲旅”[3]P170。
为恢复边界工作,继续领导军民的对敌斗争,宛希先以原特委常委兼巡视员的身份,于1929年2月中旬来到九陇山,召开了宁冈、茶陵、永新三县县委联席会议,产生了以原特委常委朱昌偕为书记的湘赣边界临时特委。特委机关设在小江区。3月11日,原特委副书记陈正人来到九陇山,14日召开了原特委常委扩大会议,又产生了新的临时特委,朱昌偕仍被推选为书记。4月间原特委书记邓乾元回到永新,又在九陇山召集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原正式特委恢复工作。特委机关设在大湾村。[6]P69-70在新特委的领导下,边界的永新、宁冈、茶陵等县的党组织很快健全起来,九陇山成为湘赣边界各县的政治中心。
[JP2]三县党政机构和地方武装所受损失较小,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继续坚持斗争。其中九陇山军事根据地所在的永新条件最好,这也成为日后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的重要原因。[JP]
3月17日,湘赣边界临时特委在给江西省委并转湖南省委的信中提到:“在永新、宁冈、茶陵方面因敌人进攻比较松懈,兼之永新党比较有基础的原故,这几县的武装尚保存,[JP2]党亦大部分未破坏。”“永新、茶陵、宁冈等县工作因为产生了临时特委指挥这几县的工作,大部分都已恢复。永新工作目前尚在发展,赤卫队正极猛烈的作赤色游击,许多乡村尚是秘密的群众割据,各下级组织亦颇能斗争,工作照常通行,永新党及群众武装,在这次边界失败中完全无损失。”“现在能经常与特委发生关系的党部有永新、茶陵、宁冈三县。”[5]P284、286[JP]
3月蒋桂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撤离了九陇山。湘赣边界临时特委指挥永新、宁冈、茶陵三县地方武装频频出击,打败了地方反动武装,完全收复了九陇山。此后,九陇山成为湘赣边界红军独立团第二营和四县地方武装的游击中心。
5月,九陇山游击队迎战四县豪绅武装的第一次联防“会剿”,结果大获全胜。“经过我们这一次猛烈的赤色游击之后,边界豪绅地主阶级非常恐惶,为自卫计,乃形成了所谓茶、永、酃、宁四县联防会剿九龙,结果被我们打得一败涂地,宁冈靖卫队几乎被我们消灭了,此次战役,缴获敌枪20余支,俘虏10余名。”[5]P307
1931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建立了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九陇山成为全省中心区域的西南屏障。曾经活跃在九陇山区的红军与地方武装,日后发展成为红六军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九陇山军事根据地
1934年秋,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九陇山被國民党军完全占领。1935年6月,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投敌,紧急关头,谭余保挺身而出,于7月上旬,主持召开棋盘山会议,成立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队司令部,谭余保为临时省委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兼游击队司令部政委。湘赣临时省委成立后,即深入湘赣边区各县,恢复党组织,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
1935年8月上旬,湘赣游击司令部第二大队由刘培善和临时省委常委龙珍、省委委员贺光华率领,在永新县党组织的帮助下,进入了永新、莲花边界的永新县铁镜山。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1936年2月,湘赣临时省委搬到了铁镜山。从此,铁镜山成了湘赣边游击队根据地的中心之一。
在九陇山,刘培善和傅茨喜领导游击队和省委工作组,经过一两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完全打开了工作局面,使九陇山区的群众像井冈山斗争时期那样,焕发了革命的热情。党员们和老苏维埃干部们发动群众重新拿起武器,进行抗击敌军进攻,捍卫红色政权的斗争。红军游击队组建了小江、梅花两个区,建立起了13个党支部,基本上每个乡都有处于秘密状态下的红色政权。这样一来,铁镜山和九陇山两块游击根据地基本联结起来了。10月,根据临时省委的指示,在九陇山成立了永新临时县委,选举刘一灿任县委书记。县委下辖4个区委、26个支部,有党员300多人。
国民党军和地方当局,对于这两个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感到恐慌,一方面,出动少则一两个团,多则五六个团,对铁镜山、九陇山进行“搜剿”。另一方面,在两座大山的外围实行反革命军事统治,强化区、乡、保三级统治机构,实行残酷的“连坐法”。这时,“进剿”的敌军已经不敢开到铁镜山和九陇山的腹地了,只得在外围步步筑碉,企图封锁和困死游击队。
从1935年10月起到1936年10月,两个游击根据地的主要斗争,是组织群众捣毁敌人的碉堡。因为只有把敌人遍布各地、壕沟纵横、互相联通的“乌龟壳”给烧掉或拆毁,才能突破敌人的封锁。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红军游击队在群众的配合下,连续半个月内发起七八次行动,破坏敌人的碉堡120多座,拔除了所有的钉子。[13]P199
随着游击斗争的深入和游击区的扩大,党的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1月,全县已在铁镜山、九陇山等地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这为游击斗争的深入发展及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贯彻执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新四军。陈毅在兴国、南昌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期间,对方说:“你们共产党对停战合作没有诚意。我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你们九龙山那里谭余保游击队还在经常打我们呀!”[14]P103
1937年10月,项英、陈毅派到莲花棋盘山联络湘赣边游击队的人被当成国民党的密探误杀。为了完成该部改编的任务,陈毅奉中央东南分局之命并亲持项英的亲笔信,于11月上旬到达永新。几经周折,陈毅在九陇山见到了那里的游击队负责人刘培善、段焕竞。陈毅向他们耐心传达党中央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策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介绍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但由于在残酷的三年游击战争里,游击队尝够了叛徒投敌的苦头,加之消息闭塞,失去了和党中央的联系,同时,刘、段二人和游击队大多数战士都未见过陈毅。因此,对陈毅的话,他们半信半疑,不敢轻易相信,亦不敢贸然处理。出于高度的革命警惕性,他们一方面命令九陇山游击队转移到别的山头,以防不测;另一方面派黄炳光、李森启等十几名战士把陈毅眼睛蒙上送到省委驻地铁镜山。
三天后,陈毅见到了谭余保。谭以前虽然见过陈毅,但仍疑心重重,误以为陈毅是来劝降的,先是把他五花大绑,押在房子里。后又集合一两百人的部队对陈毅进行公审,差点把他当叛徒给杀掉。陈毅临危不惧,反复宣传,耐心劝说,但谭余保仍犹豫不决。直到派人去莲花、吉安等地带回了中央的文件,才完全解除疑虑,接受下山的指示。[15]P534-537
11月底,谭余保主持召开了湘赣边党的会议,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会后,根据上级命令,从延安来到湘赣边的永新籍八路军干部张銍秀随即到九陇山、铁镜山一带协助改编游击队事宜。九陇山游击队70余名战士由刘培善、段焕竞率领;铁镜山游击队100余名战士由张銍秀、刘别生率领,向莲花陇上村集合,进行整编训练。1938年2月,经过严格整训后,中央东南分局决定,除留下80余人由谭余保领导继续留在九陇山区坚持斗争外,其余300余人被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由段焕竞、刘培善率领,由陇上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六、结语
毛泽东在给中央报告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乐观地指出:“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1]P79因为此地乃“地利人和之边界”[1]P81,这当然是对井冈山和九陇山两块军事根据地的高度肯定。
李国斌在回忆九陇山的战斗生活时指出,其“位于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湖南的茶陵四县交界之处,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西北大门;湖南军阀进攻井冈山首先必须夺取的阵地;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能退能守能进;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3]P487-488。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四县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使九陇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个军事根据地。它与井冈山均占据险要地形,一北一南,一次一主,相互犄角、相互配合,是湘赣边界党和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都为井冈山军民打破国民党四次“进剿”、二次“会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者自1930年2月失守后,一直到1949年9月才被解放。前者不仅继承了井冈山斗争的宝贵经验,而且坚持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同时,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势,持续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在当地党组织和武装的支持下,历经了湘赣苏区时期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一直持续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新四军的组建。
由于长期以来,党史学界主要围绕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展开研究,使得有关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学术成果极少,出现了研究上的明显不均衡。
如今,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早已闻名遐迩,红色培训和旅游成为国内的品牌。据统计,2016年井冈山风景区的年接待游客量达1530.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21.05亿元。[16]相比较而言,景色同样峻美且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九陇山却鲜为人知,虽然保留了陈毅旧居、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纪念碑、部分战斗遗址,但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由于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森林覆盖率高达90%,并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和几十种国家珍异动植物,成为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永光.永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江西省永新县志办公室.永新苏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中共永新县委党史办公室.永新人民革命史[M].内部资料,1989.
[7]曾绯龙.永新红色历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8]周鸿根.十年征战建殊勋——纪念谭震林诞辰100周年[J].军事历史研究,2002(2).
[9]彭東明.井冈元勋——宛希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0]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1]永新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永新县地名志[M].内部资料,1984.
[12]罗荣桓等.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3]尹兴华.红色永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4]粟裕等.回忆陈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陈毅等.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6]井冈山市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jgs.gov.cn/html/2017/3-14/n372241382514.html.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