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路径
2018-05-14齐卫平
齐卫平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取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目的是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政党。必须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勇于实现伟大梦想的责任担当,以进行伟大斗争为必由路径,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取得优异的执政业绩。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作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1-0015-08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贡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P49。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与新时代的节奏合拍。新气象必须有新作为,有新作为才会有新气象。
一、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开宗明义就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既是对我们党一贯思想的坚守,又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是挂在嘴上的说辞,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纵观党的奋斗历程,“领导”的话语贯彻其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历史地看,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最先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表明党已经树立起领导中国革命的意识。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阐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首先就是以领导权的不同作为第一个要素。1948年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公布建立新中国的基本纲领,得到各民主党派广泛响应,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纳入党的领导之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制度安排确定了党的領导地位。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提出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邓小平说:“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JP2]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个优势”[2]P1336。40年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之所以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著成就,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实践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深深地懂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JP]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既历史地形成,又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发展。就坚持党的领导而言,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其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党以国家和社会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执政业绩显示出胜任领导责任的能力,回应中国人民对党的信任。党的领导方式逐渐改进,党的领导水平不断提高,领导地位日益巩固,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面。然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并不因此而可以高枕无忧、太平无事。新时代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必须清醒地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各种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发难。40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各种怀疑、诘责等等的干扰,其中一个焦点就是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的主要指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论是主张搞多党制、鼓吹自由民主主义,倡导民主社会主义,还是渲染历史虚无主义、抹黑中国共产党历史,背后的企图都是反对和取消党的领导。因此,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会不会改旗易帜,实质问题就是党会不会丧失领导地位。是否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JP2]其次,党的领导在实践中存在着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从现实看,虽然历届党中央都不断重申和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但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变化、行政体制改革、多样化发展态势增长等各种复杂情况,把党的领导泛化、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也相应出现,有些表现还比较严重。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就严肃指出了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强调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这样提出和认识问题显然不是只对国有企业党建有意义,党的领导被弱化、虚化、淡化和边缘化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JP]
再者,不实不正不廉作风在严重影响党执政形象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体现权威,形成权威的一个要素就是领导者的威信。从政治机理说,实现领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撑,比较重要的一是掌握权力资源,二是形成运作机制。这是两个硬条件,缺少了就难以实现领导。威信是软条件,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时往往被忽视。其实,领导者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自身威信都十分重要。现实政治中,领导职位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权力大小,但不能代表威信高低。坚持党的领导当然需要硬条件,但不能缺少软条件的支撑。因权力在握和机制规定形成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是被动的、勉强的,党的领导建立在高度威信基础上,才能使群众接受领导成为出于内心的自觉。必须看到,在长期实践中,党内存在的不实不正不廉作风既破坏了党的形象,也降低了党的威信。担负领导职责的组织和个人自身都不过硬,群众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服从你的领导呢?反思党的领导泛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不实不正不廉作风造成党的威信降低有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党的领导加以突出的强调,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观点。他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在我国发展面临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有力,使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问题”[3]P19。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两个崭新的论断,突出了党的领导价值含量。之所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党的领导与搞社会主义根本上是一致的。动摇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本质就难以体现出来,放弃党的领导,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保证。之所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因为党的领导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社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能够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能够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能够化解矛盾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活力依靠党的领导优势而释放出强大能量。历史证明,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削弱、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将犯颠覆性的错误。处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发展矛盾交织,社会结构、阶层构成、经济成分、政治诉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等,都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而发生重大变化。深刻的变革尤其需要树立社会的主心骨,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必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P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覆盖党政军民学各个领域,必须包括东西南北中全方位,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意识、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本领、推进领导体制改革、实现党的领导力,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发展。
二、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取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P49。这个鲜明的观点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对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政党制度,把党的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联系,构成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特色。“人民”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里分量最重的一个词语,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老祖宗”的经典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名句成为党的宗旨。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胡锦涛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一脉相承的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坚持和发展,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成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制胜法宝。
共产党人必须为人民谋利益,这在思想理论上是清楚的,但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却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淡化、群众路线思想的弱化、为人民谋利益的虚化,成为精神懈怠的重要表现。什么原因呢?除了理想信念动摇和党性觉悟降低的主观原因外,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成为隐藏其中的客观原因。1956年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修改党章报告中就说到了这个道理,他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是在全国执政的党,手里掌握着权力,因此对于国家的生活,已经比以前任何时候具有更广泛更直接的影响,脱离人民群众的可能性就增大了。[4]P221事实表明,长期以来党的作风遭到破坏首先从脱离群众开始。从具体表现看,一是将党与人民对立起来,忘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眾中去的思想,高高在上,使党和人民中间隔着一道墙,党性与人民性关系被割裂。二是不把人民放在心上,脱离实际,不顾人民意愿片面追求所谓政绩,损害群众利益。三是与民争利,把权力当作谋利的资本,从本单位、小团体利益出发,使人民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至于党员领导干部腐败行为,更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带来颠覆性的破坏。因此,怎样对待党与人民的关系,实质就是把人民摆在什么位置上,关键就是如何实现人民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重点转变党的作风为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的抓手,取得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卓著成效,受到人民高度评价。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党不负责任!”这些论述语句精彩,立场鲜明,观点精辟,涵义深刻,体现了群众路线思想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党的十九大一如既往地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大会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0多次,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1]P40这个论述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紧密地结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坚持以人民中心为价值取向,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领导人民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取向决定着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走向,党的建设推进的深度反映着人民满意的程度。“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1]P55
三、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在党的建设中突出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实践深入发展的重大思想创新,对于新时代“伟大工程”建设中坚定政治站位、强化意识和调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党建设突出政治,其实是很符合逻辑的平常事情,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地方。作为现代社会出现的政治组织,不管什么样的政党都缘政治而诞生,因政治而存在,谋政治而[JP2]发展,政治建设的水平体现着一个政党思想自觉的程度。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从来就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始终在实践中引导政治斗争的正确开展。江泽民指出:“讲政治,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不是什么新问题。从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当然与党中央领导历来的思想一脉相承,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价值导向,为建设“伟大工程”注入了崭新的内容。[JP]
首先,提升了党的建设中政治建设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P50。这样的强调,改变了以往把思想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的观点。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这个变化?党的建设强调什么、以什么为重点、抓什么为首要,可以而且也应该因不同时期而变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90年里,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出发,对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以政治建设替代思想建设的首要位置,并不是否定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与“根本性建设”的政治建设相辅相成,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党的政治建设因具有根本性而统领党的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因具有基础性而巩固党的建设根基,思想建设并不因为不提“首要位置”而降低其重要性。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是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的关系,两者共同形成了党的建设中新的地位组合和关系搭配,在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中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其次,赋予政治建设以时代新内容。党的十九大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里,“根本要求”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规定,“首要任务”明确了政治建设成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重点方向。围绕这个“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丰富的内容。如在政治站位上切实解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如尊崇党章的党内根本大法地位,严明党纪党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如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如以加强政治建设传递规范导向,释放兴党强党的正能量,坚决防止和反对各种歪风邪气,与任何不良行为斗争,等等。政治建设的这些时代新内容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忽視政治建设将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第三,形成了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新布局。从党的建设发展史看,在1939年毛泽东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重要论断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成为开展这项伟大工程的基本布局。改革开放后,在这三大建设的基础上,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先后作为新的方面增加进党的建设布局,形成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拓展,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思路下,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形成“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新设计。从这个设计看党的建设新布局,原先的“五位一体”发生了变化,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成为新增加的方面替换了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新布局的设计有三点需要关注。其一,在党的建设布局中增加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两个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制度化提升。其二,把制度建设从原先的布局中剥离出来,并不是降低制度在党的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强调制度建设贯穿新的五个方面建设之中,恰恰是加重了制度建设的分量。其三,党的建设新布局中不单独列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党的建设是面向8900多万党员的整体工程,虽然反腐倡廉是全党的任务,但其聚焦点在权力治理,目标群体是领导干部。原先布局中反腐倡廉建设在新布局中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规定,目标更加清楚。总之,经过重新调整,新时代党的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针对性更强、思路更清晰。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伟大工程”的建设,目的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政治建设作出的详细论述和揭示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曾说过,讲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威力,“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政治可以不讲了,从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到号召坚定“四个自信”,都是讲政治的体现。丢弃了政治,就抽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的基础。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只是就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不能随意扩大理解和运用的范围。有的人对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产生思想疑虑,一听到突出政治就联想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把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与那个年代犯“左”倾错误时强调的“政治挂帅”、“政治冲击一切”相等同,这是绝对错误。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伟大工程”的建设,目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政党。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5000多个政党,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政党。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凸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必须使我们党从规模大党向质量强党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JP2]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5]数量显示的大只是形式上的大,质量表现的强才是内涵上的大。管党治党宽松软,组织松松垮垮,党员懒懒散散,政党再庞大也难以生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P50,是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伟大工程”建设的目标定位。[JP]
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把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这个首要任务上来。我们党曾经开展的“三讲”活动就把讲政治放在了重要位置,党的十[JP2]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展开,进一步凸显了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十八大后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特点,而突出政治建设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JP]
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成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证。作为一项系统性的伟大工程,能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检验其合不合格的主要标准。对于我们党来说,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决不是一句空话。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紧密相连,离开政治建设就谈不上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注重政治建设的党,不可能具备先进性,弱化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和党员思想、组织、作风上就不可能保持纯洁性。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就必须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P51。即将迎来百年诞辰的中国共产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将初心铸造的本色和使命要求的精神在代际更替中传承下去,在历史发展中光大起来,就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四、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作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来定位的。“四个伟大”概念第一次提出来,是在十九大召开2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7·26讲话中,十九大报告对“四个伟大”作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要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
“四个伟大”的使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密相联系,它形成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体现着进入新时代的使命要求。“四个伟大”是一个集成概念,它包含着四个分概念。从分概念提出的时序来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两个概念由来已久,“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而以“伟大梦想”揭示中华民族偉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夙愿,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不久阐述党奋斗目标形成的新概念。这四个分概念在党的十八大后已经呈现集成的趋向。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大会公报中指出:“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6]P4。这里已经很清楚地提到了“三个伟大”的意思,但没有成为正式的集成概念,因而当时亦未形成理论的热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中将“伟大梦想”补充加上后,“四个伟大”就成为明确的概念。“四个伟大”提出的过程隐含着一个道理,即这“四个伟大”虽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履新之初就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但却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系统战略。“四个伟大”概念在党的十九大前后形成,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政治判断紧密相联系。
[JP2]认识“四个伟大”的深刻涵义,必须将这个集成概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政治判断相结合。显然,“四个伟大”中,无论哪一个“伟大”都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每一个“伟大”都留下了几代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四个伟大”不仅构成集成的系统战略,而且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环境,担负着相比过往历史时期更为艰巨的任务。[JP]
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必须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中的一部分,在推动“四个伟大”发展的使命中,“伟大工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的保证作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P14。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从严管党治党任务不会减弱只会加强,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势头必须保持下去,格局必须深化下去,成效必须巩固下去。赶考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永远在路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永远在路上,党中央的这些话语构成“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具体内容。党的十九大期间和会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必须勇于实现伟大梦想的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的思想主线。它出现在大会主题词中,融入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政治判断的阐述,摆在了“四个伟大”的首要位置。“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九十七年全部历史实践的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军目标,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伟大梦想”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四个伟大”的逻辑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样的思路表明,“伟大梦想”是其他三个伟大的最终目的。由此而言,党治国理政要把实现伟大梦想作为最重要的责任担当,党的建设一切举措都必须都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伟大梦想,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气象新作为必须落实到实现伟大梦想的责任担当上。
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必须以进行伟大斗争为必由路径。“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是十八大报告里首先提出来的。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伴随着伟大斗争。斗争因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伟大,对伟大斗争掉以轻心,就可能阻碍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P13。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矛盾具有结构性、深层性、复杂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历史新特点,进行伟大斗争是肩负“四个伟大”使命必须作出的路径选择,不能躲闪回避,无法绕道而行。推进新时代“伟大工程”建设,必须以顽强的韧劲进行伟大斗争。
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必须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取得优异的执政业绩。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以创新为內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一项伟大事业,从1978年为历史起点,迄今已经整整40年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以发展道路的重新设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现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续写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创造出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历史飞跃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7]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个个发展阶段,记录着党治国理政连续性的业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必须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党治国理政的追求,用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得到人民认同的执政业绩,将建设伟大工程与推进伟大事业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ZK(]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ZK)]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