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研究
2018-05-14刘兴宇
刘兴宇
【摘要】本文對新时期辽宁省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与质量供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建筑装饰类人才岗位层级、职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关键词】高职;建筑装饰;人才需求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7年,辽宁省建筑装饰企业约4000家,从业人员120万人,年产值约70亿。熟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一线操作高技能型人才仍是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从辽宁省今后发展趋势来看,装饰行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较快,主要担任大、中型装饰公司的设计及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行业发展分析
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包括高端人才和其他人才两大类。
高端人才:主要需求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带领团队进行自主研发的科技人才。
其他人才:主要需求是设计的细化、深化人才;企业管理中各种职能实现的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营销人才;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施工人员。
三、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建筑装饰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预测
在装饰施工、室内设计及工程管理三大类岗位工作中,大专毕业生均占很大的比重,人才就业岗位均为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如土建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等,还有相当多企业要求岗位为工长和项目经理,企业岗位空缺可见一斑。企业对人才学历的需求是:必须具备高职以上的学历层次,而且主要需求的是大专层次毕业生,说明建筑装饰企业人才需求以高职毕业生为主,尤其是设计、施工一线工作岗位,年需求量均达到2000~3000人。而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晋升到管理岗位的人数也较多,说明建筑装饰企业高职学生工作晋升渠道较广阔,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较大空间。
(二)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情况分析
1.学历结构
高层管理者人才学历结构以本科以上为主,中层管理者以高职与本科学历为主体,而基层干部以高职学历为绝对主体,显示高职人才在技术管理一线层面所占据的优势地位,并可以通过经验积累与自身努力向中层管理者过渡,发展晋升空间较大。
2.工程技术人员构成
从企业目前各技术领域人员数量可以看出,职称结构上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比例较低。这说明建筑装饰企业对高职称管理人才需求并不多,而对于一线技术、组织人才需求更多,反映出初、中级职称在企业生产与运营中的主力地位,对于高职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仍是建筑装饰企业的首选。
建筑装饰企业人才需求仍以低龄化为主,年轻人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把握程度更优,尤其近年来建筑装饰企业的快速发展,招收多以大专及本科毕业生为主。年龄结构上,30 岁以下所占比例较大,30 —40岁次之,50 岁以上人员比例较低。
3.对应职业岗位分析
(1)职业岗位群分析
建筑装饰行业对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建筑装饰施工企业中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领域、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等)生产与管理领域、房地产开发及建设工程咨询等领域。
(2)知识、能力分析
调查发现,80%以上的从业者认为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等。这就要求毕业生应该在懂技术、会管理、能控制工程造价和熟悉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在项目经理领导下从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的工作,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又是建设项目的协调联络人。
建筑装饰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合同纠纷处理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编制施工方案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预算编制能力、投标能力、工程索赔能力、档案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当前建筑装饰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是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进行工程施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大批高素质施工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全面提高建筑装饰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落在高职教育肩上的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肖晗予.经贸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江苏常州某高职院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4):147~148.
[2]李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1~12.
[3]窦明.高职毕业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