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就是希望的守护者”

2018-05-14冷玉斌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戏剧儿童孩子

冷玉斌

五月中旬,与老师们交流,话题是“儿童观与儿童课程”。那几日,手边搁着的几册书,全部与“儿童”有关: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蓝剑虹著;《孩子为何失败》,约翰·霍特著;《孩子的宇宙》,河合隼雄著;《童年之死》,大卫·帕金翰著。

可以确认,这一摞书读下去,由不得地对孩子珍惜又珍惜,敬畏又敬畏。

汪丁丁、信力健对谈,汪说道:

有很多现代教育家,都提倡“家庭学校”,家长最了解孩子,从生下来,根据他的生存体验为他设计教案,编写教材,然后通过美国教育部的考核标准,这是非常昂贵的教育方式,但它肯定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未来的走向,谁都没资格办教育。我们有什么资格教孩子?这一点我是悲观的。我觉得你们各位都有勇气。我妻子也有勇气,敢教孩子,我不敢,我和孩子非常平等,我们俩就打游戏,其它事我不管。没法教,每一个议题出来,我都得找出十个理由是这边的,十个理由是那边的,它们都对。所以我觉得教育是最最难的一件事。

看这一摞书,想到自己就处于这最最难的一件事里——当然,也不敢说自己做的就是“教育”——再遇上汪先生这很真很真的话,一时无语。

且说说《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虽还没读完,已收获多多。

书前勒口里这样介绍蓝剑虹: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戏剧学士、硕士,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南小区大学讲师,中山大学剧场艺术系、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學系兼任计量,开设戏剧史、戏剧理论、表演美学、绘画创作和儿童文学等课程。

我佩服不已。一是经历的丰富,二是学科的多元,而且可以看出,他做的学问,看似冷门却非僵死知识,实如他讲“孩子一直在变”这句话。从这份简短履历,大致也能看出,他可以如此了解孩子的心,不是没缘由——他本人大概一直都有孩子般的天真,孩子般的热情。

读到第十节后,我不再继续读下去,而是回到第一节重新来读。这一次,我特别注意一件事,就是蓝剑虹的注释,在注释里他提到很多读上去非常有趣的材料,这些材料出自一些冷门或热门的书,有些我读过,有些我听过,有些则闻所未闻——大概根本就没有简体版。有些材料一读,让我快乐无比,太有意思了,实在没想到这书里还有些东西跟儿童研究扯上边。敬佩之余,大叹,蓝剑虹博士果然是位博学之士啊!

摘引数则并说明:

《非学校化社会》,伊利奇著。

我最初是从刘云杉的《学校生活社会学》知道此书。后来朋友极力推荐,可惜至今未有简体版,大概是因为伊利奇思想太过激进。其实,本书译者吴康宁,实在是如假包换的内地学者,南师大博导、教授。

2009年华师大出版社出过一本书:《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最后介绍的一位就是伊利奇。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萨克斯著。

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什么,从征引材料看,特别好玩。刚刚一查,发现去年中信出了简体版。蓝剑虹引用的是有关“学习之窗”的说法:

“关于学习之窗的问题,请参见《大脑变奏曲,神经演化故事十三章》……关于脑内神经与视觉的问题,请参见《寻找脑中幻影》……和《脑内艺术馆》。”

我一直认为,国内的阅读教学研究缺少脑科学的相应背景,对(头脑中)学习原理与阅读原理缺乏相关了解与对策,当然中文有其表意、直感的特殊性,但就研究而言,也不应长期缺失。如果没记错,台湾学者曾志朗先生就是认知心理学专家,对于国文教学,他就做过脑科学、神经学方面的研究。

《熊猫的大拇指》,古尔德著。

这本书我曾粗略翻过,好多年过去了,根本就记不起还有“米老鼠”这一章,因为书中提起,又翻出来看,还真是。看来,了解孩子,从畜牲开始,这话未必不对。

《育婴室的野兽》,菲利普著。

一看作者介绍就吸引人,其职业为精神分析师,上文的萨克斯,则是世界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

读着读着,实在感觉《许多孩子,许多月亮》几乎就是儿童美术教育里的《小说稗类》,机智有趣、阅读面广,又有如此学问背景,就像一位“学问侦探”,破译着儿童教育的秘密,也就难怪设计出的美术活动特别有创意,特别能够凸显童心。唯一与小说不同的是,作者拿事实说话。其中一个事实——是我目前所读,特别喜欢的——第17页所写的幼儿园兄弟的故事,几乎是理想教学的典范,“信任孩子的天性,应是所有教学的希望所在,因为孩子就是希望的守护者”。

——那么,谁来守护孩子呢?当然就是好的教育,好的教师。一念至此,能不努力乎?!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戏剧儿童孩子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