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倾听 深刻思考

2018-05-14张石娜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组员洪水同伴

张石娜

“倾听”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素养和品质,是学生了解客观世界、获取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必备条件,会听的孩子更会学习,可见“倾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日本教育学教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倡导的也是“用心倾听的教室”。

佐藤学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基于以学生“倾听”“关联”“反思”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 ”;“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而对于孩子而言,在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中,只有做到了对话和倾听,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探究,才有可能发生深度学习。这也就是佐藤学所提倡的“学习共同体”。

那如何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初步践行“学习共同体”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在合作中学习“用心倾听”、在“倾听”和“对话”中产生“深度思考”呢?

一、责任到人,形成“倾听”意识

抽签分配同伴,两人一组。这一点上与合作学习小组大致相同。“学习共同体”不选拔组长,不分配代表发言人,同伴双方都要参与。

以读生字词为例:

师:请同桌互相检查预习(圈画一、二类生字,描红),已经完成预习的在左上角打钩。

教师发布任务之后,同桌检查。

小组一起讀生字词时,采用: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听的人及时给读的人纠正错误。

小组自由读完共同展示,1号读一个字,2号读一个字,或者1、2号一起读。

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还要倾听和监督同伴的学习,因为在课堂内所有的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都是双方参与,一个人没有读正确,就说明听的人没有及时纠正错误。这也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意识。

二、“听”而思“疑”, 学会“深度倾听”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直面教师问“为什么”的勇气不足,而课余时间向同学问问题却基本没什么心理障碍。“学习共同体”可以将课间和谐互助的关系推展到课堂,学生在“深度倾听”、深度思考之后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产生了“学习”。

以《大禹治水》片段为例: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禹治水很辛苦?

小组讨论,师巡视。

第五组展示,1号: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这一句说明他吃了很多的苦,也去了很多地方去查看水流和地形。

师:用简单的词语来说呢?

2号:千辛万苦和千山万水。

师:大家同意吗?还有没有补充?

其他组补充:他还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一句也写出了禹治水辛苦。

师停顿等待。

其他组补充:不是劈开了九座大山,是劈开了很多的山。

师:请你们互相讨论,你觉得谁说的对,要说明理由。

继续讨论。

师指名分享。

生:我们一年级学的八九十枝花,老师说过的不是指八九枝花,是指很多的花。那里的九跟这个九它们都是概数,表示很多。所以这句话是指禹劈开了很多的山,挖通了很多的河流,所以禹治水很辛苦。

像这样,通过倾听同伴的答案而产生质疑,通过质疑而引发讨论,我觉得是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的“深度思考”,不是从众的答案,是自己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和“串联”。这样的“深度倾听”“深度思考”在课堂上出现的越多,孩子就越能得到真正的思考和学习。

三、举一反三,迁移“倾听”方法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倾听,是希望学生“听有所得”,学生在能够“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下,倾听别人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加以重复和再创作。

以教学生字:“讲”“乌”“孔”为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字吗?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言字旁加上一个井水的“井”,就是“讲”。

生:我想用编故事的方法,鸟乌黑乌黑的,黑的都看不见眼睛了,就变成了乌鸦的“乌”。

师:你能用刚刚这几位同学说的方法来记一记“孔”吗?

同桌交流。

像这样,学生能够根据同伴学习的方法来促进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把别人学习的方法内化为适合自己的方式,这就发生了真正的学习。

四、平等尊重,养成 “倾听”习惯

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生,首先都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容有别于传统课堂里教师一家独大、“满堂灌”的内容,是指共同体成员通过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组员分享,需要从成员的阐述中寻求与自己学习内容的“关联”,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提升是在与组员的信息交互过程中产生的。

以《大禹治水》的小组讨论为例:

师:为什么课文前三段都写“禹”,在这一小节又称他为“大禹”呢?

组员1号:我们组认为,因为禹能治理洪水,他的个子一定很高大。不然他可能也会被洪水冲走。

组员2号:还有,最后大禹能够制服洪水,说明他是个很伟大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很伟大?

组员1号:他带着很多乡亲们翻过了千山万水,吃了很多苦,经过了13年才把洪水治好,他好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因为他心里面想着外面还有那么多的洪水,所以一刻都不能耽误……

组员2号:我觉得刚才他说的内容,我可以说得更简单一点,他为了更多的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一点我也觉得他很伟大。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因为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很伟大,所以称他为大禹。对吗?

另一组组员1号:老师,我跟他们说的不一样,我觉得大是不是表示第一的意思,因为我大爷就是我爸爸兄弟中的第一个。

组员补充:老师,他说的是不是指辈分很大,然后大家很尊重他。

师:你们觉得呢?

组员补充:我觉得说禹是大禹,不仅仅是他做了伟大的事,也是人们对他的尊重。这两层意思都有。

以上这個教学片段就是课堂中学习共同体通过讨论、交流之后,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时,将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答案进行融合和关联,形成自己对文本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五、正确定位,教师也是“倾听者”

传统合作学习中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导师”, 一般是教学内容的占有者和权威者。小组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各个小组中,一边给出讨论的方向, 一边寻找契合自己观点的“正确答案”。而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首先是“倾听者”,用心倾听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在参与学习时,不仅给出讨论的方向,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及时拉回来。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搭桥”,即寻找学生发言中的突破口,将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当下和此前的感想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融合。

以执教《大禹治水》为例:

出示填空:

禹在外治水一共用了(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碎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指名答。

师: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数字。

师:禹在外13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禹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是?

生:治水。

师:是啊,为了解决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禹在外整整用了13年,从“13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禹呢?

交流,师巡视。巡视过程中轻轻地询问生,“你们组有什么发现?”生给出回应,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生多读,多思考。

指名答。

生:我读出了一个顽强不屈的禹。

生补充:我读出了一个意志坚定的禹。

生补充:我读出了禹治水的决心很大。

师:你们很会读书,从“13”这个数字中咱们就读出了意志坚定、下定决心的禹的形象,这一段话中,还有三个数字,咱们一起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看看,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禹呢?

这样的课堂角色定位使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处在同一个学习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进学习的展开,共同从中得到知识和养分。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倾听学生”“关注学生”“记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在班级中实施,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一方面,语文老师要摆正自己的定位,真正融入学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安心发言的教学环境,将“我想说、我要说”的课堂,变成“我想听、我要听”的课堂;将课堂中发言的竞争、展示的竞争变成一种基于倾听的合作;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并适当地对将学生的想法进行串联和引导。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意识,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萌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究其根本,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利,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城小学)

猜你喜欢

组员洪水同伴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小组长不好当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还是不错的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