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应用型本科“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2018-05-14刘合满曹丽花雷振山
刘合满 曹丽花 雷振山
摘 要:“土壤肥料学”是农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实践内容缺乏系统化及与地方生产实际结合度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提高“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围绕土壤基本性质的分析方法与技能、退化土壤改良措施、土壤物质运移与调控、基于有机健康农业产业的土壤管理及新型肥料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刘合满,博士,信阳农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物质循环(河南 信阳 464000);曹丽花,硕士,西藏农牧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学教学与研究(西藏 林芝860000);雷振山,硕士,河南信阳人,信阳农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河南 信阳 46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信阳农林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编号:XTD201603)、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特色专业建设”和信阳农林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项目(比编号:ZYZHGG2017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2-0054-04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战略,也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指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以更好地服务地方为目标,侧重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旨在将高校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進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以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是从事非学术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1]实践教学是将先进的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础。这种实践要有针对性,不仅是专业的针对性,也是地域的针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得到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如谭平[2]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系统讨论,王宝珠[3]等提出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传统的农业类学科专业,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是高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及社会相关涉农部门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在“应用型”内涵、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等领域展开讨论。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以主题“应用型本科”为条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4919篇,其中最早文献为1987年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工科本科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文提出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应成为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4]此后一段时间,中国高校发展思路和方向仍在不断探索,关于应用型本科的文献发表较少,到2006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发表相关论文数量为120篇,而2017年达到2535篇,预计2018年发表文献数量将达到2966篇。由此可见,在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下,高校管理部门及相关学者已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以主题“实践教学”为条件进行检索,共有文献105,718篇,自1974年甘肃农业大学训练部发表简报性文章,报道草原、牧医、林果和农机等系学员外出进行毕业实践和实践教学,已强调“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5]1974-2000年间,关于“实践教学”的报道较少,2000年发表文献数量为464篇,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快速增加,到2017年达到10,810篇,且预计2018年为11,647篇。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认知
准确把握“应用型”这一重要内涵,才能逐步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完善办学思路。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定位的影响,由原来的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的办学定位向应用型定位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知误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1.应用型人才与“普通生产劳动者”。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地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者,而应该是建立在学习方法和技能基础之上,充分了解专业理论知识,能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去创造性的进行生产劳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培养普通的生产劳动者,应将“应用”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能创新等。而普通生产劳动者主要欠缺的是方法和技能的创新,故应用型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放眼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2.应用型本科与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和模式上不等同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发展职场中某一工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教育是发展和掌握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6]是技术活动的掌握和传承。[7]目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能把“生产”和“研究”割裂开,只有建立在区域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生产技能。所以,高等教育部门应深刻认识到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让应用型本科教育从培养生产劳动者的思维中走出来,扩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外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外延应宽于普通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在掌握好一门专业生产技能的同时,还应提升文化与技能素质。
3.明确应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对设置什么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的思考十分重要。但很多地方性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高、大、上的专业设置思想,或为扩大招生而盲目增设新专业的现象,导致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需求之间脱节,或师资配套不够,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广泛社会调研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科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规划专业设置。并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研和专业实践促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实践内容缺乏系统化。受实验、实习条件或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呈现出片段化、细碎化趋势,无法将一个方面的内容体系化。如对土壤的认知、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与评价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综合理解,限制了学生应用技能的综合培养。
2.与地方实际结合度不够。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质上是为了培养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只有通识而无地方特点的问题,往往只是传授了“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没有针对地方土壤肥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如北方碱性土壤上化肥的转化与南方酸性土壤上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能从理论到实践上深刻理解,将不利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
3.部分地方性院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需要配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检测等相关仪器设备。但部分高校受经费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基地不完善,配套实践设备不够,影响了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而优质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教育部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应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训实习内容体系构建
在高校转型发展过渡期定位不准确及对应用型本科的认知尚存在问题的背景下,以“土壤肥料学”这一核心专业基础课为例,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展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土壤基本性质的分析方法与技能。土壤的基本性质,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是影响土壤生产能力、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最重要基础,需要全面掌握相关分析方法、基本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而,目前这方面还非常薄弱,经常会出现“教师操作、学生看”的实验课情景,学生缺少实际操作仪器设备的机会,尤其是一些高端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这就需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设备使用方面的培训,尽可能为学生操作仪器设备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黄嘉[8]提出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干建平[9]等也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大学的过程中应重视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实验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仪器设备使用及基本实验分析能力。
2.基于不同退化类型的土壤改良措施方面的实践。土壤退化是中国土壤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受矿区开发、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受过量化肥和农药施用而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退化等。要针对不同区域,确定土壤退化的类型,阐明土壤退化的机制,才能实现有效的调控和治理。然而,退化土壤改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可以设置长期定位实验基地,通过不同种类的改良措施,让学生自己动手或直接观察改良的效果,这样有利于解决退化类型分散、改良措施纷杂、无法直接实践的现实问题。
3.基于不同性质土壤的主要物质运移规律与调控方面的实践。土壤性质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而土壤性质又决定了土壤的主要物质,如水、肥、气、热等的运移,并进一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不同区域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充分结合地方土壤、气候、植被等特点,紧密围绕土壤养分物质循环和运移特点,以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开展土壤主要养分要素的迁移及科学调控方面的课程实践,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带来的来源污染问题。如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问题,尤其是过量施肥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系统看待和研究。可以设置土壤氮、磷施肥梯度下的径流、壤中流实习内容,强化对肥料转化和损失的定量化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生产。还可以设置不同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研究,探究土壤自净功能,评价污染风险,为土壤的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4.基于有机健康农业产业的土壤肥料管理实践。在土壤污染背景下,有机健康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人类健康生活的重要需求。而“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将是有机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科学的土壤、肥料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土壤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分析不同性质土壤条件下各种主要农艺管理措施给农产品质量带来的安全风险,如氮肥投入量和时间对农产品硝酸盐、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优化氮肥的施用方法等。
5.新型肥料产品应用与效果评价方面的实践。在肥料过量投入对土壤性质和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新型肥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逐渐得到重视。如缓释肥、控释肥、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在生产上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知道如何施用,而且要针对土壤、作物、气候特点,通过科学试验和定量评价,指导更加科学有效的施用。如可开展缓释肥和控释肥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养分物质的释放规律及时间方面的实践,结合植物吸收的速率和吸收量,優化施用量和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对新型肥料产品开发的兴趣,将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
总体而言,“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训实习首先要提升学生对常用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通过构建完善的实验、实习仪器设备条件和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进行实验分析的应用型技能。其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是主要的创业群体,尤其是结合专业而进行的创新、创业更具生命力。通过相关内容的实践,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激发他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兴趣。最后,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土壤肥料”是集土壤学、肥料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课程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也要系统化。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构建和实施,能引导学生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专业实践和农业生产,使学生从植物、土壤、养分、气候等多因素出发,将相关内容融合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4,(5):30-33.
[2] 谭平.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 2017, 36(5): 177-179.
[3] 王宝珠,高飞,王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现代化, 2018,(27): 27-30.
[4] 王雪生,王旭.工科本科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7,(4): 47-48.
[5] 甘肃农业大学训练部.本学期各系工农兵学员陆续外出进行教学活动[J].甘肃农大学报, 1974,(7):93-94.
[6] 黄福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变化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35(3): 9-20.
[7]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跨界”生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3):9-13.
[8] 黄嘉.依托高校实验室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8,(2): 117-118.
[9] 干建平,徐君驰,王丹.地方转型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路径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3): 5-7.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