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说写”那些事
2018-05-14姜雅典
姜雅典
语文,应该是以“听说读写”为基础,注重日积月累的沉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关注语文的交际性与人文性,突出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能在真正引领学生在触摸语言文本中获得更多的深切感知与深刻体验。从语文的本质特征出发,注重以生活感知为起点,利于学生在强化识记和主动运用中获得丰富感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满足其多样化认知发展需要,积淀深厚语言文化知识。
一、深读课文:挖掘“言外意”
阅读课文好似品茗,越品越有味。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和文本、作者、情境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就是自身理解感知不段丰富的过程。深度阅读课文,便于学生在主动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中深化感悟。深读课文,利于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触。
深度研读课文,发现其中的内涵意义不一般。如,在《珍珠鸟》教学中,围绕“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核心内容,我请学生从文本中摘录出相应的信息进行深入揣摩构思,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有的同学摘录了“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认为作者这样描写不仅写出了珍珠鸟的漂亮,更是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小动物确实让人顿生爱意。有的同学说,作者描写珍珠鸟和自己戏玩的情境,告诉我们人和动物都是可以和平相处的,都是需要彼此依靠双方共生共荣的。有的同学在研读中发现,这是作者告诉我们人类无休止地迫害小动物,使得他们对我们人类有了更多的憎恨,正是由于彼此之間缺少足够的信任。有的同学说道此篇课文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一旦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彼此之间的友谊都是苍白的,都是一种虚伪和空白。
阅读课文,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构思和深思机会,利于他们在深度研读中获得更多感思。结合学生的整体感知,多给他们相应的自我尝试和探索机会,便于他们在研读中获得丰富认知。多请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思,便于他们在认真阅读欣赏中获得更多的认知。
二、互说感思:倾听“真呼声”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议论纷纷、笑声阵阵”的乐园,是学生彼此互动探知的重要平台。鼓励学生根据问题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思,利于其在深入思考与主动倾诉中碰撞耀眼思维火花,深化理解深度。突出相互表达交流,便于学生在深化感知体验中倾听更多真实的呼声,利于他们灵活运用。
互说感思,能给学更多不一样的认知。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围绕“孙悟空怎样三打白骨精?”的思考话题,可建议学生围绕“作者写白骨精有何用意?”进行深入协作探知,给他们更多的综合表达运用机会。很多同学在表达中就“白骨精的阴险狡诈与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进行了比较,纷纷认为通过对比的方式烘托出其中的情境氛围,利于读者从中发现更多“言外意”。有的同学说,以白骨精的狡诈多变来烘托孙悟空的不一般,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的苦心。有的同学说,自己要是孙悟空,定会主动向各路神仙请教,一定要将白骨精摔死打碎。有的同学说,尽管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但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团结协作与不畏强暴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等等。
学生相互倾诉自己的心声,利于他们在丰富理解感知的方法中获得更多丰富体验,便于他们在整合资源开阔眼界。创设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话题,利于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真实感知,便于他们在认真研读中感受其中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方法,提升综合运用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抒写感触:唱响“好声音”
书面表达是学生由语言信息接收向语言信息输出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重压途径。引导学生养成书写感触的习惯,利于其在深入学习探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丰富感知体验,便与其强化识记运用。书写感触,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达 的舞台,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抒写感触,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深刻感知。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后,针对“心愿”表达主题,不妨建议学生书写“阅读云雀的心愿后,有怎样的感知?”引导他们针对各自的想法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在阅读后,能够结合各自的心愿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说,其实云雀的心愿也是广大小动物的心愿,是给我们人类敲响警钟,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否则会自食其果。有的同学写到,自己的心愿是能真正看到青山绿水,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让他们能真正享受到幸福、快乐。有的同学写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能成为一种口号,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我们内心不可缺少的发展红线,等等。
多抒写自己的阅读感知,利于学生在充分整合资源中获得更多深刻认知,便于学生在主动深化识记中增强表达的激情。找准学生关注的热点,多给他们相应的开放性话题引导,利于学生在收集相应语言信息中积淀深厚感知,满足其多元化发展需要。
总而言之,关注学生语言表达技能培养,注重阅读积累、互动表达和自由抒写等策略指导,利于学生在主动积累重生成丰富语感感知,在灵活表达运用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注重读说写技能培养,能有效活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