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家庭”帮困解难 “小支点”破题除障

2018-05-14栗那针尔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家庭脱贫攻坚

栗那针尔

摘 要:峨边彝族自治县以贫困户中的特殊困难群体这个“关键少数”为支点,以“剥离家庭负担、解放劳动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大家庭”救助中心为帮扶阵地,撬开了阻挡在全面奔康道路上的最后一道关卡,确保脱贫不漏一户,奔康不落一人。

关键词:脱贫攻坚;帮扶救助;特殊困难群体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3.01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3-76-03

一、靶向治疗,精准再发力

重负不放下,脱贫亦返贫;一人不脱贫,攻坚不收兵。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发现贫困户中的少数特殊困难群众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社会保障兜底不全,长期需要亲人陪伴,既造成了家庭经济负担,又禁锢了家庭劳动力,成为全面小康的最大障碍。对此,峨边直面矛盾所在,直击问题根本,在打通脱贫攻坚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最后一公里”上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一)帮扶救助对象突出“准”

摸准救助对象,聚焦无法定抚养(赡养)人、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事实孤儿、失独人员等6大类特殊贫困群体,县、乡、村三级联动,深入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孤寡、智障、残疾等人员的生存生活和基本需求等情况,锁定特殊困难救助对象273名,以村为单位分别建档立卡,分类建立台账。核准困难事实,严格执行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核、县审批“四道程序”,多方调查,层层把关,核准特殊困难人员家庭个人信息。实施低保清退,明确17类情况予以重新核定,按月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复核,清退农村低保6768人,追回低保金81120元,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则保,应退则退,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精准落实责任,制定出台《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特殊群体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的实施意见》,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县、乡、村、户四级权利与义务,制定统一工作责任卡,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具体责任人,形成分级实施、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帮扶救助措施突出“实”

在资金整合上出实招,整合财政资金500万元,盘活县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闲置村小等社会资源,建立“大家庭”集中帮扶庭救助中心。新增救助帮扶床位130张,配备棋牌活动室4间、文化书籍500余册、健身器材1套,精心编排老年健身操1套,配齐康养、医疗、娱乐、休闲、生活等五大设施,丰富物质精神“双重”生活。在服务保障上下实功,县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加大帮扶补助力度,集中帮扶每人每月补助510元,居家帮扶每人每月补助365元。同时,对无直系亲属护理的特困人员,分全失能、半失能、自理人员、事实孤儿、重度精神病(法定传染病)患者五档,给予承接家庭每人每月100—300元不等的补助;招募5名内科医生成立医疗志愿服务队,轮流坐班巡诊;发动离职村干部和老党员组建3人自愿服务队,约定“十条家规”,自主管理、互帮互助。在分类施策上求实效,按照“居家为主、集中为辅”原则,对可实施居家救助对象,采取“居家+日间照料”模式,日间由“中心”义务照料,夜间回归家庭;对无法实施居家救助对象,按照“便于管理+就地就近”原则,纳入集中救助范围。医疗救助方面,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按规定报销,全面做好保障服务。

(三)布局帮扶阵地突出“全”

针对峨边地域宽广、需救助对象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采取“1+2+7”合理布局,“1”即:在县城沙坪镇建立1个集中救助中心,“2”即:在黑竹沟镇、毛坪镇分设2个片区救助中心,“7”即:在受助对象户籍相对集中的新场乡羊子岩村、桃花村、新林镇水井村、沙坪镇郭凡村、大坪社区、大堡镇大堡社区、毛坪镇毛坪社区等7个村(社区)建立日间照料点,在地域上形成“一个中心相对集中、两个片区东西互动、七个网点并联补充”的运行模式,实现“大家庭”帮扶救助全域分布、整体覆盖。

二、立竿见影,成效再彰显

“大家庭”的建设,政府配套了必要的资金,受惠家庭劳动力得到释放,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减轻,社会效益凸显,以“小支点”破解“大难题”,在助力脱贫攻坚,树立文明新风,建设幸福美丽和谐峨边的进程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一)攻克脱贫攻坚壁垒

特殊困难群体虽是貧困户中的少数部分,但却是关键难点和隐性盲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帮扶救助的实施,攻克了脱贫攻坚壁垒。在救助准度上,实现了救助方式由盲目漫灌向精准聚焦全面转变,救助帮扶目标精准聚焦6大需救助特殊困难群体,共集中帮扶救助42人,居家灵活救助231人。在救助力度上,针对因病、因残致贫居多的现状,加大了医疗救助力度,实施医疗救助“一站式”804人46万元;对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补助,资助参保资金119万元;实施重特大疾病医治救助绿色通道,在省市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患病群众,在入院前先可向政府申请借支5万元,出院后除享受现行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和民政医疗救助政策后,还可按必需医疗费用的50%进行救助,共有16名特殊困难群众从中受益,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在救助效益上,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义务参与帮扶救助的社会各界人士近1000人次,各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赠的资金和物资合计100万元,成为了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通过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解放劳动力203人,实现人均劳务收入9600元,为特殊困难贫困人口家庭顺利脱贫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二)内生动力持续释放

“大家庭” 帮扶救助的实施,为暂时掉落于脱贫奔康队伍之后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劳动力得到释放,先后有56名就业愿望强烈的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参加了县人社部门组织的厨师、电焊、刺绣等劳务培训,借助浙川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平台推荐就业32人,让“背着父母上大学”“守着病老过苦日子”等特殊社会现象退出历史舞台。社会认同感增强,以“固定设点+流动挂标+网络推送”全方位宣教模式,在城区和乡镇设置标牌61个,张贴倡议书、海报3万余份,设置文明提示语1860余条,扩大救助帮扶政策知晓面,让每一名特殊困难群体感受到了国家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存在感、归属感、幸福感提升。生活信心更加坚定,通过文明新风的宣传倡导和“十条家规”的约束,逐步在“大家庭”中形成了“孝爱、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得到政府、社会和邻里关爱,也可以通过自身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让特殊困难群体释放心理和经济双重压力,生活信心更加坚定。

(三)“德义”新风深入人心

“大家庭”帮扶救助高举“德义”旗帜,鲜明“小家没有了有大家” “你老了有我在”理念,在社会上树立了“一家困难大家帮”的文明标杆。峨边以此为契机,开展文化大篷车流动巡演,构建“6+2+2”县乡村互动表演体系,群众自编自演文明新风主题节目110余场,让百姓自己讲脱贫励志故事。围绕艰苦奋斗、邻里互助、社会关爱等内容,开展“十大感动峨边人物评选”1期、“六星家庭评选” 114人次、 “好儿媳、好公婆评评选”269人次等,树立先进人物典型,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大家庭”救助帮扶的德义之举润物无声感化人心,教化民风,在全社会掀起了关爱特殊困难群体热潮,家庭成员更加担当负责,社会团体自发倾情投入,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构建起政府、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帮扶救助体系,确保特殊困难群众病有所医、困有所济、贫有所扶。

三、筑牢根基,帮扶再升级

“大家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表明服务群众的“小点子”可以凝聚成脱贫攻坚大力量,关键少数的“小支点”可以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当前,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刚起步,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须下足功夫,提升救助质量,激发强大能力。

(一)在精准识别,实现救助全覆盖上下功夫

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关键在精准,最终目的是实现全覆盖。一是扩大范围点。实施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上报满足条件的特殊困难贫困群众,救助范围由仅限农村居民向包涵城镇居民转变,由仅限峨边户籍居民向非峨边籍常住人口扩大,全面覆盖失能、病残、失独等自身无法维持生计的困难群众,真正实现应帮则帮、应救则救。通过前期摸底调查,预计需帮扶救助特殊困难群体达1000余人次。二是建立数据库。实行自身提、邻里荐、村甄别、乡调查的“四方”识别模式,组织力量逐村(社区)、逐户、逐人进行调查摸底和审核, 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大数据”信息库,强化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 确保受助群众信息真实,周边群众接受认可,避免错评漏评,实现精准救助,不漏一人。三是落实政策包。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民政、人社、卫计、教育残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大家庭”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充分运用扶贫、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保障、教育救助、高龄津贴等各项救助保障政策,对特殊群体开展综合救助帮扶,切实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落地。

(二)在创新方式,提升救助质量上下功夫

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半途而废,须构建常态长效的救助机制。一是完善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础,医疗救助为重点,促进就业为关键,帮扶救助为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式、长效性救助体系,县、乡、村三级联动,做好各项救助的有效衔接,切实制定因人而宜、分类而定、靶向施策的救助政策,确保受助贫困户救助及时,护理科学有效,真正减轻负担。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将“大家庭”帮扶救助所需资金足额列入县财政预算,重点抓好“大家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安全保卫、生活娱乐等6大设备设施;逐年增加“大家庭”服务人员到50名,加大救护培训力度,逐年提高居家救助護理补助,切实提高帮扶救助水平。三是优化服务水平。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特殊困难群体全覆盖帮扶救助机制,坚持“一户一策、因需施助、应帮尽帮、及时有效”理念,统筹使用各项救助资金,合理分配各类救助资源,确保特殊困难群体经济有救助、生产有帮扶、生活有照料、精神有慰藉。

(三)在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参与上下功夫

特殊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应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家庭负责的三方保障机制,除政府自身投入外,还需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更需要家庭成员自身“破茧成蝶”,支撑家庭长期增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推进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行动,编制《移风易俗从娃娃抓起》等宣传读物,引导农村群众特别是彝族群众转变“养儿防老”“病老随幺儿”等传统落后观念,鼓励更多特殊困难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坚持宣传报道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各项帮扶救助政策,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参与监督热情。二是强化多方联动。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与社会的沟通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三是强化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全县各部门、学校和社会机构到“大家庭”帮扶救助中心和站点开展活动,广泛动员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参与救助帮扶,持续开展捐赠、资助等帮扶救助活动,建立特殊困难群众帮扶救助资金,落实社会爱心人士与特殊困难家庭一对一结亲,点对点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 静

猜你喜欢

大家庭脱贫攻坚
你好,你好!
开学啦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秀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