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有效策略
2018-05-14曾祥明曹海月
曾祥明 曹海月
〔摘要〕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网络的负面影响等是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新时代,要通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地位,加强文化安全的法治建设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等有效策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关键词〕 文化安全;治理能力;软实力;网络话语权;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6-0114-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强调要构建集文化安全、政治安全、信息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1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内容” 〔2 〕,是“头等大事”中的关键部分。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地球村”中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重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冲突日趋激烈,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因此日渐凸显。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很快成为广受世界关注的焦点,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 〔3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时刻不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思想侵蚀,甚至是“和平演变”。在严峻的文化安全形势下,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厚重深沉的文化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 〕349文化安全及其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复杂激烈的今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如“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4 〕327。笔者认为,应对我国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护我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中保持自己的方向和特色,继续发挥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价值的作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坚持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
当前,影响我国文化安全形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攻势
首先,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上的巨大优势,牢牢掌握着世界信息采编与发送的主导权,不知不觉中对我国民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并强势推行“文化殖民”“和平演变”等战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其次,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规模输出文化产品,不断向我国民众渗透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通过影视作品、报刊杂志、宗教活动等推行其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制度设计、宗教教义等,严重“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5 〕。正如阿兰·伯努瓦曾经指出的,通过贩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能够占领输入方的文化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 〔6 〕。这些超越了其表面价值的西方文化产品往往成为西方一些国家输出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有效工具,使我国民众在消费西方文化产品、接受西方文化服务时“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是腐朽的思想文化。再次,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学习教育、文化交流等对我国学者和青年学子进行文化渗透,以降低他们对西方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的警觉性。如国外一些高校在一些科目的考试题中大量注入他们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让我国学子在考试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它们的思想文化。另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等。苏联的解体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意气风发”,依托其强势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软实力,不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渗透。
(二)极端宗教文化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的影响
民族与宗教问题,特别是披着民族和宗教外衣的民族分离主义的邪教组织,是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当前,以“藏独”“东突”和“台独”为代表的破坏势力是我国文化安全的重大“顽疾”。首先,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长期在宗教自由的幌子下干着分裂祖国的卑鄙勾当,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破坏国家安全的活动,图谋将西藏分裂出去,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国家的繁荣稳定,并降低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东突”分裂势力妄图通过煽动宗教狂热,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冲击国民教育,恶意裂痕化、复杂化、国际化“东突问题”,以达到所谓的“民族自决”。再次,“台独”势力多年来通过修改教纲等宣扬“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人的台湾”“一边一国”“特殊的两国论”等错误论调,以削弱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网络的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互聯网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生态,为传统的社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塑造出了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元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在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文化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等使得各种不良文化充斥其中,如有些网络文化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甚至包含着反人类反国家反社会的错误言论。这些通过网络传播的不良文化,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美好心灵,成为影响他们思想的毒瘤。此外,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极易降低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并扼杀其文化免疫力和识别力。
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有效策略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为此,相关部门要通过以下一些策略最大化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道路问题是關系我国文化安全的第一位的问题。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奠定了中国走向繁荣复兴的基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7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首先,要确保我们党对文化发展、文化安全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时,既要坚持党对文化安全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方向正确、形成强大合力,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安全的领导,以不断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其次,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引。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确保文化安全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在开展各项文化交流、建设活动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坚守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地位
文化安全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在世界文化格局演变中,优势文化得以保存并发展壮大,弱势文化将会受到挤压甚至是逐渐消亡。延续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前提,中华文化只有富有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呈现出先进性的光芒,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占居主导地位。首先,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最大化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8 〕,以期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要做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播工作。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文化。我们要乐于、善于借助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传播技术和各类传播平台积极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再次,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我国要保持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就必须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使中华文化更富有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使更多的人逐渐认同中华文化,才能使其在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8 〕。
(三)加强文化安全的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建设是确保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文化安全的法治建设、将文化安全纳入法治范畴,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文化安全工作。要在《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增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条款,在刑法中专门规定“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罪”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二是要加强与相关国家或国际性组织之间的文化安全立法合作。如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互利互赢的双边或多边的文化安全合作协议,以规范各方的行为。三是要强化文化安全活动中的法律运用。文化安全主体不仅要将法治理念融入文化活动中,以法治的形式来确保其行为对文化安全不会造成消极影响,而且要将国际通行的法律规则运用到文化安全活动中去,用法律法规规范双方共同开展的文化安全活动。对于可能破坏我国文化安全的活动要坚决抵制,直至采取必要的反制或惩戒措施。四是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9 〕205。互联网在当今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对互联网中的“有害信息”进行有效清理,并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以塑造良好的文化网络环境。
(四)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
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应对文化安全问题的基本态度” 〔8 〕。保护中国语言文化和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对实现文化自觉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对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文化是靠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青少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如果不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使他们主动学习、接受本民族文化,并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中华文化就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8 〕。因此,国家、家庭、学校应通过立体式、互动式等方式加强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使他们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其次,要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主体性。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底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国语教育,坚决维护中文的纯洁性,并坚守文化心理认同 〔10 〕。只有这样,方能有效发挥中华文化在凝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提升中华文化网络话语权
互联网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行为习惯,成为各类文化互相角逐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据网络话语的制高点。首先,要强化中华文化传播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平台和技术对推动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作用日益增大。相关部门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搬到”网络平台上,让其成为向全球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和重要渠道。其次,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9 〕205,以确保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化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1 〕。具体说,一是要不断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扩大中文信息的覆盖、传播区域,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8 〕。二是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组织力量严防网上攻击渗透行为,运用正确战略战术对网上的错误思想和非理性观点进行批驳,牢牢掌握在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 〔9 〕205。再次,要从技术和法律层面确保网络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9 〕204相关部门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做好中华文化的网络“防火墙”,不仅要通过法律手段,让网民在网络上做到“法有禁止不可为”,而且要通过技术手段,阻止“有害数据”在我国互联网中的消极传播,以实现网络文化安全。
(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一环。首先,要积极运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國和世界”,让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上具有诠释力和生命力。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我们要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自己的见解、描绘自己的设想、表达自己的憧憬,贡献自己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笔者认为,与世界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将有助于改变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弱势状态,引领世界文化风骚,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12 〕。其次,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促进对外文化的交流。文化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世界文化交流日趋紧密,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难以避免。为此,我们要以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心态推动中华文化的开放发展,并通过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以展示中华文化风貌 〔13 〕。其次,要全方位教育所有民众自觉增强文化安全意识,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攻势,时刻不忘坚守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再次,相关部门要大力培养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善于运用各种现代传媒技术,有理有利有节地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52.
〔2〕张 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社会主义研究,2007(6):53-58.
〔3〕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何宝峰.文化全球化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王 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8.
〔7〕张其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N〕.光明日报,2012-04-11(11).
〔8〕方 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6-06-12(06).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孟宪平.文化安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应对〔J〕.理论探索,2008(6):39-42.
〔11〕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强调 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加强合作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N〕.人民日报,2016-11-17(01).
〔12〕于炳贵,郝良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J〕.哲学研究,2002(7):10-16.
〔13〕曾祥明.论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理论自觉、战略原则与实践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6(4):76-81.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