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建设的理论溯源与战略考量

2018-05-14秦攀博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风建设从严治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秦攀博

〔摘要〕 家风建设不仅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良好家风的价值遵循,而且要体现榜样性、适应性、传承性和个体性等鲜明特点。家风建设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传承和自身家风文化理念的熏陶。实践中,家风建设既要契合社会转型、基层社会治理、全面从严治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的需要,又要充分发挥“助推器”“稳定器”“警示器”和“路由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家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从严治党;理论溯源;战略考量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104-06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作出的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是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员干部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指引,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综合体现。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家风建设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方式。

一、良好家風的价值取向

(一)良好家风的鲜明特点

良好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1 〕。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榜样性。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即榜样性。二是适应性。家风具有社会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与社会潮流、时代特点相适应。新时代,建设良好家风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建设良好家风同样也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三是传承性。“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家庭成员的生活作风上。家风的传承性要结合家庭结构、人员流动、地域空间、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等发展特点综合考量。四是个体性。每个家庭的家风因为自身的价值观、身份地位、职业特点、人格特征、教育理念等不同而各具特色、各有喜好、各有偏重。党员干部的家风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坚定“四个意识”的大前提下,在具体风格上也应体现自家的特色。

(二)良好家风的价值遵循

良好家风作为一种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判断标准。家风虽然会随着时代变化有所调整,但是扬善抑恶仍然是其基本的要求。良好家风应遵循共同的价值理念,要符合主流价值导向、世俗社会标准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价值取向应遵循以下几点:其一,良好家风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真正平等和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基本内涵 〔2 〕,为当代中国家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其二,良好家风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 〕。新时代,良好家风也要有相应的家庭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特别是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其三,良好家风应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家庭伦理观。在良好家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尊重家庭的完整性、亲密性,不应抱守封建家庭观和照搬西方家庭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父亲88岁生日的贺信中提到了自己家的家风,也正契合了上述几个价值取向:“父亲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宽宏大度,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崇尚节俭,家教严格,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 〔4 〕。

二、家风建设的理论溯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3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适应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家风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引,是基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结果和需要,其既来源于自身的主体认识和理论学习,也来源于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风对于全社会的教化和熏陶作用,在他看来,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新时代培育良好家风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先进理论和优秀文化对培育良好家风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家风建设思想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浸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家庭在中国人的成长和归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先秦家风文化奠基起始,魏晋隋唐家风文化启承发展,宋元明清家风文化升华繁荣,晚清民国家风文化受冲击转型。家风文化传承至今,在思想影响方面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家国同构史,自古至今,家风发挥了传承文化、社会治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古代关于家文化的典籍众多,形成了深邃丰厚的家风文化。古代推崇学而优则仕,官员和知识分子往往是身份同构,家风也往往产生于世家大户。一些文人和思想家的家风著作与其说是教化社会,不如说是作为官员修身养性的重要参考和感悟。从《弟子规》的启蒙,《颜氏家训》的集大成,再到《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典型家风著作的升华,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古代官员的家风文化最为推崇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品德。古人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治天下。如《论语》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弟子规》开篇写到“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二是推崇教育。如《论语》开篇就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子家训》强调“读书为起家之本”。蒙学经典《三字经》里也强调重视教育,“子不教,父之过。教之道,贵以专”。清末翁同龢书写了“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传世名联。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教育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知识分子和古代官吏眼中的重要地位。三是重视节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诗《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名句更是广为传颂,妇孺皆知。北宋思想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代《朱子家训》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家风建设上颇有心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也认为“骄奢二字,最致败家”。这些传统家风中的精华,不仅对国人的传统家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好家风的重要思想来源。在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古代家风的核心思想通过“忠”和“孝”双轮驱动,追求的是忠孝节义的和谐,哀叹的是忠孝不能两全的缺憾。自古以来,忠是孝的升华,同时忠优先于孝,在遇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时,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者,往往能够得到社会的推崇和世人的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频频引经据典,表明了其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学涵养,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在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他还特意提到了“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 〔5 〕355。也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 〕。

(二)家风建设思想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影响

不同于一般的西式家庭观,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主张妇女解放、家庭成员的平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多处闪烁着家庭观的光芒,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分析了家庭的内涵和本质,揭示了家庭的性质、地位、作用、纽带及其内在的矛盾。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了家庭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给无产阶级家庭带来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家庭形式的变革等问题。恩格斯从“两种生产理论”出发,进一步揭示了家庭的生育功能与经济生产功能,并分析指出家庭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属性,认为家庭本质上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恩格斯还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详细阐述了大工业带来的各阶级家庭的道德堕落、伦理失范等状况。恩格斯明确提出,要尤为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加强个体品德培育 〔6 〕。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建党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熏陶。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同志在给父亲的生日贺信中也提到,“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调要加强家风建设,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家庭地位、作用与功能的重视。“天下之本在家”,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以上这些关于家风建设的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的本质的进一步阐释,而且是对家庭作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作用的高度总结。

(三)家风建设思想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总结形成的先进文化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红色家风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爱党爱国、理想正义的家国情怀,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了很好的表率。如毛泽东同志家风向来严格,如“严以律己,严以教子,严以持家”,“恋亲不为亲徇私,恋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强调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他还特别强调,不仅是亲属,还有亲戚、本家,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首先回答这个问题。陈云同志给家人定下了“三不准”: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从以上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很重视家风建设,制定的家规家训都很具体、细致,从而避免了“牛栏关猫”、失之于粗等问题的发生。尤其是类似不准家人动用公车这一条,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张闻天等人的家风家训中都有所体现。可见,严于律己管好身边人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5 〕356。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兰考时,多次赞扬焦裕禄同志家风好,对子女要求严格。他还多次提到谷文昌同志的家风值得颂扬,其子谷豫东家庭在2016年12月获评“全国首届文明家庭”,红色家风在其家庭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弘扬红色文化,形成了一套不谋私利、不能贪腐、不搞特殊的家风文化,影响深远,涌现出很多感人至深、生动鲜活的典型代表,既增添了良好家风培育的实践样本,也丰富了家风文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共产党人,绝不能搞“封妻荫子”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些封建社会的糟粕。由上述可见,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对于推动良好家风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家风建设思想离不开家庭自身家风文化的熏陶

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活动是一种主体实践,但是这种实践往往离不开理论的痕迹,因而家风往往受某一种理论的影响或者某些理论的综合影响,带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风就是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的连接和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规则的最初生成。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的,“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家教家风,源自于其自身家庭的影响和主体实践的感悟。他认为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习氏家风是“国事大过天”,是家国关系的最好注脚。习仲勋同志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既关爱备至又严格要求。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仲勋同志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 〔7 〕445。受父母家教家风的耳濡目染,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注重家教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 〔7 〕445。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父亲的生日贺信中还提到:“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简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4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也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影响。在条件艰苦的梁家河村,他坚持自我磨炼、坚持不断学习,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雷平生同志曾经谈到,“近平成长过程中,家风的影响潜移默化,十分深刻”,“习老和齐心阿姨对近平的言传身教、不懈督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在这样充满追求进步的豪情、充满正能量的家庭中,近平所受的熏陶,对他的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8 〕。由此可见,子女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个人的行为有家族的烙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家庭都需要立足自身家庭的实际,从自身家庭家风的传承中提炼总结形成家规家训,作為家风建设的重要指引和行动指南。

三、良好家风建设的战略考量

(一)社会转型需要家风作为“助推器”

对当代中国而言,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用当代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诸多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包括人口流动的加快、居住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对家风建设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育观念变化造成家庭规模缩小,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传统的大家族逐渐衰落,家庭日趋小型化。二是人口流动造成家庭结构变化。异地求学、就业等因素导致人口在国内外流动频繁,也因此出现了“裸官”、两地分居和离婚率上升等社会现象,形式上或实质上的单亲家庭日益增多。三是家庭的功能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邻里关系对家风的约束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家风失察、家风失衡、家风失范、家风失传”的局面。新时代,要对家风建设有更高的定位和更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口的流动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观念的变化,都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家风的转型,家风的传承与创新,家风建设的困境与需求,家风的理论来源与实践路径,家风的价值导向与时代特色等,都对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因此产生了新的推动力。有学者认为,家风建设正在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理激发家庭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公共精神培育功能,承担国家治理的支撑性、助推性、涵养性任务,弥补国家建设在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9 〕。家庭不仅是培养道德规范的第一场所,而且是养成公共性思维和公共精神的重要场地。在家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柔性道德的内容,同时也要把较为硬性的规矩意识融入其中。家庭家教家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一致的价值目标和伦理目标。当前,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家风建设有助于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对接。

(二)基层治理需要家风作为“稳定器”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构成单元,也是社会风气的源头。《礼记·大学》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社会风气的变化和社会心理的疏导,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家风则如同社会风气的节点和枢纽。唯物辩證法的观点认为内因起主要作用,不以家风建设为抓手扭转社会风气,往往无从下手或者收效甚微。可见,家风建设也是疏导社会风气的逻辑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庭中除了生物功能和经济功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之外,家庭家教家风也体现了心理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家庭的心理功能对于家庭成员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的“稳定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人很难传播正能量,一个对家庭缺乏情感的人很难对社会产生感情。在传统意义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力补充。但是在现代意义上,与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倾向于“教书”相比,家庭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效果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时间长度上都强于学校教育。家庭的文化娱乐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同样影响深远。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等都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家庭文化对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3 〕。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家风和反四风关系密切,好的家风有利于去除封建文化的糟粕和官场陋习。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厉行勤俭节约之风,那么在社会风气中奢靡之风就不会甚嚣尘上;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推崇艰苦奋斗,那么在社会风气中享乐之风就无立足之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家风的道德价值、法治价值、政治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家风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古代典籍《道德经》里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大学》里也写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期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同时,他们也期盼家庭和睦。我们要深刻认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朴素道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国同构”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下,二者构成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在人民群众的经验判断和实践生成中,家和万事兴、家是情感的归宿、家是爱的港湾等判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不仅是提升社会良性治理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家风作为“警示器”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家风建设要发挥重要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党风与政风、国风紧密联系在一起且会互相影响。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思想的架构也最容易从内部塌陷。家庭既是个体奋斗的重要目标,也是容易引发“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的温床。我们从近年来的一些腐败案件不难看出,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家风与党风尤其是与反腐倡廉关系密切,家风不正极易引发家庭式的贪污腐败问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既有党性原则的纪律约束、党性教育的熏陶和党性实践的锻炼,也有来自家庭对于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党员干部的家风直接影响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难度和效果。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情况及其考核制度本身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一方面,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的作风建设,构建和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堤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的,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良好家风有利于党员干部的队伍建设,能够促进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家风与党风政风存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家风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党风政风是家风的风向标,全面从严治党则需要家风作为“警示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规党纪,均对领导干部的家风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家风建设提到了制度层面的高度,对廉洁齐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笔者认为,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同时也有利于将预防腐败体系的关口前移、防线下置、重心下移。廉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有利于形成家庭合力。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廉政教育网络平台的逐渐完善,可在个人、单位、社会创办的廉政教育网络平台增添家庭这个重要的单元和纽带,做到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的防护。廉洁齐家、廉洁修身与廉洁从政全面覆盖、严丝合缝,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真正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需要家风作为“路由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而庞大的体系,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宣传动员,更需要来自个人和家庭内生的自发认同、自觉接受和自主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依靠国家和社会两个大的发射传播平台,更需要家庭发挥“路由器”的作用,这是因为,要将信息有效连接和迅速扩散,离不开家庭的有效、广泛和深度参与。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构件,具有国家叙事的崇高属性,唯有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与民间叙事的对接,才能发挥实际效力;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又为丰富其内涵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10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培养家风家教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实践中,要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密切契合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自然等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内生力量与外在效应。西方一些国家的宗教伦理和价值观念,往往深植于家庭伦理之中,融合在家庭和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也因此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是连接古今文化的重要纽带,家风中的伦理认同和公民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家风建设融会在个人的理念和日常的行为之中,才能够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和黏合度,并能够教育人们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说到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指出,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弘扬时代新风,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3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因此,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迫切需要以家庭为平台,以家教为载体,以家风为抓手,让家风成为汇聚、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源泉。

〔参 考 文 献〕

〔1〕栾淳钰,王勤瑶.家庭家教家风关系及启示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6(6):82-87.

〔2〕朱丽霞,张 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培育〔J〕.理论月刊,2014(4):26-2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习近平给父亲的一封生日贺信〔EB/OL〕.(2015-02-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24/c1001-26591227.htm.

〔5〕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38-39.

〔9〕王淑琴.家风建设:国家治理能力的有益滋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9-45.

〔10〕邹庆国.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2):64-70.

〔11〕黄铁苗,徐常建.重视家教家风建设的思考〔J〕.岭南学刊,2016(2):121-126.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家风建设从严治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从严治党的贵州实践
论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