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为何频遭诈骗
2018-05-14
“神医消灾”“保健养生购物”“通信诈骗”“集资诈骗”,骗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他们的主要目标也锁定为老年人。
有专家分析,老人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是防范意识不强,给骗子以可乘之机。另外,许多老年人缺乏子女关爱,容易在陌生人“关心”后,将积蓄“送”给他们。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
近日,兰州市西固区警方摧毁了一个以“神医作法消灾”为手段的诈骗犯罪团伙,破获系列诈骗案件30余起,涉案金额20余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据办案民警介绍,该诈骗团伙专门以老年人为侵害目标,一种骗术是利用老年人恐惧灾祸、牵挂儿孙的心理,将老人在大街上拦住后,神神秘秘地对老人嘀咕“你家里最近有灾难,子女可能要发生意外”等。一些老人听后便担心起来,就询问如何消灾。于是,几个骗子经过演双簧,让老人拿出积蓄找“神医作法”,然后调包换走积蓄。
近年来,以给老年人卖保健品为名的另一种诈骗手段也越来越多。
在兰州工作的张先生最近回金昌老家探望父母,张先生发现父母家几乎变了样。桌子上、床头上都堆满了保健品盒子。父亲闲下来的时候就拿着保健品宣传页阅读,和他聊天的话题几乎也是与保健品有关的。更让张先生不解的是,他为父母订了一桌饭,父母却没有来,而是去参加了保健品销售公司举行的免费聚餐,之后买了近5000元的保健品回家。
但据医学专家介绍,保健品虽具有保健功能,但不是药品,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只能辅助治疗,而且因人而异。不讲科学乱吃保健品,不仅难以起到保健功效,还有可能损害人的健康。而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鱼龙混杂,很多保健品实际上并不具备广告所说的功效,服用后甚至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据悉,如今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针对老年人的通信诈骗类案件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一位办案民警说,在他办理过的一起通信诈骗案件中,有一名60岁的老太太接到自称是法院法官的电话,说老人涉嫌洗钱,现在需要冻结银行账户,但此事必须保密。随后,在骗子的操控下,老太太守口如瓶,分4次将20多万元打到了骗子指定的银行卡上。老太太发现上当受骗后才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办案民警提醒说,如遇到这类骗术,通常不要惊慌,直接可以挂断电话,或者向亲朋好友咨询。
骗术经过专门培训
老年人频被诈骗,一方面是警惕性不够,另一方面,如今的骗术也是经过专业培训,用一整套言辞和说法,环环相扣,让人不知不觉陷入泥潭。
在调查中,一名销售保健品的业务员就告诉记者,公司除了对他们培训营销学的知识外,还针对小区不同的人群,培训不同的营销方式。比如,这个小区居住的人群都是一个单位的,业务员就利用容易接受保健品的老人,以赠送小礼物或低价出售的方式,让这些老人之间相互去宣传保健品的作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保健品就好卖了。如果小区居住人员复杂,相互不认识,人与人之间不来往,这就需要逐一登门推销,送礼物,请吃饭,让陌生的邻居坐在一起,熟悉后相互交流,这样出售保健品就容易多了。
该业务员还说,公司推出新的保健品,经常上门去卖也会引起老年人反感或者警惕。于是,公司就会高薪聘请一些知名的医学专家,对老年人授课、免费“义诊”,然后将老年病的特征与保健品的“疗效”结合起来,老年人就会相信保健品的作用,大量购买保健品。
一些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还会利用老年人的同情心,一声阿姨,一声问候,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等方式,骗取老年人的信任,然后趁热打出“免费牌、亲情牌、温情牌”,将老年人的积蓄骗走。
另据警方介绍,他们在侦破的“通信诈骗”案件中,发现有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地域的老年人,培训不同的骗术,让老年人防不胜防。比如,针对网购的老年人,骗子会窃取老年人的网络购物信息,再冒充购物网站客服致电网购的老年人,谎称因系统故障导致网购交易不成功,诱骗老年人办理退款手续,然后通过“钓鱼网站”获取老年人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
老年人缺乏防范意识
公安部、全国老龄办曾联合发布《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通过40个图文并茂的案例揭穿骗术。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老人掉进了骗子设下的陷阱。
有社会学家分析认为,老年人缺乏关爱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許多年轻人因忙于工作,或者追求生活独立,离开父母,在外地成家立业,平时也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导致这部分空巢老人十分孤单,平时没人陪着说话,遇事也没人商量。一些骗子便利用老人缺乏关注和关爱的社会问题,像子女一样去照顾老人。时间一长,感觉到“温情”的老人就会心甘情愿地把积蓄交给骗子。
据警方介绍,在接到的“神医消灾”“通讯诈骗”等案件中,也暴露出了骗子抓住了老年人胆小怕事,子女不在身边,遇事无法和子女商量的特点,一次次行骗。
社会学家称,面对老年人上当受骗越来越多的现状,除了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人的警惕性之外,更主要的是,子女要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与父母多沟通,多交流。另外,有关部门也需加大对各种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
哪些骗局老年人容易上当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容易被骗呢?据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调查表明:有74.9%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特别关注健康,害怕生病,这是他们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有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的信息来源渠道陈旧,对很多新事物,包括骗局了解不够;有39.8%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老年人年龄关系,认知能力退化。以后依次为,老年人有较多的盲从意识,老年人渴望亲情友谊、渴望被尊重等。
社会上针对老人,或者老人容易被骗的骗局有哪些呢?调查显示,主要有下列几种:
以健康为诱饵
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骗局,可以演化成许多版本。有的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为名,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身体有病”要及早治疗;有的则在宾馆酒店、教室礼堂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诱导中老年人购“神奇”药品或理疗器械。
以亲情为诱饵
此类骗局常以当事人的子女、亲友发生车祸、欠债等意外事件为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救急。当事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常常会因为心情焦急而乱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骗子的要求行事,因而上当。
以发财为诱饵
此类骗局主要针对发财心切的当事人。骗子描绘只要参加他们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特的宝物、古董,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骗子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放长线钓大鱼,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甜头尝尝,当敛财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随即销声匿迹,让上当者叫苦不迭。
以分赃为诱饵
此类骗局多发生于街头巷尾,以捡到大额现金、贵重金属、珠宝等值钱的物品为诱饵,让当事人参与“见者有份”的分赃,然后以分赃现金不足需要筹钱为由,由当事人拿现金或贵重物品作为抵押,保管捡到的贵重物品。其实,所谓的贵重物品或钱财,要么是假货,要么就被调包。
以“权威人士”为招牌
此类骗局涉及健康、发财等多种骗局,而担任忽悠职能的人常常是披上权威的外衣。例如,养生专家、海归博士、古董收藏鉴定师、荐股分析师等等,反正什么来头有效,就顺手拈来当作招牌。而当事人往往被这些耀眼的光环所唬倒。
以恐吓手段圈钱
此类骗局常见于利用电讯手段威吓当事人,他们常常冒充公安、银行、电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师、亲友等,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甚至网上聊天工具,告诉当事人亲属遭绑架,银行卡密码泄露被盗用等。什么让当事人担忧害怕,他们就采用什么手段,让当事人上当。
以“碰瓷”加威胁手段
行骗此类骗局以当事人碰撞以后致人受伤为主要方式,其同伙配以恐吓威胁、和事劝架等多种方式,让当事人掏钱私了。
链接:齐齐哈尔警方成功抓捕诈骗老年人犯罪团伙
一人组织、策划、出资,一人主持、宣讲诈骗,一人搬货、发传单,一人开车、搬货、放哨、引导……近日,这个分工明确,以免费发放礼品形式诈骗老年人的犯罪团伙被齐齐哈尔警方抓获。
2016年5月17日,齐齐哈尔建华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接到报警称:“33名群众在辖区某酒店被诈骗12万余元”,侦查员经现场走访、询问被害人、调取监控等手段,还原了犯罪团伙的诈骗过程。
该犯罪团伙在早市、居民楼等地,散发给老年人免费领取礼物的传单,待次日老年人到其事先安排好的酒店参加活动时,犯罪团伙先免费发放牙膏、鸡蛋等礼物,获取老年人信任,随后犯罪团伙提出第二天每人交2020元作为抵押金,可免费领取床上四件套,待被害人交纳抵押金后,犯罪团伙借机离开现场溜之大吉。
通过案件分析,侦查员发现该案犯罪团伙分工明确,手法娴熟,说明该犯罪团伙已经长期磨合,可能是一个多省、地市流窜作案的诈骗团伙。
警方经被害群体供述、监控视频反映、现场遗留痕迹追踪,于2016年05月至08月,分别将该犯罪团伙中负责组织、策划、出资的孙某远;负责主持、宣讲诈骗内容的张某亮;负责搬货、发传单的惠某;负责开车、搬货、放哨、引导的于某辉抓获归案。经审讯,四人对2016年04月至06月期间,在河南省安阳市、安徽省安庆市、辽宁省鞍山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多地流窜以交纳抵押金,免费领取礼品的手段实施多起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但该诈骗团伙中,一名叫于某强的犯罪成员始终未到案,侦查员曾多次赴网逃人员于某强户籍所在地的山东潍坊市,但都无功而返。侦查员经侧面了解到,于某强户籍所在的村屯属于典型的“家族式”村屯,村内居民于姓偏多,十分容易造成“进村容易,出村难”的尴尬局面。侦查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技术侦查为主,外围蹲守为辅的策略与逃犯于某强开始了长达30余天的抓捕拉锯战,最終于2017年12月14日15时许,网逃人员于某强出村时,将其抓获。经讯问,于某强对多次参与以交纳抵押款,免费领取礼品的手段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现犯罪嫌疑人于某强已被押解回齐齐哈尔建华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至此,这伙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跨多省、市的诈骗团伙嫌犯全部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