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发现明代“金砖”
2018-05-14由国庆
由国庆
1922年7月26日《益世报》报道,天津甘露寺内宣讲所在建房施工过程中挖出“明朝大砖七块,破裂两块。”甘露寺位于天津南运河北大关(钞关),相当于今北门外大街与河北大街交连处金华桥(旧称钞关浮桥、河北浮桥)旁,对岸就是昔日买卖兴隆的针市街、竹竿巷一带。这一点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潞河督运图》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皆清晰可见。
甘露寺历史悠久,然始建时间在民间说辞中多有语焉不详。经查,目前所知天津最早的志书康熙《天津卫志》中载:“甘露庵,在北门外,河北岸。”又据乾隆《天津府志》表述:“甘露庵,在北门河北岸,明季建,顺治六年重修。”甘露寺也许是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筑城后率先兴建的知名庙宇之一。清顺治六年即1649年。
甘露寺香火很旺,善男信女游人如织,因为它位处北门外通京大道,此地为天津商贸中心,近在咫尺还有钞关衙门。钞关是专门收税验货的关卡,早先交税用明代宝钞,故名“钞关”。此关原在武清河西务,随着天津漕运商船往来激增,经济日盛,康熙四年(1665)钞关迁于甘露寺旁,规模更大,且树起标旗,方便税收。刊于光绪十年(1884)的《津门杂记》中有言:“天津钞关,在北门外河北浮桥旁,人称大关,征收水陆出入货物税银。”可见,后来的甘露寺因于钞关发达,更加成为天津百姓文化与民俗生活的重要“地标”所在。比如光绪三十一年(1906)夏,津地有识之士为普及社会教育开办了几处通俗讲演所,每晚举行,备有茶水,感兴趣的市民均可参加,其中一处就在甘露寺。
《益世报》文云 :“该砖木尺二尺二寸见方……砖之侧面,有天启七年制,并有直隶苏监制官,及窑户姓名。”明天启七年即1627年。明代南直隶地区下辖(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区别于北直隶(京津冀及豫鲁一部分)地区。甘露寺明砖上的“苏”字指苏州府,说明该砖产自苏州。笔者另见类似明砖上也有“直隶苏州府长洲县金行下窑户金××造”之类的印记。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朱元璋定都南京筑城过程中向周边各地大量征砖,并要求砖上留下时间、产地、制造者,甚至各级督造官的信息,目的是确保质量,便于追查。嘉靖年(1522—1566)以前,北方敕建工程、重要建筑用砖一直多由江南,特别是苏州调运。苏州是当时著名的“钦工”用砖产地,苏州砖工精料细,音清声亮,断之无孔,质地极为坚硬,尤其是宫廷专用的细料方砖被誉为“金砖”,始终无人能及。民间传说,明朝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苏州金砖深得皇上赞誉,接续成为明清皇宫建筑的专用品。
甘露寺出土的大方砖尺寸“二尺二”,与御用金砖尺寸完全一致,故宫金砖另有二尺、一尺七见方两种。由于精工细制,金砖成品误差极小,同规格的误差不超过一毫米,当然产量也有限。这是此次明砖重现甘露寺的最大亮点,如此也为“金砖”何时何因而存落天津甘露寺,埋下了更多故事。
《益世报》新闻表述,所发掘的七块大砖中的两块经由宣讲所送交社会教育办事處,存于广智馆中。其余五块送直隶博物院陈列,供考古研究用。
旨在传扬文化与振兴教育,1915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成立,由著名教育家林墨青主理。后来,在教育家严修倡导、资助下,从1921年开始筹备,到1925年,林墨青又建成天津广智馆,地点在西北角文昌宫旁。广智馆内的乡土、工农、文化、科技等展览内容十分丰富,对广泛启发增进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甘露寺大砖送交时恰在广智馆筹办期间,急需有价值的文物。直隶博物院即成立于1918年的天津博物院,创办人、首任院长是严修的次子严智怡。
顺便一说,笔者收藏有一张民国时期天津泰山机械染厂的商标故纸,画名、布匹商品名同为“甘露寺”,不过所绘为《三国演义》中刘备在甘露寺招亲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