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DC-3到“雪鹰601”

2018-05-14姜鸣

大飞机 2018年2期
关键词:巴斯极地科考

姜鸣

“雪龙”号破冰船上的朋友从南极发来一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所属的一架涡轮螺旋桨飞机图片,在网上转发后引起了航空爱好者的热议。“DC-3”、“C-47”、“里-2”……网友们说的都对。这是一架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飞机。它出生在美国,是世界上第一架靠运输旅客就可以赚钱的飞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而今,完成“华丽转身”的“雪鹰601”,又在南极科学考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架载客赚钱的飞机

DC-3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生产的一款经典机型,也是目前全世界生产数量最大的一款飞机,总计生产了13000多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在美国空军的衍生机型代号为C-47,在海军的代号为R4D。

在我国云南边陲小镇片马的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中,有一架1943年在“驼峰飞行”时坠落于高黎贡山区的飞机,1996年被发现,拼装复原后供人参观,这是C-47的改型,主要作为兵员运输机。而里-2,则是苏联按许可证仿制生产的DC-3。目前,在北京昌平大汤山脚下的中国航空博物馆,也收藏着C47和里-2飞机。

DC-3于1935年12月17日首飞,装有两台900马力的柯蒂斯-赖特活塞式发动机,能载客30人,只需中途落地加一次油,便能横跨美国大陆。DC-3上首次出现了空中厨房,为商业飞行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美国航空公司董事长史密斯曾说:“DC-3是第一架依靠运载旅客就能够赚钱的飞机。”1936年6月,该公司用DC-3首次开辟纽约-芝加哥航线。到了1938年,DC-3成为美国所有航空公司的主力机型。由于性能优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各国人民乘坐飞机旅行,90%以上用的是DC-3。据说,累计飞行时数最多的DC-3达到84875小时。

二战中盟军的“功臣 ”

DC-3的军用型C47在二战中为盟军提供了高机动性的空中运输能力,在各战场中被广泛运用。诺曼底登陆、突出部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新几内亚战役与缅甸战役中,均可见到它的身影。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往返都乘坐美军的C47运输机。当时,蒋介石的“美龄”号专机也是由C47改装而成。在1948年6月至1950年5月苏联封锁西柏林通道期间,美国空军出动C-47空运物资,共飞行27700架次。1949年11月9日,原属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员工发动“两航起义”,从香港飞回天津的12架飞机中,就有8架C-47。

1956年5月3日,毛泽东去广州视察,乘坐苏制里-2运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飞武汉,飞行4.5个小时,至武昌南湖机场降落休息。当天下午,又从南湖机场起飞,3.5个小时后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这是当年中国空军首次执飞最高等级的专机任务。

第一次飞抵南极

有人说: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老,只会变得更好。DC-3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今天看来,DC-3无疑是一款祖父级的老飞机,但由于其优异的稳定性和低廉的运营成本,依然广受青睐。

越战期间,美国人将C-47改装为AC-47炮艇机投入战场。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把7架二战时期的C-47以每架500万美元的代价改装成AC-47T炮艇机,配备夜视传感器和1挺12.7毫米机枪或20毫米机炮,有时还携带几枚炸弹,在海岸和内陆偏远森林上空巡逻,搜寻贩毒团伙。飞行任务一般持续10小时左右,通常在夜间。

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地仍有一批DC-3及衍生机型在服役。一些公司专门从事购置二手DC-3并加以改装的业务,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巴斯勒涡轮公司。巴斯勒涡轮公司将DC-3原有的老式活塞发动机换成普惠公司PT6A-67R涡轮螺桨发动机,更换了全新的赫兹螺旋桨,采用新代号BT-67。BT是巴斯勒涡轮公司名字的缩写,67取自改装的发动机型号。这款机型在林业、海洋污染防治、通航运输等领域大显身手。

1956年10月31日,人类第一次乘坐DC-3飞机从空中抵达南极。此后多年的飞行实践证明,DC-3以及改装的BT-67是最适合南极恶劣气候条件(能在地面环境温度零下50摄氏度以下使用)的成熟可靠的多用途固定翼飞机,具备人员快速运输、应急救援和科学调查三种功能。此后,从每年十月起,都有各国的BT-67来到南极进行科考飞行。

“雪鹰601”助中国极地考察

2015年,中国极地考察中心以人民币9000万元向巴斯勒公司定制的一架BT-67飞机完成改装,红白相间的机身上,喷印着国家海洋局徽标和中国极地考察中心的标识“CHINARE”,然后赴加拿大进行科考设备的加改装。

经国家海洋局批准,这架飞机被命名为“雪鹰601”。据介绍,“雪鹰601”上装载的科考设备主要包括冰雷达系统、航空重力仪、航空地磁仪、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等。这些先进的科考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南极冰盖的内部结构、揭示南极冰下基岩构造、探究南极冰盖下的水系形成以及盆地沉积物特征等科学研究,涵盖大气科学、气象学、遥感科学、冰川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据考证,“雪鹰601”是一架生产编号为19446(1944年生产的第六架)的C-47,曾经参加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当时的任务是运载第82空降师507团的伞降兵。战后,这架DC-3先被卖到了巴西的一家运输航空公司,后来又回到美国,接着再到以色列空军服役到上世纪末。后来,这架飞机被巴斯勒公司买走,继而被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考察中心看上,经过精细的检查维护后,更换了一部分零部件,最终完成了华丽变身。如此光荣曲折的经历,使得修饰一新的“雪鹰601”极富历史沧桑感和传奇色彩。与“雪鹰601”一起在南极服役的另外一些国家的BT-67,也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其中有的还参加过当年的“驼峰飞行”。

2015年11月30日,“雪鷹601”首航南极中山站,在第32次南极考察中表现优异。此后,它活跃在科考第一线,和“雪龙”号破冰船、卡32直升机一起,成为中国极地科考的重要工具。DC-3这架古老的飞机,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巴斯极地科考
可怕的极地雪融
恐龙跑得快吗
在极地盖房子
极地之星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