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脸上有“白斑” 需要吃驱虫巧克力吗
2018-05-14稚趣家
稚趣家
最近,被妈妈群的小伙伴儿安利了一款卖得很火的澳洲驱虫巧克力,据说“小朋友脸上有白斑、指甲上有白点、不喜欢吃饭、脾气暴躁、睡觉流口水或磨牙齿”这些症状是肚子里有蛔虫的征兆,不用吃药,吃点儿驱虫巧克力就好了。真的是这样的吗?
随便吃网红药,危害可不小
这款很出名的驱虫巧克力品牌,叫GOMBANTRIKI,主打的产品有两个:一个是Gombantrin; -个是Gombantrin-l。这两款产品虽然叫巧克力,但毕竟能驱虫啊,里面必定掺药,这“药”可不能乱吃。
Combantrin
功能主治:线虫、蛔虫和钩虫。能有这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一种驱虫成分:噻嘧啶。噻嘧啶作为一种广谱高效驱虫药,能对寄生虫的神经肌肉产生阻滞作用,麻痹虫体使之停止活动,从而排出体外。乍一看,疗效不错。但它也有其相应的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反应,如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如腹部痉挛、腹泻、呕吐等。
Combantrin-1
功能主治:线虫。同样的,这种药主要含有另一种驱虫成分:甲苯咪唑。甲苯咪唑也是广谱驱虫药,它能抑制线虫对葡萄糖的摄入,导致糖原耗竭,也就是断了线虫的“粮草”使其无法生存。这个药的副作用主要是引起胃肠道反应,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有些情况下还能引起一些危及生命的情况,比如肝功能异常、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等。
在我国,噻嘧啶和甲苯咪唑都是处方药,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驱虫巧克力最大的卖点其实是驱虫,可是却披着巧克力这层羊皮成功绕过了“安全用药”这个环节。在不需要用药的情况下吃这种“巧克力”,很有可能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不小的风险。
寄生虫感染,没你想的那么普遍
有人可能会说,我用驱虫巧克力确实把虫打出来了,对这个产品不能一概否认呀!确实,因为澳洲这款巧克力中含有驱虫成分,所以能起到驱虫作用。但就我国目前的寄生虫感染率,我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将寄生虫视为洪水猛兽。
我国的寄生虫感染,主要是蛔虫、钩虫、蛲虫和华支睾吸虫,其中蛲虫、蛔虫是儿童比较容易感染的寄生虫,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拉出过虫子,自此对各种软体动物(比如蚯蚓)犹如杯弓蛇影一般避而远之。而现在,这种情况改善了许多。199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全国5—9岁组儿童的感染率最高,为73.7%。2006—2010年,全国22个监测点检查结果显示,蛲虫逐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0.01%、9.68%、7.41%、6.96%和6.57%,呈下降趋势。2014年—2015年,儿童的蛲虫感染率最高,但也只有1%左右。
总的来说,小时候人人都吃的打虫药,现在就不用随便给孩子吃了。寄生虫可能存在,却有更好的方法来预防和处理,现在只有在明确发现有寄生虫感染时才需要吃药。
所谓的“寄生虫感染症状”基本部是错的
坊间流传的判断“寄生虫”感染的证据,如脸上有白斑、指甲上有白点、不喜欢吃饭、脾气暴躁、睡觉流口水或磨牙齿,基本都是错误的。
1.宝宝脸上的“白斑”,其实是“白色糠疹”,常发生于儿童面部,与宝宝营养不足及维生素缺乏有一定关系,为自限性疾病,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
2.宝宝喜欢磨牙,既不是因为缺钙,也不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多数是因为孩子长牙、牙齿不整齐等客观原因。
3.宝宝不喜欢吃饭,更多是与家庭饮食习惯有关系。
那么如何科学地判断宝宝是否感染“寄生虫”?
蛲虫:家长可以仔细检查宝宝私处,在灯光下观察是否有细小的白色细线在移动,或者去医院请医生进行“胶带测试”来诊断。
蛔虫:蛔虫感染的宝宝,最主要的鉴别特征是在大便中发现蛔虫。或者当宝宝发烧、喘息甚至腹痛、便血的时候,去医院化验大便,有虫卵的话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科学预防寄生虫感染
当然,预防寄生虫的确很重要。根據寄生虫的生活习性,至少要做到:
1.爱干净,勤洗澡,上完厕所勤洗手。
2.不带孩子去太脏的地方玩耍,特别是抓摸完,不要往嘴里塞。
3.吃的水果和蔬菜要用流动水冲洗。
4.已经感染的宝宝,要注重消毒玩具、被褥、床铺等。
5.切忌食用生猪肉、生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