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的内在逻辑、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2018-05-14王世谊缪昌武
王世谊 缪昌武
摘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党建思想和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厘清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内涵、分析二者的内在逻辑和存在问题、探索二者紧密结合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结合路径;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4-0022-009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建党思想和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这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对党的建设规律探索的最新成果。加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时代要求。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并且使二者更好地同时同向发力,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基本内涵与内在逻辑
推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首先要厘清何谓思想建党、何谓制度治党,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二者紧密结合有哪些特殊的意義和作用,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基本内涵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有其基本内涵、要求和历史发展脉络。二者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要将其结合,实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必须厘清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整合规划。
1.思想建党的基本内涵
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核”,也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和执政之魂。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97年历程中形成的并被时间证明了的正确的重要建党思想。思想建党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坚持思想建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建党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法宝。坚持思想建党,首先要在全党牢固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各种困难,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这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然而,历史在给我们提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给予我们警醒。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历史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安身立命之本。坚持思想建党,首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基本政治立场不动摇,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坚持思想建党,必须加强理论建设
思想建党解决的是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即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革命理论,才能做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列宁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242 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党97年来,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理论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就要求全党加强理论武装:“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求是》,2013年第1期。坚持思想建党,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坚持思想建党,必须涵养道德境界
党员的道德境界是党风的内在本质。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关乎党的形象、国家的发展。必须引导、推动和帮助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价值力量凝聚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为政者只有先修身以德,才能“安人”“安百姓”。要加强党性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植根于心。同时,引导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地在思想上划红线,在行动上立标杆。只有党员干部涵养崇高的道德境界,党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2.制度治党的基本内涵
制度治党,是指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建设,依靠制度管党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治党标志着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走向成熟。制度治党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坚持制度治党,首要在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要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要使制度真正起到硬约束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制定党内法规制度,必须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声音,这样制度才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制度的制定要明确各项规定,使制度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防部分人钻制度的空子。制度的建设要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党成立97年来,制定了大量的党内法规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制度已失去针对性与时效性;有些制度甚至相互冲突,形同虚设。针对这种问题,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于2012年第一次开展了大规模地清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工作,废、改、立、释一批党内法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党内制度法规。
(2)坚持制度治党,关键在执行
制度之效,在于执行。马克思曾指出:“一步实际的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制度治党,关键在“治”,而“治”的效果,就在于制度的执行力。为了使党的制度得到贯彻落实,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明确执行制度的责任主体。二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杜绝党内法规成“纸老虎”“稻草人”,让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三是必须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维护制度权威性,增强制度实效性。
(3)坚持制度治党,重点在治权
坚持制度治党,就必须从严治权。理顺权责关系,是制度治党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如果用权不公开透明,那么制度也就丧失了约束力。权力在轨道上运行,必须加强对权力监督,造就“不敢腐”的环境。坚持党内监督,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使失责必问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党员干部还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网络舆论监督。多管齐下,加强监督合力,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由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3.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
黨的十九大突出了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各项基本建设为主体的党建新布局。党的五大建设中,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之间严密的内在关系在于:二者一“软”一“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各有侧重、重点不一,同时相得益彰,互相照应。如果思想建党缺乏制度的保证和支撑,那么思想建党就会悬空,无法落实。如果制度没有思想作为导向,那么制度也会无处发力。
(1)思想信念:制度建设的内核和灵魂
思想是基础,决定党的制度建设的方向。思想建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境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制定制度的角度来看,有了正确思想的指导,制度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从落实制度的角度来看,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信念与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制度的执行效果。如果思想信念动摇,那么各种出轨越界之事就在所难免。党员干部只有坚定思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才能更好地推动制度建设。
(2)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的支撑和载体
制度是把思想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的纽带,是思想建设的载体。党的制度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及党员的共同意志,体现了思想建党的价值诉求。只有严格执行制度,才能把共同意志转为实践,才能把思想建党的价值诉求落到实处。制度也是思想建设的支撑。制度能把思想建党好的成果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使之不断深化,从而加强思想建党的制度化,使党员自觉遵循规章制度。同时,制度的刚性也能消弭党内出现的不同声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意志、明确行动指南。
(3)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新时代党的五大建设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使党的建设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建设是统领,是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根和魂,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作用。思想建设是前提和先导,它引导着其他各项建设并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抓住了制度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其他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就能以制度的权威性保证其成功。
(4)新时代党的五大建设之中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内在逻辑
党的建设的形成有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其内在的演变逻辑。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看,思想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源头活水;组织建设是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成败;纪律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正风肃纪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建章立制贯穿于五大建设之中,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以全党对党的政治建设与政治生态之间逻辑关系的新认识为依据,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构建新时代党的五大建设新的结构框架,以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塑造党的建设灵魂,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壮大党的建设主体,以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以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营造党内政治生活的既严肃紧张又生动活泼的局面,以“打虎拍蝇”的反腐措施纯洁党的肌体,统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有效促进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时同向发力
全面从严治党,要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时同向发力,必须根据其内在逻辑,注意其协调性、互补性、系统性。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应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二者的着力点不同。思想建党强调的是理想信念与价值诉求,是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制度治党强调的是手段与方法,承载着思想建党的理念与要求。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二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应刚柔并济,防止简单化片面性。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是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一柔一刚,一个侧重内省、一个侧重外约,一个标明“高线”、一个划出“底线”,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但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分离的状况,把党的建设变得简单化、片面化。三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应系统推进,增强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习近平:《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新华网,2017年01月06日。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时同向发力要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为根本途径,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为根本要求,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实效性为根本目的。
二、当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同时同向发力,就必须善于发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中存在的问题,勇于承认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的针对性、实效性、开创性。
(一)影响思想建党的突出问题
1.理想信念弱化导致灵魂深處懈怠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民对物质利益的欲望,一些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理念逐步弱化,在金钱和利益面前败下阵来。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干部违反党纪国法、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
2.“四风”问题残存导致群众意识淡薄
“四风”问题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置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顾,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虽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官老爷们”照了镜子、正了衣冠、洗了澡、治了病,但是现实中仍有个别未治愈的“官爷”。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办事总不能动不动就找我们领导”、“我们领导是办大事的,岂能为你小百姓办些鸡毛蒜皮之事”,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冷了群众的心,失了群众的信任,这是党执政的最大风险和危机。
3.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导致隐形腐败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贪污腐败问题也不断滋生,腐败形式也由传统型演变为隐蔽型,隐形腐败更是加大了党反腐的难度。隐形腐败不再利用传统的权钱交易的模式,而是披上“隐形的外衣”,通过“打擦边球”等方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以谋取私利。出现隐形腐败现象的原因除了制度建设滞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外,主要还是思想教育工作没做到位,缺乏针对性。如果思想教育没有针对性,那么教育的效果就无实效性可言。
4.规矩纪律意识淡漠导致“四风”问题突出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关键。党虽然严明了政治纪律和规矩,但漠视规矩纪律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第1版。比如有些人利欲熏心、政治野心膨胀,搞小山头、小圈子,有些人为了仕途,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规矩纪律执行不到位,检查监督缺失。二是党员干部思想上未引起重视,漠视规矩纪律。严守纪律、严明规矩,各级党组织必须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二)影响制度治党的主要因素
1.同志关系异化导致圈子文化作怪
圈子文化主要是“造圈”共利。一些地方和组织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搞人身依附关系。仔细分析这些圈子,不难发现圈子中的“带头大哥”往往都是基层政要、国企老总或者私营企业主,围绕他们的人或是他们选拔的亲信,或是沾亲带故的亲戚,亦或是权钱交易的当事人,每个人都是抱有自己的目的而来,将圈子越搅越黑。这种双面人生下必然滋生利益当头的潜规则,丧失党性原则,甚至是基本为人的良知。
2.权力监督乏力造成越界用权频现
一味追求GDP的绩效考核模式,造成了基层政府“公司化”,基层公务员“经济人化”的治理逻辑。在这种导向下,地方政府不自觉地为了拉动GDP,主动整合地区全部的行政资源,集中攻坚经济项目。权力在基层运行异化的过程中,可谓是“花样百出”,加上制度和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及事后补救都显得力不从心,才会有“小官巨腐”的可怕现象。
3.好人主义作祟造成党内组织生活不够严肃
“一团和气”、“假象和谐”的政治生活在党内随处可见:“多栽花、少栽刺”,明哲保身;“打太极、软钉子”,遇事态度模糊暧昧;听不到“炮声”,闻不到“辣味”,遇矛盾绕道走;不顾党性原则,圆滑做人,低调沉默,永远充当老好人。民主生活会上自我批评怕没“面子”,批评领导怕丢“位子”,批评同级怕失“票子”,涌现了一批党内生活的“投机商”和“墙头草”,政治立场摇摆不定,立场随着他人的官位、权重、利益、利害关系而判断,骑墙、善变、功利。
4.用人导向偏差造成基层干劲不足
用人导向是旗帜、是标杆、是基层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基层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业务熟、能力强、付出多的干部在长期得不到重用后,往往会产生空有抱负不得志的思想,从而因升迁问题受挫失意,想干事、干成事、要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客观情况的打击,造成懒政、散政甚至是堕落腐化。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一些基层能人的思想意志不够坚定,但是也说明需要打通优秀人才的上升通道,核心是解决用人导向的问题。要在基层政治生态圈中让广大公务员形成共识:干部真正靠得住的是自己的立身本事,一个人的升迁去留不应该寄托在“跑关系”上。
5.约束力、执行力不够导致制度虚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中若出现偏差、弱化,则会导致制度出现一定程度的虚化。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几种不良倾向:简单化执行,粗线条执行制度,操作性不强;递减性执行,制度经过层层传递,效果不断递减、弱化;抵触性执行倾向,当制度与惯例、利益、人情冲突时,从制度本身找问题,归责于制度,对制度产生消极性、抵触性执行;应付性执行,各级不能根据实际,对制度具体贯彻形成可操作性细则,从而流于形式和表面,使制度有效性不足;选择性执行,以地方或单位为中心,制度有利再坚决执行,制度无利或者损害自身利益就不执行。黄明哲、赖路成:《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正因为这样,曾经出现几十个文件管不住公款吃喝,几十个制度管不住药价虚高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导致了潜规则盛行,明规则弱化。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新时代党的建设,关键就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新时代党的五大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其中,思想建黨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同时同向发力,就是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力”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问题之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就是要使二者同时同向发力,打出“组合拳”,形成强大合力。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一)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首先,坚持思想建党毫不松懈,使全党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解决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1/c_1120228200.htm。这一重要论述,首次深刻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加强思想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思想觉悟;落实党的宗旨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做好人民的公仆。要紧抓思想建党不松懈,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向纵深发展,用思想凝聚共识,用文化形成力量,形成党内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和政治文化生态。
其次,坚持制度治党落到实处,使全党把制度和纪律挺在前面。
党内政治文化不仅仅只是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塑造,也会引导和制约党员干部的行为,不仅使其思想自觉,而且做到行动自觉。从这个层面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行为的指向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把党员的价值追求外化于行,在行为上划红线。这也是制度治党的重点。制度治党,就是通过立规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因此,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就是要使全党形成一种讲政治、守纪律,重制度、重执行,有敬畏、握戒尺的政治文化、政治生态,让全党上下依据党章和党内法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将制度治党落到实处。
(二)构建有效管用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首先,展现思想和制度的优势,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工作机制,是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工作机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同时同向发力,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和制度的作用,做到思想和制度的作用不失位、不缺位,各负其责、各管其事。因此,构建有效管用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就是要构建促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要构建思想教育机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制度、定期学习制度、思想交流制度、督查检查制度、检测评估制度等,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交流和督查,自觉、主动、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动思想升华,使思想建党能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效果。二是要构建制度制定、执行、督查、追究机制。制度治党要发挥出作用,要有制可依、有制必依、违纪必纠、执纪必严。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不仅如此,党中央还加强了党内法规的清理,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的科学性。要建立制度执行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在于制定明确的细则和程序。制度制定以后,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如何具体执行、遇到何种情况如何处置等,应该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制度督查机制。要维护党内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就要注重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把对制度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效能督查有机结合。要建立制度问责机制。制度一旦遭到破坏,就应该严格追究责任。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责任意识;细化责任清单,确保追责有据;强化硬性要求,确保追责力度;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追责实效,从而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督考评、问责问效,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执行约束,提高制度的执行效果。
其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协调一致,在互相配合促进中发挥巨大的合力。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同时同向发力,关键还是要使思想和制度协调一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合力。因此,构建有效管用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需要构建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首先,要构建领导机制。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同时同向发力,就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将思想、制度以及组织等党的建设措施和手段紧密结合起来,让领导主动作为,探索思想和制度结合的途径,加强思想和制度结合的力度。其次,要构建责任机制。抓好党建工作,必须落到实处、见之于行动。必须制定严格的责任机制,责任到位、落实到人、具体到事,使得党建工作不但务虚,更要务实,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等关系协调好。最后,要建立协调机制。要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同时同向发力,就要各部门在党委领导下形成党建工作的合力,齐心协力搞好党的建设,因而需要建立良性的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党的组织、宣传、教育、纪检等各部门积极参与、分工负责、配套支持的党建工作机制。
(三)贯彻抓早抓小预防在先的工作方针
首先,思想建党抓在日常、抓在平常,紧抓思想教育不放松。
抓早抓小预防在先,紧抓思想教育不放松,是从源头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抓早,就是要对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的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抓小,就是要从小事抓起,防止小错酿成大错。无论是抓早还是抓小,侧重的都是预防在先。坚持抓早抓小,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是首要任务。把思想建党抓在日常、抓在平常,必須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必须开展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一是用正面力量教育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正能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等形式,营造全党廉洁奉公的氛围,造就全体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境界。二是用反面教材警示党员干部。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阅读忏悔录、典型案件通报等方式,发挥反面教材对党员干部的震慑力量,筑牢“不敢腐”的心理防线。三是丰富廉政教育的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增强纪律意识,把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强化“不易腐”的制度约束作用。
其次,制度治党严在日常、严在经常,紧抓制度执行不松懈。把制度治党严在日常、严在经常,就是要扎紧制度的笼子。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建立健全制度法规是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要科学设置制度,并及时对制度进行废、立、改、释。二是加强制度创新,增强制度的针对性。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制度创新。
把制度治党严在日常、严在经常,必须要强化制度的执行。一是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抓制度执行,把反腐败制度建设和反腐工作重点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把具体责任都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身上,确保各责任主体任务明确,严抓落实。二是加强监督问责,加强监督检查,可以把制度的执行情况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结果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及提拔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与巡视检查工作相结合。加强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党内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尤其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三是要落实责任追究,贯彻“一案双查”,不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既追究党委的责任,也追究纪委的责任。只有严肃问责,才能加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健全系统配套便于执行的制度规范
首先,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学习制度和教育制度,使思想建党落地生根。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使思想建党落地生根,就必须建立学习制度。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有效地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错误,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的思想既从实践中来,也从学习中来。刘少奇指出:“不努力学习的人,是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只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规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检验学习成效和将学习运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才能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科学思想的掌握,一靠个人努力,二靠组织教育。要使思想建党落地生根,就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教育制度,从教育的内容、方式、组织保障、时间等方面,做系统的规定。
其次,严抓制度制定、制度执行,使制度治党严格落实。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要使其更有操作性、使得各种制度系统相互配套、互相支持促进,必须加强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全过程的规范落实。一是要从制度制定中,加强制度的系统配套。制定制度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周密考虑制度的配套问题。要避免制度之间的重复、冲突和矛盾,使各项制度有边界明确、对象明确、方向明确。同时,制定制度要有系统性。既重视基本的法规制度,又重视具体的实施细则;既重视单项制度建设,又重视制度与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的配套;既重视党内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又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使各项法规制度互相衔接,从而发挥出制度的整体功能,激发制度的活力。二是要从制度执行中,加强制度的协调配合。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既需要理论创造,又需要实践的反复检验。制度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制度间的不协调、制度的漏洞等问题,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制度执行不力严重损害制度的权威性,制度与制度冲突、制度与现实冲突,同样严重损害制度的权威性。随着党执政环境、党面临的政治任务等的变化,一些制度也需要随之调整、修补、甚至重新制定,以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的执行配合与效果的及时反馈。
(五)明确纪律审查不能放松的思路理念
首先,树立正确的执纪观念,保证思想建党落到实处。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监督、加强追责问责,拧紧管党治党螺丝,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到位。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是不能“贪大求全”,只查大案要案,不抓早抓小。要坚持抓早抓小,有病及时治,不仅“查违法”,更要“盯违纪”,对于违纪问题要及时处理,使其成为纪律审查的重点。二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拔除“烂树”是政绩,保护“森林”也是政绩。拔“烂树”,要对整片“森林”起到警示效果。全面从严治党并不只是反腐败、拔“烂树”,更重要的是要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护“森林”。三是严惩腐败是政绩,挽救干部也是政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要给予足够重视,教育引导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主动认识到错误、承认错误、纠正错误,防微杜渐,真正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其次,树立纪严于法的理念。纪律检查机关要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纪法不分、法在纪前的思想,打破“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思维惯性,对违纪的党员干部要及时追究、及时处理,让扯袖咬耳、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只有始终坚持“党纪严于国法”的理念,才能化解及时挽救犯错误的党员干部,化解“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尴尬局面。
其次,强调监督执纪问责,保证制度建党得到贯彻。
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只有强化监督执纪、加大追责力度,才能保证党纪党规落到实处,使制度治党得到贯彻,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强化监督职责。纪委的监督是对领导干部履行職责和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但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出现任务职责不明确、聚焦主业弱化、工作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因此,强化监督职责,前提要明确监督职责的定位,即对监督者实施再监督。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业。纪检监察机关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二是抓实执纪责任。抓实执纪,就是要严格依规依纪办案。不可压案不办,更不可凭主观办案。有案必须查实,讲事实,重证据,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有准备无把握之仗。三是加大追责力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必须落实“两个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这就为落实党委和纪委的责任提供了保障。坚持追责制度,对落实“两个责任”不到位的,要严肃追求责任,做到有责必问,失责必责,维护党纪党规。
(六)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依规治党不懈怠
首先,培育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形成法治文化价值观。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法治型党组织是提高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构建法治型党组织,既为法治思维融入党员干部头脑提供支撑,又为党员干部制度治党经常化提供保障,是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有机统一。以培育党组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文化价值观建设是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建党与时俱进的重要内容。法律不被信仰便形同虚设。“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8页。在对法治功能的认知上,既要摒弃“权治”、“人治”的法治虚无主义,又要警惕“一讲法治就灵”的法治万能主义和浪漫主义,也要防范把法律当成应急手段的法治工具主义,还要注重发挥乡规民约、家风家训、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软法”作用。
其次,加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互相协调、相互衔接,让党纪国法协调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修订完善了若干准则和条例,从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两个层面全面从严推进党的建设,展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二是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制定务实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法治型政党,是加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联系、同时同向发力的集中体现。加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互协调、相互衔接,是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只有党纪国法协调发力,才能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提供最坚实保障。
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都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到国家法治体系之中。党章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准则,而且还是调整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党内法规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7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党内法规接踵修颁,党内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党章为遵循、以守纪为要求、以责任为导向的“制度群”。党内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对建设法治型党组织的启示在于:党纪弥补国法、党纪严于国法,纪法分开、纪在法前。要以建设“守纪型”党组织为前提,以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执政,这就要求法治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塑造管党治党的“四种形态”。自觉遵循道德“高线”,坚决守住纪律“红线”,防止触碰法律“底线”。这是建设法治型党组织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把各项党内法规融入到自身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让党纪的力量在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中得到充分释放,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杨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