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寿荣:钢铁无情人有情

2018-05-14曾育荣王艳明李觅

科学导报 2018年45期
关键词:轧机武钢鞍钢

曾育荣 王艳明 李觅

张寿荣,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祖籍河北定县,1928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先后参加武钢一期工程建设,研制长寿高炉的设计和建造,主持“一米七”轧机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术改造和攻关工作。1988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獲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光华科技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矢志兴邦工业路 潜心学海北洋航

张寿荣出生于书香门第,由于人生目标明确,加之异常刻苦勤奋,他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成绩名列前茅。1945年中学毕业后,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他根本不考虑日伪主持的大学,而将目光投向了北平辅仁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两所教会高校,并顺利通过两校的招录考试。经过反复权衡,他最终选择了以理工科为主要特色的后者,就读该校的土木工程系,在向工业救国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翌年,他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北洋大学的招生考试中拔得头筹,由此跻身这所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的著名学府,成为该校1945级冶金系的17名学生之一,自此开始接受冶金专业的系统培养。在纯正学风的熏陶和名师的不倦教诲下,他学习心无旁骛,惜时如金,除偶尔前往北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外,大学四年期间他甚至一次都未回过济南的家。即使是寒暑假,他也一如既往、一门心思地专注于学业。巨大的投入和全副身心的付出,换回的是在激烈比拼之下,年年都拿名额极为有限的奖学金的殊荣。他也最终毫无悬念地以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从北洋大学毕业。

在毕业之际尚未拿到毕业证的情况下,张寿荣积极响应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号召,服从大局,无条件接受组织的分配安排,于当年7月即赴京参加由华北局组织的华北地区学习团的学习。通过我党政治理论的宣讲和时事形势的教育,他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形成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下定决心为国家钢铁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专业分配对口的总体原则之下,华北局将他派遣至东北局,前往沈阳报到。时隔未久,他被分配至鞍山钢铁公司。同年9月,他前往鞍钢,其钢铁人生之路随即展开。

两钢相继功臣就 三厂传承薪火忙

张寿荣至鞍钢后,被安排在炼铁厂的生产第一线,从事现场的高炉作业,进行实际的高炉操作。因为设备被多次拆卸搬走,鞍山解放之初,鞍钢的钢铁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故而他入职鞍钢之际,企业正面临恢复生产的艰巨任务,这对刚走出校门,并无实际生产经验的张寿荣而言,无疑是一次颇有难度的挑战。

完善技能除旧制 提升管理谱新章

当年国家耗费巨资引进的“一米七”系统,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和水平,其初衷在于改变国内钢企生产优质钢材的短板,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于高端钢材的需求。但是,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长期以来“一米七”无法达到设计能力。为彻底扭转上述局面,张寿荣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并取得了卓著成效。

“一米七”系统各厂投产后,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他加大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的力度,积极推行创新攻关,为武钢二次创业的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主持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也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科技界最高荣誉。

在新产品研制开发方面,他组织的“铁路用耐大气腐蚀钢开发”项目,使铁路车辆使用寿命延长1倍以上,经济效益每年超过1亿元;“稀土钢开发”项目,解决了连铸与模铸稀土加入的工艺问题,开发出一批含稀土低的低合金钢,使武钢稀土钢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奖;“硅钢系列新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出与引进硅钢专利不同的新产品,成功地应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获得了国家攻关奖励荣誉奖。

在着力强调技术升级的同时,张寿荣又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致力于武钢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张,围绕质量大做文章,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质量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使武钢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道路,转向以质量求发展的模式上来,为武钢企业实力的壮大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又积极推进质量效益型企业的建设,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武钢的辉煌与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轧机武钢鞍钢
一座城的独家记忆
《鞍钢故事》创作谈
轧机主传动系统轴承劣化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武钢今昔
风暴中的武钢“雪上加霜”
金属带材压力加工中复杂张力控制系统的应用浅析
夹紧缸故障分析及液压系统改进
一种解决轧机和剪切线共享一台WINCC服务器所产生的弊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