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骊英:培育优质小麦品种
2018-05-14王东梅
科学导报 2018年11期
王东梅
沈骊英,浙江桐乡人。1925年夏,沈骊英赴美进威尔斯莱女子大学学习,选修植物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跟当时国际农学界知名专家洛夫教授研究作物育种学。1929年秋,沈骊英回国。
1931年,國民政府农林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沈骊英从事农艺试验、大田作物的栽培和育种研究、管理工作。通过观察,沈骊英发现小麦锈病在南方潮湿地带极易传播,这是受锈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若大面积发生,轻则影响产量,重则一无所获。沈骊英遂从育种着手,选育能抵抗锈病、散黑穗病及线虫病病害的良种,繁殖并加以推广。不久,她发现一种美国小麦,叶面青翠没有斑点,最能抵抗锈病。但其也有成熟迟而产量低的缺点,远不及中国江南小麦产量高品质好。沈骊英以美国小麦作父本,早熟品种“中大江东门”作母本,进行杂交试验。经过长达8年横跨苏、皖、川、黔、湘、桂6省的试验,终于将两亲本的优良性状联合一体,精心选出9种品系,后分在各省试验推广,结果是令人满意的——9个品系的小麦产量平均每亩较当地高出40~100斤;成熟期提早5~10天,且不妨碍水稻的种植;适应区域广泛,最能有效地抵抗锈病、散黑穗病及线虫病。此后,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骊英”小麦相继在各省推广。
1934年春,当时,中农所从英国买回了世界各国的1700多种小麦品种,交由沈骊英在南京孝陵卫农场开始试验。经过5年的反复试验,1939年12月,又一小麦良种“中农廿八”育成问世。它产量高,麦秆坚挺不倒伏,早熟,抗病力强,适应于中国,尤其是川、鄂、黔、陕等省。后在四川成都平原推广种植,每亩增产12%,极受农民欢迎。1941~1942年,西南各省推广沈骊英改良麦种169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