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引领示范 谱写银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篇章
2018-05-14马涛
马涛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地区。下辖三区两县一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市域总面积9025.38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22.54万人,其中,回族户籍人口57.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7%。市居散居少数民族46个,近4万人,超过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10万人。银川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两次荣获全国幸福城市殊荣。
近年来,特别是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纳入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全局,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优化城市民族服务管理工作,持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得到有力巩固。
强化组织协调,创建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高规格的创建启动大会,提出用2~3年实现创建目标;市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和推进会,研究推进落实具体举措;统战、民委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相关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了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抓制度完善。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意见》以及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实施方案、督查考核方案、效能目标管理考核测评指标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指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综合政策体系。三是抓物质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四是抓督导考核。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并赋3~5分,把“五项重点工作”和“八项重大工程”细化分解到48个市直部门,连续2年开展“互观互学”活动,采取可量化的考核验收标准,形成创建工作互学互比、互促互进的良好氛围。
广开宣传渠道,创建氛围日益浓厚
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持不懈地教育引领全民参与创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党政机关,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列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机关干部年度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计划,2018年又在全市部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建“两观”教育宣讲团,编印“两观”宣传教育知识读本,编制学习辅导宣讲稿,深入各地各部门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讲,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水平;在社会层面,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最美银川人”“道德模范”评先活动,连续20年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广泛开展“湖城之夏·民族大团结”广场民族舞健身大赛、“民族团结杯”篮球联赛、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社区邻里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拍摄民族团结微电影,在公交车、楼宇视频播放宣传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增進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小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理论实践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杯”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加强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知识、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
突出创建特色,创建层次不断深化
紧紧围绕自治区“585”创建规划,立足银川高校聚集、流动人口较多、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特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城市民族工作、基层党建、扶贫攻坚、智慧城市等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创建+”工作模式,复制推广了“创建+智慧政务”“创建+民族文化”“创建+非遗传承”“创建+互联网创业”等多种载体形式;2018年又适应形势变化,探索实践“连片联创”创建模式,在兴庆区实施“学校+机关+社区+公园”连片联创,在西夏区实施“高校+街道+社区+创业基地”连片联创,有效拓展了创建领域,有力放大了创建效应。全市先后培育打造了“在全国率先建立家事审判合议庭,妥善化解各族群众家事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兴庆区法院、“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兴庆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和永宁县宁夏创业谷有限公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美滋养师生共同进步”的兴庆区第五小学和金凤区回民一小、“产业富村树信心、生态美村暖人心、团结兴村结同心、和谐安村聚民心”的永宁县新华中心村、“对接民族高校,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培育孵化服务”的北方民族大学创业孵化园等一批创建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特点的创建示范单位,为全市创建工作不断注入时代内涵,增添持久动力。2017年,金凤区、永宁县杨和镇南环社区、六盘山高级中学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近5年来,全市共涌现出15个国家级、100个自治区级、322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有效发挥了创建示范引领作用。
服务管理并举,创建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345”服务管理模式,在社会保障、就业咨询、法律援助、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切实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帮助解决就医就学等问题3000余件,让广大群众特别是来银创业就业人员能够深切感受到“身在银川、如在家乡”的温暖,从心里爱上银川。2017年银川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充分发挥社区紧密联系服务各族群众的作用,因地制宜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西夏区共享社区通过开展“同心联盟”和“三联三互”等服务群众举措,贺兰县利民社区运用“五微”工作法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大家庭,全市130余个城市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积极回应群众民生诉求,构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坚持改善民生,创建效果日趋显著
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抓民生改善,财政新增财力的“两个80%”用于民生,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住房保障、交通等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演绎产业融合新业态,坐实一批打基础、补短板、立长远、增后劲的战略合作项目,着重使用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助推民族经济发展。近5年来,银川市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民族发展项目,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2017年增至8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为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94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贸民品企业名录,占全区民贸民品企业总数的近50%,有力地支持了民族企业发展和民族聚居、生态移民乡镇扶贫脱贫工作,改善了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各族群众感受到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加强规范管理,创建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国家级14座、自治区62座、市级361座;制定2年规划,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活动,已覆盖近300座场所。推广“合坊并寺”模式,所有新建翻建场所均采用中式传统建筑风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宜,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银川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殷殷嘱托,继续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主题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自治区党委《关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加强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决定》《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举全市之力、聚众人之智,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民族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把银川建设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和谐发展、人生出彩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