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理解方可走出爱虐之殇
2018-05-14张晓鸥
张晓鸥
留美硕士、北大毕业生、高考理科状元,这些标签无比光鲜,而拉黑父母且发布万字声讨,这些做法又有悖人伦,于是青年王猛成为2018年年初的热搜人物。声援有之,争论有之,人们心有戚戚:准不曾为人子女,又终将为人父母。准没有在童年之时或轻或重被父母的爱“伤”过,又在成年之后以爱为名对孩子无意之中“虐”过。当父慈子孝演变为不解之恨,殊不知,爱与虐不过只有一步之遥。
理想的亲子关系,爱是双向流动的
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被剥夺的童年永远无法找回,而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面对缺乏远见的父母,孩子的独立被视为叛逆、诚实被视为木讷、善良被视为软弱、坚持被视为固执、谨慎被视为胆小。加之当今很多人的教育目标导向:听话、从众、分数至上、过度竞争、唯一标准答案、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等,这些理念,不仅扼杀孩子的童年,又讓孩子失去未来,很多家庭的育儿模式,明明是“爱”的输出,到头来却成为“虐”的接收。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传统教育中,“顺”讲的就是父母无上权威,它的背景,建立在良好家风的基础上,父母长辈的自我完善和道德教育。而当今我们提倡“孝”,却不赞同绝对的“顺”,亲子关系说到底依然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能够和睦和谐,归根结底还在于尊重和平等。绝对的“顺”,是驯化,就比如马戏团里的动物与驯兽员的关系是打压至绝对服从,但实际上被驯者却是伺机反抗。亲子关系中表面的顺从是建立在对成年权威的畏惧之上,但缺乏情感互动,任何缺乏情感正向交流的关系都是不牢固的,是终极叛逆的征兆。当熊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就不再听话顺从,甚至反叛忤逆。
大导演李安曾说:“我从不教孩子孝顺,我只教他如何去爱。”最高级的亲子关系,爱是双向流动的,也决定了孩子未来对爱的输出能力。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只需要真心陪伴和参与成长,增加他们抵御各种病毒的抗体。最近在朋友圈迅速流行起来的养蛙游戏《旅行青蛙》,让人们发现,在这只小蛙身上,你需要做的并不多,就是为青蛙收割三叶草,让它能远行。至于会到哪里,多久回来,会带回什么礼物,交什么朋友,都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现实的孩子就像那只青蛙一样,它会自己吃饭、看书、写日记、睡觉,但你都只能看着。其实,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励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在一旁默默鼓掌就行了。
龙应台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生而为人,自我成长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从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留美硕士这些头衔来看,王猛已经成才无可厚非,但从他斩断亲情的极端行为中却不难看出他并未走出童年心理阴霾。健全的人格也是成长成才的一部分,如果成才与成人没有并行生长,那么成了才,却未必成人。
成长,是生而为人的责任,一个人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博弈、抵抗、挣扎的使命,要在“被虐”中抗争,更要在“被爱”中汲取。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固然有错,但王猛无法回避的是,一个人得到或失去哪种能力,并不完全由环境决定,而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期望父母平等地对待我们,那么我们也要学会正确地对待父母。调动自我成长的力量,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体验,提高内在修为和自身力量,作出判断和选择,理解父母的种种“虐迹”,是出于爱、发自爱,而不认为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管教却是无恶不赦。对于养育之恩,要心怀感激。
罗素说,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存在就像一条河流,会变得越来越宽广、坦荡、无拘无束,与大海融为一体,天地相间,了无挂碍。而雅斯培尔说,随着年龄累积,人就走进了一座由老套、常谈、掩饰以及不加拷问地接受所构成的监牢。孩子最终流人大海还是走入牢笼,环境影响不可忽视,但自我改造也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你是不断对抗、向上生长,还是拒绝成长、怨天尤人。
拉黑父母,却扯不开遮蔽心灵的幕布
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始终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与父母的关系,大多数人,一边与父母的传统思想斗争,一边我行我素地成长。我们发现,王猛的声讨强调了父母的“过度关爱”,却屏蔽了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关爱”。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的“虐”的痕迹,却只字未提将他推向成才之路的父母的“爱”的付出。王猛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惊现“父母皆祸害”的言论,不少网友“控诉”了自己从小到大被父母虐过的事件和细节,但绝大多数人,面对父母曾经的“虐”都选择了一笑了之。
据报道,王猛父母在儿子选择决裂后很困惑,但是也只能痛苦接受,他们唯一的希望“只能乞求苍天还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早知道”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会对儿子的身心造成如此大的伤害,王猛的父母是否会及早作出调整?不是每一对父母都有能力根据孩子的先天特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一边经历一边犯错一边成长,需要相互间不断沟通理解达成共识一同前进。
不知王猛是否已经有了家庭和子女,养儿方知父母恩,反哺之爱,也是一个人爱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猛的声讨让恨遮蔽了心灵,是沉浸于阴郁仇怨的世界,还是拨开童年的愁云惨雾,给以虐为爱的父母以最宽容的理解,让爱与虐做个和解。用极端方式切断亲情,只会将仇恨的种子继续播种在下一代的教育当中。
王猛之痛是真实可信的,他戳痛了每个曾被“虐”过的童年之心。反思警醒值得称赞,但声讨拉黑并不可取。王猛需要脱胎换骨,但换的不应是外在的亲子身份,而是骨子里的巨婴心态。树立成人思维,尝试换位思考,走出“牺牲”角色,用爱去释解“虐”,用感恩替代怨怼,把给彼此的伤害降到最低,揭开幕布,趋光而行。放下,需要时间,但跨过这一步,才子王猛,方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