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亲子关系该认真检讨了
2018-05-14刘显刚
刘显刚
前段时间,一则北大留美硕士发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热议。80后北大毕业生王猛(化名),曾是四川省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十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这个春节前,他更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其成长历程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满腹迷茫和委屈,不知道与儿子的关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在这则新闻所引发的众多议论中,有两种声音特别“针锋相对”——其一,指责其父母是控制狂,对王猛的个性和人格极端不尊重,用牢牢的“爱”的枷锁束缚他,以致才有了今天的决裂与拉黑;易言之,错在王猛的父母,他们活该。其二,认为王猛片面地把自身成年后的问题统统归咎于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沟通方式,一味迁怒于父母,不去反思自身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巨婴”思维。
孰是孰非,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事实上,在一段亲子关系中,爱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怎样去爱,能否以一种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如何爱”的问题上犯了糊涂,出了问题,就不会有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王猛与其父母之间的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过度,二是沟通不足。这两个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几乎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通病,只是在王猛这起个案中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而已。
先来说第一个方面,即控制过度的问题。在王猛这起个案中,如果王猛的陈述是真的话,那么他的父母显然没有把握好爱的尺度,用力过猛了,以爱之名行过度控制与强制之实。根据王猛的说法,小时候他的母亲“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喜欢包办事情,做得太过分时甚至和我父亲多次争执。虽然清阳不冷,但和很多家长一样,我母亲喜欢让我穿很多,而且喜欢按自己的审美指定我的衣服”,当然,这只是王猛的一面之词,也许他母亲有自己的苦衷也说不定,但至少,她在自己儿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就是这样一种灰暗的记忆。这种令王猛感到无语的“过度控制”,一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陪伴着他,以至于在他的笔下充斥了大量诸如“再没有允许”“强迫”“逼迫”“歇斯底里”“不耐烦”之类的词语,而他的叙述也从侧面表明了他对这种自觉被“过度控制”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有多么大的意见了。
第二个方面是沟通不足,这其实和“控制过度”是关联在一起的。如果能做有效充分的沟通,能听进去孩子的心声并时时检讨校正自己“爱”孩子的方式,也就不会造成孩子自我感觉被“过度控制”并因此怨念丛生的既成事实了。根据王猛的陈述,每一次当他试图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几乎都会被或粗暴或生硬地挡回来,父母对于他的意见也几乎总是“毫无商量余地”。
于是,在一次次沟通无果甚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之后,父母在王猛心中的形象彻底变成了“偏激、狭隘、冷酷、自私”。
诚然,王猛在万字长文中叙说的各种极具“痛感”的细节,都太过于主观和片面,也许有些事情根本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也许很多事情从一开始他就误会了他的父母,也许他更应该自我检讨,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但无论如何,王猛都做了一次尽管非常情绪化但至少看起来是个人真实内心自白的陈述。
根据媒体的报道,当王猛的父母看到儿子的万字控诉文时,他们的反应竟然是有点儿发蒙,而我相信,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就如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一般,他们一定也会觉得委屈——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拉扯你长大,为了你放弃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到最后不但没有换來你一句感恩和感激的话,竟然还指责和数落我们,甚至要跟我们公开“决裂”!
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是血脉相连,更有着难以言述的心灵默契和情感连接。所以,一段亲子关系走到王猛和他父母这种公开“决裂”的地步,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一定不只是哪一方存在问题。无论是控制过度,还是沟通不足,关键点仍然要回到我们在本文一开始就谈到的爱与如何去爱的问题。
可以说,不知道何以为爱和如何去爱,正是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最令人气结甚至无语的问题。
在中国,我们日常所见,到处都是为了子女一心一意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父母。无论是初为父母的年轻人,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一样为了子女的幸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不得不放下。从子女出生开始,入托、上学、就业、结婚,再到帮着照护孙子孙女,父母的一生都在围着子女转。我熟识的一对老夫妇,已经将近八十岁了,但因为大儿子欠了一屁股赌债,他们不得不还在地里劳作为其还债。这样不计回报、无怨无悔、至死方休的父母之爱当然是“伟大”的,但换个角度看,也是用力过猛和缺乏节制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文化在强调父母之“慈”的同时也同样强调子女的“孝”,但在现实中,中国父母这种用力过猛和缺乏节制的爱却很可能无法得到正面的回馈,甚至很多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一些子女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安之若素,不但不懂得感恩,甚至还贪婪自私、索求无度,把父母当成仆从和佣人,完全不去考虑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一些子女因为一直以来习惯于父母为自己打理一切,社会行为能力低下,人格缺陷明显,成为让人嗤之以鼻的“巨婴”;还有些子女,如王猛这般,面对父母这种用力过猛和缺乏节制的爱,不仅感到强烈的不适和不满,甚至还会在心中怨念丛生,不断地进行抗拒抗争甚至于公开“决裂”。
因为爱得用力过猛和缺乏节制,在中国做父母是非常辛苦的,这种中国式亲子关系也是令父母和子女双方都经常感到疲累和委屈的。看到这些因为操劳而疲惫不堪的父母,看到各式或贤或不肖的子女,我经常会心生感慨——为什么我们必须如此?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我们有没有可能跳出这种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而另外换一种活法呢?
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去爱,如何以一种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这,才是真正值得去深思的问题。因为,爱不仅仅意味着无所不在的关切、无微不至的呵护、不求回报的付出,还意味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发自内心的信任、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放手。爱从来不是包办和控制,它需要有耐心、有节制,也需要及时、充分和有效的双向沟通。
以王猛事件为契机,中国式亲子关系到了该认真检讨的时候了。这种检讨的关键,就在于让我们回到亲子关系的原点,回到“爱”这个最根本的所在,认真思考何以为爱和如何去爱的问题。这是一个契机,需要进行检讨的,是独特的中华文化氛围熏染下形成的这种中国式亲子关系,更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包括即将为人父母的人)和做子女的人需要认真面对的。只有当我们能够从这起事件中汲取教训,并在何以为爱和如何去爱的问题上达成若干共识,这起公共事件的社会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