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杂文月刊》
2018-05-14
品读《杂文月刊》
●龙胜(湖南邵阳)
今年我订阅了《杂文月刊》,对这份杂志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读起来就不舍得放下。里面的许多文章,观点前卫犀利,很有新意。生活中,我天生缺少社交细胞,不喜欢与人交谈,家中也鲜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惬意场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如果不主动接受外界思维的撞击,内心很可能变得静水甚至死水潭一般,连自己都讨厌万分。
而《杂文月刊》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思想世界的光明通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激起我探索新知的热忱。世事洞明皆学问,读懂当今社会这本书,不与时代脱节,《杂文月刊》中的新知识、新思潮、新观点对我帮助良多。
《杂文月刊》还可以帮助我培养思辨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杂文中,我能看到当今许多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杂文月刊》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或包括发发牢骚,都不亦快哉;杂文是社会的一面哈哈镜,人生百味,苦辣酸甜,都能品得到;同时杂文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元素一样都不缺席,甚至蕴含着“诗和远方”。像我们这些资深的“熟男”就好这一口,没有料的普惠大众读物无法吸引我们的关注,手机、电视等媒体受众面太广泛,有时范围不免觉得过于宽泛,没有精准的针对性。而能让我们的神经得到振奋,精神得到滋养,灵魂得到洗礼,大脑得到锻炼,情志得到纾解,那就是优质的杂文莫属了,而《杂文月刊》如同一道鲜美而分量足的、对我胃口的大餐,总是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如期而至。
我喜欢和杂文的作者对话,所以我在阅读《杂文月刊》作品时,对作品并非局限于“观”了、“游”了,而是喜欢在旁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的即时感想,将自己“居”到作品中去,将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在传承的基础上跳出来,以反观作品的高度来品鉴,甚至有时会迸发出精彩的观点和文字。
扶贫需“引路”,不需“作秀”
●乔国政(河北藁城)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4·下周鹏飞先生《脱贫更需要致富榜样》一文写的好。读后心想,倘若肩负着扶贫工作使命的领导和干部们看到此文,定然更感受益匪浅。
此文婉言批评了某地扶贫“作秀”之举,饱含深情地道出贫困户的心声。”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给点救济,而是需要遇到“贵人”给指条致富的明路,希望当地有个能让贫困户们艳羡追逐的致富榜样。
读到此处,想起此前在网上看到两段视频:一是《困难户拒绝扛着摄像机的扶贫,硬是赶出家门》,一位中年妇女不让几名抱着被子、拎着米和油的干部进门,边推边喊:“你拿走,我不要!”一是某部门扶贫者到一生活困难的老乡家,要求他举着两张百元钞和一壶油与扶贫者合影,说表示感谢的话。我看不出老乡的表情是笑,是哭,还是无奈?
将此文与这两段视频综合思考,明白一个道理,扶贫的实质是“引路”是“扶心”,而不是去“作秀”,去伤人家的自尊心。“施舍不可张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古训。“扶贫”是我们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分内之责,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儿,不必去张扬、更不该借机给自己脸上“贴金”。总之,办好事者要把好事办好,不张扬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你的功德,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厕所革命确实是个大问题
●郭明进(云南文山)
近日,拜读《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4·上刊登的《“厕所革命”关系生活品质》一文,受益匪浅。
该文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问厕所问题说起,逐渐谈到“厕所革命”的历史与现实。看了让人不禁眼睛一亮。它告诉我们:厕所的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小問题。作者向读者介绍了许多有关厕所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让人觉得厕所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它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品质,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文明,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等等大问题。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是费了许多心血的,否则是写不出这样好看又耐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好作品的。
愿在《杂文月刊》上多多看到这样的佳作。
令人振聋发聩的好文章
●张良汉(安徽马鞍山)
拜读《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4·上刊登的《道是有情却无情》一文,顿感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好杂文。
原因有三:其一,题目吸引人。题目既形象又生动,让人不得不往下看,看后又不得不深思,看似有情,却是无情。其二,有理有据。唐剑锋先生从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说起,讲到打工人员不敢回家“过年”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开展的调查研究,看似“形散”,却“神”不散,使读者了解“人情债”还在层层加码,已让部分农民不堪重负。其三,针砭时弊。当前,农村“人情债”名目繁多,除了“婚丧嫁娶”外,过个生日、搬个家、买辆车、找了个工作都要“随份子”。一些农民攀比心理强烈,甚至还出现“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儿卖”的“呐喊”。因此,这篇杂文非常及时,很有针对性!
读《让贫困者有尊严地接受扶助》有感
●常永瑞(陕西延安)
读了《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3·上,学到很多知识,也懂得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洗礼。特别是读了《让贫困者有尊严地接受扶助》一文,我是既喜且悲,喜的是这个中年妇女拒绝照相机的扶贫,她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在维护自己家庭的尊严;悲的是这个妇女这样做维护了自己及家庭,可是扶贫干部的工作就不太好展示了。现在的扶贫工作,从一些省、市、县的要求来看,就是既然工作都做了,就要拍照片、拍视频,编辑相关文字等,否则就会被认为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图片与文字的说明,就有“闭门造车”的嫌疑。就这样,为了突出工作的扎实有效,一些地方,给每户贫困户建档时,相关图片、文字材料就达几十页到上百页,加上封面制作等费用加起来不少。扶贫工作要扎实,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把钱真正花到扶贫、扶志、扶心上。而不是像个别地方那样华而不实,无形中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资源。这些都是与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为母语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刘曰建(北京)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4·上的两篇杂文相辅相成:《捍卫汉语的纯净》《中英文夹杂为哪般》。所论不容置疑:网络黑话进入学生作文,脏话见诸报刊;中文夹杂外文,司空见惯。两个污染汉语语境的怪胎,并非“新生事物”,是沉渣变相浮起。86年前鲁迅告诫“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当有所指。97年前“假洋鬼子”说:“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以今度之,何其相似乃尔。67年前《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就批评“故意‘创造一些仅仅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人才能懂得的各种词”。发霉的陋习现在竟然还被当作“时髦”!
文化自信中应有汉语自信,我们有资格自信。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消失了,只有中国的汉字硕果仅存,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更应该维护汉语的纯洁。
汉语中有脏话,但文明人不用。现在越脏越流行,越脏越被追捧,堂而皇之上纸媒。俊男靓女都称“屌丝”,冯小刚怒斥:“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分属两个不同群体:一个是弱势群体,一个是脑残群体。”弱势群体需要启蒙,脑残群体需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