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静坐忆当年
2018-05-14郭寿荣
郭寿荣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天的晚上一个人静坐家中,白居易七绝《邯郸冬至夜思家》便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跳了出来,冥想一千多年前白氏漂泊异乡孤灯独坐,怎一个落寞了得?彼时此刻,相思难眠的何止是他?“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家中亲人围炉取暖,绕不开的话题之中总有远行之人……关山万里,血脉相连,这是一份何等温暖的牵挂……想到这里,怀旧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在粤北农村,属丘陵地带,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红沙岭上没有什么高大的树木,岭脊岭脚长着稀稀疏疏的茅草、野枣树和灌木丛。一到冬天,草木枯黄,田土裸露,格外空旷,一片肃杀凄凉。这时节野外天寒地冻,各种农事大致结束,除非特别需要,村里人一般都呆在家里烤火取暖,一天到晚几乎足不出户。
家家户户大多是用一个破旧的搪瓷脸盆作烤火炉子,盆里整个冬季都盛着大半盆草木灰。生火的时候,先将少量木炭或木柴棒子在厨房的灶膛里引燃,然后架在盆里,再往里面撒上一把生盐,又架上几块木炭或木柴棒子。一会儿,盐粒噼里啪啦响了起来,火花星子飞了出来。等到盐粒爆完之后,一盆熊熊炉火就生成了。如果用了“炭头”(没有烧透的木炭,里面还是生的木柴)生火,满屋子顷刻烟雾弥漫,个个吭吭地咳,大呼“好烟!好烟!”,打开屋门冲了出去,等煙雾散去,再进入里面。村人不懂得这种烟雾的主要化学成分叫做一氧化碳,但知道它的危害,每家都会在盆里放上一碗清水,清水受热蒸发出的水气湿润了屋子里干燥的空气,降低了一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了危害程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寒冷而无农事可做的冬季,我家狭小的客厅是左邻右舍农妇们固定的聚会取暖场所,那时候我每天都挤在母亲身边听着她们闲聊瞎扯。母亲们坐在小凳子上,围着火盆一边纳着鞋底———做布鞋的一道工序,用锥子将麻绳密密麻麻地“纳”进由碎布纸片浆糊粘合而成的鞋底模块上,使之牢固成型———又一边不着边际地聊着一些我似懂非懂的事情。话题东一个西一个,言语有一句没一句。有时静默,只听得见一片沙沙沙的麻绳抽动的声音,一会儿又有人嘀咕了起来……静谧的屋子,平和的话语,烤着炉火,我莫名地享受和陶醉,人也显得文静乖巧。在我对童年和母亲的回忆中,这个场景总是最先在脑子里面浮现出来,可能是再也没有什么比一天到晚偎依在母亲身边更幸福更温暖的事了。
在母亲们所讲的故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妖魔鬼怪的故事,我最害怕的也是妖魔鬼怪的故事。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寒冷的深夜,一个妇人在阁楼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补着衣服,不小心针头掉在楼板上,妇人弯下腰去捡拾,猝然间发现床底蜷缩着一个人,全身长满黑毛,胸前一把大刀格外白亮———那人正打着瞌睡。妇人大骇,顾不得捡拾针头,抱起睡着了的大儿子就蹑手蹑脚地下楼去找外出的老公———床上还睡着一个小儿子,妇人不敢抱起小儿子,怕惊醒小儿子从而惊醒床底下的黑衣人———等到妇人和她老公上楼来救小儿子时,小儿子和黑衣人已不知去向……听了这个故事后,晚上我再也不敢单独进房睡觉,爹妈催着要我睡觉,我也要磨磨蹭蹭好一会儿,然后才猛地推开房门,看看门角里面和床底下有没有藏着什么,确认没有,才敢战战兢兢上床———这个习惯我似乎一直持续到十来岁上初中前。
在这一群农妇中,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婆是常客。老婆婆特别擅长拔火罐及针灸、艾灸之类,村里小孩子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常常找她弄弄,她总能手到病除,小孩安然无恙,我就被她诊疗过不知多少次。老婆婆可以说是我的救命恩人。有一次跟往常一样,我偎依在母亲身边烤着火听着她们闲聊,我突然软软地倒在地上,不醒人事。母亲大惊,不知如何是好,老婆婆非常镇定,打开屋门,让空气流通,又用手指头掐我人中,揉搓了好一会儿我还没有苏醒过来,老婆婆从头上拔下银钗刺进我的人中,慢慢地我才苏醒过来……这事母亲跟我讲过多次,母亲不知道原因所在,以现在看来,那时候我实际上是一氧化碳中毒了———农村老屋狭窄密实,窗户又小又高,屋里生着炉火,人中毒昏迷是不奇怪的。
……四十多年前的冬天里依偎在母亲身边烤着炉火听着“怪力乱神”乃至昏迷不醒的经历,至今我仍时时回味,遐思无垠。我除了体会到无言而温暖的母爱外,我还体会到了那时候乡村农人之间的平和、宁静、融洽。母亲们都很贫穷,都是捉襟见肘勉强度日,但左邻右舍十里八乡,你不比我多多少,我不比你少多少,反而相安无事相敬如宾,少了怨气冲天愁肠百结。她们得过且过,随性达观。
反观这些年日子逐渐富裕了,但平和的心态却丢失了,变得敏感、猜忌、失望、暴躁,似乎很难彻底敞开心扉,彼此赤诚相对。其实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脉脉温情的,渴望“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渴望曾经的乡村农人间的平和与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