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翁我嗷嗷待哺

2018-05-14西林侠

杂文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手把手后辈长者

西林侠

2004年4月27日我买了电脑,立即傻眼。两个儿子手把手地教我,学了很长时间才学会打开电脑浏览网页。三个月后学会了打字但速度很慢。之后学会了用QQ与人聊天,在论坛发表很短的帖子。现在,我使用电脑在老年人中已经算是比较熟练的了,但仍离不开“拐杖”,两个孙子取代他们的父亲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去年,读大四的大孙子送我一台智能手机,又立即傻眼。他手把手地教我,让我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功能包括使用微信。但还是常常遇到难题,比如上个月流量费超高,大孙子到北京读研去了,就请教小孙子,才知手机“流量”没关闭,害得我多花了20多元的流量费。小孙子说,这点钱不算什么,我姥爷因犯同样错误多花了100多元呢。

我和我亲家的“失误”,与不少老年人遇到的尴尬相同:面临新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往往茫然无措,需要请教后辈。好在后辈们“好为老人师”。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之为后辈对前辈的“文化反哺”,是“文化全方位”,不限于科技产品的使用。这表明代际关系发生逆转,长者变师为徒。

这是历史必然。

在农耕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知识存量稳定,知识实际只是一种在代际间传承的经验,长辈是知识(经验)的占有者和传承者。千家万户长者的口传身教和许多著名的《家训》,反映了农耕社会“文化‘正哺”的历史事实,前辈完成对后辈生命的哺育后继续给予“文化哺育”。年龄本身就是话语优势。白发苍苍的“商山四皓”站在汉高祖面前,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就打消了刘邦废除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太子位的打算。此前不少大臣冒死进谏不要废太子,但刘邦不听,却在默不作声的“四皓”面前立马改弦易辙,四颗“皓首”完胜一群大臣!白居易《谒四皓庙》诗:“心不画一计,口不吐一词。暗定天下本,遂安刘氏危。”在旧时传统家庭中,不管家长有多老,话语权威不容撼动。这屡见于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现在不同了,持续的改革开放,促使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跨入信息时代,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以光速传播,知识殿堂的门槛很低,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获取知识的方式极其简便,获取知识的成本低廉。在知识占有分布图上,青壮年几乎独步江山,学有专长的长者尚可守一席之地,我等没有专长的老者,面临被踢出主流社会甩到“代沟”荒芜寂寞那一边的危险。

我们老年人除了接受“反哺”没有第二选择。谁接受“反哺”的营养多一些,晚年的精神生活就會更健康一些,离群索居感就会少一些,“溢出”的负能量也会少一些,社会幸福指数也就不会因此被拉低。不主动接受甚至排斥“反哺”,情况会很糟,比如,与我同龄的不少老人至今连在手机上储存电话号都不会。这种自我封闭的晚年生活质量不会高,失落感会油然而生。

时不待老,对于“反哺”,我们老年人应有争前恐后的“抢食”之心。“反哺”资源无限,不会因为“抢食”而短缺。

“抢食”需要有点“技巧”。对此我有些体会,概括为“五有五心”。

有诚心。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地接受“反哺”。这也是对于“授哺”方的尊重。

有虚心。须深刻领会“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道理,放下长者尊严的架子,虚心向年轻人学习。不要一事一问,可把难题一一记在纸上,集中请教。再亲的人,问得琐碎了也难免生厌。

有耐心。没有耐心,浅尝辄止;老师的耐心也会打折扣。

有恒心。务必增进好奇心,增强学习能力,“确保永远在学习新知”。有恒方有成。

有爱心。一位66岁和一位83岁的朋友,均爱好写作,都是写在稿纸上,请人打成电子稿,再请人发到编辑老师的邮箱。我“学有所成”后,强迫(是的,是强迫,我威胁说:学不会,就绝交!)他俩学习电脑打字和发邮件,很难,但还是学会了。他俩喜不自禁!老年人在同龄人中传播新知识容易被接受。这会遇到很多困难,非得有点爱心不成。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学新知新”的重要性。我们待哺一族尤其要努力学新知新,这有助于保持并增进社会整体和谐。

猜你喜欢

手把手后辈长者
手把手教你用手机拍摄中国空间站!
刘海霞:手把手教学示范 点亮农民致富梦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手把手教你打巷战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久久艳阳”长者福音
一代儒将的长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