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气

2018-05-14赵威

杂文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火气老支书村支书

赵威

“老虎苍蝇一起打”,世人皆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其实,“苍蝇”发起火来,也很可怕。

说到“苍蝇”的火气,我是曾经见过的。包产到户后没几年,农民在“任务粮”外背上了“提留”,作为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怨声载道,抵触心理强,且有些困难户确实交不起。某年,提留收取情况不甚乐观,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暴跳如雷,讲了很多火气大、水平低的话,记得有一句是:“谁穷谁活该!去偷、去抢,也得把提留交了!”没过几年,以其为首的村“两委”因经济问题被“一锅端”,村支书懊悔不已,认为自己没读过什么书是脱离群众的主因。此话被村里老辈人“捡到”,忆起该支书的父亲———老支书反思自己没文化的事。老支书当年火气之大也是远近闻名。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老支书火气旺,致使工作作风不好,经常打骂群众。事后,自己也后悔,一次会上,他作检讨说:“我没文化,是个粗人,望大家多理解、多包涵。”言外之意,说不准哪天他的火气又来了,大家也别计较。在座的一老者,当面质问:“你说你没文化火气大,当年日本鬼子和二鬼子进村祸害百姓,怎么没见你对他们发过火?!”一句话让老支书无言以对、无地自容。

两代村支书,火气都不小,自我反省都归因于没文化。而我看根子不在此,即便真如其言,有了文化就能滤掉火气吗?未必。十年浩劫将“阶级斗争”的火气泄完后,举国共识是知识才是生产力。此后,我们不但在物质上富了,且在知识上也“阔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按理说,读书多了,火气该消了。可是,某些读书人的火气仍大得很。读大学时,某教授出了一本书,有言在先:凡选修其课程者必须购其书,学期结束时开卷考试,人手一本,不能互借互用。一学生因没买书被教授轰出考场,学生一时语塞,憋屈了半天,指着教授的鼻子骂了一句:“你不是人!”摔门而去。教授竟追出去,想用拳脚教训“不肖学子”。

读书人发火掐架,虽称不上是风雅之事,但也彰显了文弱書生血性的一面。如民国狂狷之士刘文典、黄侃等,火气大得很。然而,如今某些读书人,不是为了学术争鸣或抗衡强权,而是为了世俗利益发火撒泼。为人师表者为了职称评定,诗人作家们为了评奖升官,拳脚相向,斯文扫地的事时有发生。当然,相较于为职称、奖杯、票子生出来的火气,某些因思想、三观相左而生的火气,就更任性、更荒唐、更可怕了。

前几年,有个教授,如泼妇骂街,火气大得很。还有个教授也是个读书人,自称以研究、推动和谐社会为理想追求,一次遇到一名意见不同的老者,伸手就是一记耳光,火气大得很。可见,在这些“知识暴发户”眼中,辱骂、打耳光要比讲道理更有力量,比思想碰撞更富逻辑,比互相谦让更加和谐。他们往往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态和自以为是的所谓“社会责任心”,自我感觉良好,逐名邀利,装神弄鬼,拉帮结派,亦学亦官亦商,其根源在于知识的权威化、学术的官僚化、思想的奴才化。《论语》还没读到一半,就自认掌握了治理天下之公器,不断往脸上贴金,把自己打扮成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先知,一如练就了六脉神剑的段氏后人,对着古往今来的人物肆言詈辱,谁不服就给谁一剑。

我们的文明现在已经由纸面文章时代进化到网络屏幕时代,不妙的是我们的火气也烧到了网上。一个个火大的网友自认为比别人更文明,捧着道德的大棒,说着污秽的语言,沦为逐臭之夫、哄客与跟屁虫却不自知。这种群情激奋的场面,太过熟悉,所以让人惶恐。这些群体发泄式的愤怒,遮住了个体的自卑、嫉妒和无能,他们歇斯底里夸张地发出火气,作为乌合之众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尊严、认同、有理。

网上火气升腾,烧回网下就是社会的戾气,这种恶性循环很值得我们警惕。

猜你喜欢

火气老支书村支书
乡村老支书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吃出“火气”怎么办? 6个食疗小妙招巧应对
咱村的老支书
村支书
老支书
远离负面情绪 少些暴躁和火气
老支书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张火丁:莫道染尘烟火气,依然春闺梦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