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岁缘何须爆竹

2018-05-14颜福林

杂文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爆竹声放鞭炮爆竹

颜福林

爆竹声中除旧岁。为什么除岁必须“爆竹”?长久以来沿袭此习,习焉不察,没有谁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又值一年除旧迎新之际,我心血来潮,决定对此做点“探究”。

爆竹起源于2千多年前。《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为“爆祭”。“爆”,字义之一是燃烧。爆竹,就是烧竹子,竹子中空,其中空气受热急速膨胀,致竹子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人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弄出震耳欲聋的响动来呢?

是图热闹。那时人烟稀少,居住分散,静寂而至寂寞,逢年过节爆其竹,营造热闹气氛。

用以驱邪。在节日等喜庆日爆竹,以其巨大声响吓阻山鬼瘟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神异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熚(bì)烞(pò)有声,而山臊惊惮。,”(山臊者,鬼魅之类也)唐刘禹锡《畲田行》诗:“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用以助兴。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用以抒解郁积之气。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二:“如今之爆仗,盖郁积之极而迸发者也。”譬喻人之出气筒也。

除夕时,家家户户都“爆竹”,那得多少竹子啊!且上山砍竹,回家烧竹,很是麻烦。到北宋末期,开始用火药制造“爆竹”,易名“爆仗”。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岁除》:“至于爆杖……内藏药线,一爇(ruò,燃)连百余不绝。”爆竹因火药而升级为“连珠炮”矣。

燃放爆竹,唐宋时盛行。唐于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仄”,此处读wú,“无”的古字,“爆竿仄”,意即互问“爆竹了没有”?宋陈与义《除夜二首》:“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宋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做过北宋宰相的王安石《春日》诗中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流布最广,妇孺皆知。

在我们继承的众多民俗中,“爆竹”(如今叫“放鞭炮”),几无一家能免其俗,且扩而大之,除了年节放,生小孩后打喜、升学、参军、婚庆、升迁、祝寿、建房奠基和上梁、工程竣工、乔迁之喜、公司或店铺开业等,都放;殡葬、扫墓也放;还发生过个别民怨极深的贪官被抓群众放鞭炮庆祝的事。

我国有近13.5亿人口,生活越来越好,燃放鞭炮的热情也就水涨船高,成就了一个年产值数百亿、从业者(包括原料和成品生产、储存、运输、批发、零售等)不下百万人的鞭炮行业,为之营造出举国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的氛围。

但喜忧参半。忧什么?

一忧空气污染。不少地方PM2.5超标,这种直径等于甚或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不仅严重污染空气,它还是病毒和细菌的上佳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危害健康,而鞭炮爆炸时散发出的有毒气体,吸入后经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大,加重了空气污染。PM2.5造成的污染已不堪重负,哪里容得下放鞭炮的乌烟瘴气来污上加污!

二忧噪声污染。音量白天不高于85分贝夜间不高于45分贝对健康无害。而单个鞭炮的爆炸声都超过了120分贝!高强度噪声对于心脑血管有不利影响,已经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受害更大。

三忧发生事故。每年春节期间燃放鞭炮都会发生或少或多的安全事故,有人受伤甚至致残致死,也曾引发过火灾。而鞭炮制作场所或仓库起火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惨重。

各地特别是大城市都相继发布过“禁放令”,收效很明显。但三线城镇和农村似乎还没有禁放。在全国范围内“禁放”,也确有困难,鞭炮生产厂家及其相关行业就得停产停销,产值没了事小,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怎么办?再者,如何抚慰那些对“放鞭炮”之习俗习以为常留念不已的人群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诗中隐喻了他大力推行改革的决心。全面禁止燃放鞭炮习俗,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改革,连在公共场合吸烟也在被禁之列,遑论燃放鞭炮。但对于传统习俗的改革不能过于激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须假以时日;也可以寻求替代品,比如改为燃放无毒的焰火。

对于传统习俗,素有“扬弃”之说(犹革故鼎新也)。燃放鞭炮旧习,总有被彻底“弃”除之日。勿谓言之不预也。

猜你喜欢

爆竹声放鞭炮爆竹
空气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春节放鞭炮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