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
2018-05-14钟楚慧
【摘 要】 互联网的问世以及国际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和深入发展,促进大众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语言全球化的五大必然因素的存在以及英语的进一步国际化,表明语言全球化的事实;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深入发展,表明人类价值观念全球化的事实。以上三大客观事实,表明文化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且具备深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大众文化全球化 语言全球化 价值观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仍然甚嚣尘上。对全球化的理解和定义,学者们各有见解。美国学者曼弗雷德·B.斯蒂格认为全球化是一组多向度的社会进程,指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几个向度创造、增加和强化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交流和相互依存性,同时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本地与远方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日益深化。其中,文化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活动的加强与扩展”。本文将以1970年的全球化进程为起点,从大众文化全球化、人类语言全球化、人类价值观念全球化三方面程度的加深中探索文化全球化。
一、大众文化全球化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的全球化可以被视为文化全球化的有力见证。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深入发展与互联网的问世及深入发展密不可分。具体而言,互联网(Internet)的问世与发展,促进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而产生的国际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则将大众文化推向全球化。
1.互联网(Internet)的问世与发展,为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于1969,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巨大的信息资料库,具有不受空间限制、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更新速度快)、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等特征。因具备的这些功能,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人类社会突破时空秩序的约束而达成对旧有时空秩序的消融和瓦解,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构新的时空运行秩序。互联网在重构时空秩序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类社会的去中心化,这意味着互联网包含了众多的参与者。而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得个体间的年龄、学历、收入、阶层等传统差异不再如线下社會那般突出。超越空间限制、去中心化以及个体差异的消弭,营造的是一个更为自由、即时而平等的社会。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具备互联网特征,使得其出现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其一,以互联网为形式的新媒体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下,大众文化的地域界限开始逐步被打破,原先由少数文化精英控制的大众文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开始向大众开放。其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行为。具体说来,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性和单一内容,而具有互动性和可选择的,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了平等的传播关系。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下,大众文化呈现出这一时期的特征:市场化、娱乐化、符号化。首先,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的运作环境具有市场化、商业化和公司化等特点,使得其所传递和承载的大众文化是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市场文化。其次,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市场化所导致的利润主导性,使得在这种媒介下的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这就驱使该时期的大众文化追求娱乐化。最后,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互联网新媒体介质下的大众文化通常会借用各种文化符号来掩饰其文化内涵缩小的迹象,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具有符号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而互联网新媒介的产生,扩展了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也使得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可选择性,从而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范围。另外,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众文化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市场化、娱乐化和符号化。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国际社交网站的出现,将大众文化推向全球化
如果说,早期互联网为各国网民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各国大众文化的发展。那么,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全球化则为大众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平台。
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网络社交的产生;网络社交的扩大,则促使国际社交网站的产生;国际社交网站的出现,促使大众文化走向全球化。简言之,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以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为代表的国际社交网站的产生,进而促使大众文化走向全球化。以脸书为例——脸书网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它于2004年成立,主要用于各国网友分享图片和音乐,以及互动交流。脸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全球化体现,这从脸书网用户从美国扩展至全世界范围便可以看出。
脸书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逐年扩大,到2012年已经覆盖至全球五大洲。据相关报道显示,在2016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后,古巴随即对外宣布解除对脸书、谷歌在其国内的禁令。至此,除了三个国家之外,脸书网已经覆盖至其余各个国家和地区。而据美国知名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预计:2016年是Facebook用户增长速度维持两位数的最后一年,到2016年底 Facebook用户将达到14.3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8%。可见,不管是从覆盖范围还是用户人数方面分析,都足以说明脸书的全球化程度之深。
自然而然,伴随着脸书这一社交平台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是其服务对象以及服务范围的不断全球化。而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站用户全球化意味着大众文化的全球化。
社交网站(SNS)作为计算机媒介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的升级版,不仅意味着用户通过联网计算机进行人际互动,更有着以往CMC所不具备的功能:1.允许人们在有限制的网络系统内建立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页面;2.允许人们清晰展示出一份与其共享互联的其他用户的列表(即“好友”列表);3.允许人们在该SNS系统内看到或追溯到与之互联的其他用户的好友列表。以上功能的存在,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复制到线上,使得网络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社交空间。这样一个开放、平等和低门槛的空间,成为各国网民创造和分享信息与文化的媒介,给文化生成方式、存在形态、传播与消费方式带来了变化和冲击,从而为全球大众文化的生成、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总而言之,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和国际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加促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全球大众文化由此产生并深入发展。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全球化不仅存在,还将继续深入发展。
二、语言全球化
研究全球语言使用模式的转变 是估量由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变化的一种直接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语言全球化作为衡量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指标。
在探讨语言全球化的体现之前,首先应该清楚“语言全球化”的定义。美国学者曼弗雷德·B.斯蒂格对全球化下这样的定义:语言全球化可以看做这样一个进程:在国际交流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语言,而另外一些语言却失去了主导地位,甚至因为缺乏使用者而消失。简言之,在国际交流中,语言的使用越来越趋于一致性。以下将从“语言全球化具有必然性”和“语言全球化的具有现实性”这两方面去论证自1970年以后,在国际交流层面,语言的使用越来越趋于一致性。
1.语言全球化具有必然性
据美国夏威夷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分析得出,有五个变量将影响语言全球化:语言数量、人口流动、网络语言、外语学习和旅游、国际科学出版物。换言之,只要这五个变量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那么语言全球化将客观存在。而从现实层面分析,上述五个因素确实存在并在发生作用。
语言数量——该研究中心分析得出:如果世界各地语言数量减少,则表明同质性的文化力量在不断加强。实际上,全球语言数量确实面临递减的危险。2009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了最新版的《世界濒危语言地图集》(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据该地图集显示,世界上现用的6900种语言中,近2500种已成为濒危语言,其中有199种语言的使用者不足10人,另外178种语言的使用者也仅在10~50人之间。6900种语言种,有近2500种面临灭亡。可见,人类语言数量正面临急剧下降的情形。而全球语言数量的减少,又表明全球同质文化正在增强。
人口流动——据该研究中心分析得出:语言会随同人们一起流动和迁移,移民模式影响了语言的传播。根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的最新统计,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这说明,自1970年以来,全球移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社会学中,移民会逐渐适应并最终融于迁入地的主流文化之中。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化理论也被应用于对语言同化进行解释。换言之,移民促使语言同质化。既然自1970年以来,国际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多,那么全球语言同质化的程度必然随之不断加深。
网络语言——据该研究中心分析得出:因特网已成为即时交流和快速获得信息的全球性媒介,网络语言的使用是分析国际交流中语言的主导性和种类的关键因素。互联网自问世发展至今,早将其覆盖版图扩展至全世界各个角落。据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全球最大的社会化媒体专业传播公司We Are Social 2015年8月份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年8月,互联网、社交、移动各端所涉全球网民已超过70亿。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促进了网络语言的高度发展,而互联网语言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语言,其产生和发展理应影响到全区域语言的同质化。
④外语学习和旅游——据该研究中心分析得出:外语学习和旅游促进了语言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传播。随着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等,各国人民学习外语、出境旅游早已不是新奇事物,也将越发深入发展。可以说,外语学习和旅游将会继续存在。如此一来,外语学习和旅游促进了语言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传播这一作用将继续存在,进一步而言,语言同化也将存在。
⑤国际科学出版物——据该研究中心分析得出:国际科学出版物中包含着全球思想话语的语言,因此对关乎全世界知识生产、再生产和流通的思想界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无国界”;另一方面,当今世界,通讯高度发达,更加助长科学的流动性。因此,国际科学出版物理应继续存在且持续增多。当这一因素存在,其对全球语言变化所起的作用理应存在。
由上可见,影响语言全球化的五个变量不仅存在,而且有持续增强的趋势,因此,从理論上分析,未来人类语言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将是必然趋势。
2.语言全球化具有现实性
语言全球化具有现实性,因为以英语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仍然很大。毕竟以英语为代表的一种或几种全球主流语言的持续走强,代表着“在国际交流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语言,而另外一些语言却失去了主导地位,甚至因为缺乏使用者而消失”,符合语言全球化的定义。以下将从“世界知名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的工作语言”和“全球互联网用户用语和网站内容用语之比较”这两方面论证“以英语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当前多数国际组织甚至一些非英语地区的区域性组织的官方语言或官网使用语言中都有英语或者以英语为主。即使是在一些具有多种工作语言的国际组织中,英语的重要性也尤为明显。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虽然工作语言包括英语、华语等11种,但是英语却是唯一的官方用语。更甚者,由于英语被定为东盟的官方语言,越南、老挝、柬埔寨这样的前法国殖民地国家为更好地发展,相继将英语确定为继母语之后的第二语言。[ 黄长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诸语言:使用及分布格局的变化》,载《国外社会科学》(京)2009年6期,第6页。]由此可见,虽然当今国际社会中多极力量兴起,国际社会不再是英语国家“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英语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并未弱化,仍在持续走强。
截至2015年,在全球范围内,英语内容的网站占比55.5%。可见,在互联网世界中,英语内容占据半壁以上江山。然而,对比201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使用语言(没找到2015年的相关数据,虽然不完全对应,但由于相差年份不大,仍可用作参照指数),可发现,在互联网世界中,实际以英语为使用语言的用户只有28.6%,占总数五分之三不到。一前一后相距的26.9%,表明有26.9%非英语地区的互联网也被英语网站覆盖了。由此可见,英语在互联网世界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以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官方语言使用情况为代表的政府层面,以及以互联网语言使用情况为代表的民间层面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英语在国际社会的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皆处于主导地位。全球语言种类丰富,英语却在众多语言中脱颖而出,英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以英语为代表的世界主流语言的主导地位仍在持续走强,则表明世界语言的同质性程度仍在增强。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语言全球化具备必然性,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也证实了语言全球化的现实存在。
三、价值观全球化
1.价值观念全球化具有必然性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观的全球化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深刻体现。在各国联系紧密增强的基础上,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全球事务中独善其身,共同治理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保存自我、发展自我的根本生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共同利益增多,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增多,各国人民价值观念趋同的程度将加深。
以环境治理为例,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增强,环境治理问题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而是上升为国际议题。如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给欧洲多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衍生出多国共同治理需求;由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污染的出现,需要举国际社会众人之力才能够解决。事实上,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当代时期),世界各国人们在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方面确实做出了努力。可以说,国际社会对保护环境议题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此命题可从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保护条约迅速增多以及加入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这个事实中得到论证。
2.价值观全球化具有现实性
国际社会对保护环境议题的认同感不断增强。首先体现在,自1970年以来,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数量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一般而言,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71 年阶段:这一时期的环境法规主要针对当时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动植物保护及对人类生命的影响;防治范围较窄;主要采取限制性的规定和方法,较少涉及国家对生态的管理。二是1972 — 1991 年阶段,这是环保法规大发展的时期:到 1991 年底,有 98 个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第三阶段始于1992 年,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是环保法规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环保法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中,不仅可以看出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增长,还可以看到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往系统化及扩展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体现在国际环境保护缔约国占据全球国家总数的半数以上。比如,直至1999年,湿地保护条约《拉姆萨公约》的缔约方有117个;直至2014年5月15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缔约方有161个;直至2015年2月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已达194个。从1999年的117到2014年的161,再到2015年的194,这些具体数据表明:随着年时间的推移,人类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已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综上所述,全人类关于保护自然环境越来越达成共识,而保护环境这一共识,又是人类价值观念之一,就此意义而言,人类价值观全球化不仅存在,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朝纵深方向发展。
小 结
综上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其一,国际互联网与国际社交网站的覆盖面扩展至全球,促进大众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其二,促使语言全球化的五个必然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英语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揭示了语言全球化的客观存在状态和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趋势;其三,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在1970年以后出现大发展——不仅条约数量極大增加,而且条约缔约方的覆盖范围也越来广泛,表明人类价值观念也在走向全球化。凡此种种,皆表明文化全球化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具备继续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观》,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1次版,第11页。
[1] 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观》,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1次版,第58页。
[1] 杨雪:《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新闻前哨,2017年第3期,第49页。
[1] 《eMarketer:2016年底Facebook全球用户将超过14亿人》, 199IT原创编译网站,2016年4月29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467356.html,登录时间:2016年4月30日。
[1] 陈浩、赖凯声、董颖、付萌、乐国安:《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载于《心理学探新》,第543页。
[1] 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观》,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1次版,第70页。
[1] 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观》,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1次版,第70页。
[1] 黄长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诸语言:使用及分布格局的变化》,载《国外社会科学》(京)2009年6期,第8页。
[1] 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3月第1期,第1页。
[1] 黎红:《语言同化和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第89页。
[1] 《WeAreSocial:互联网、社交、移动最新统计 全球网民已超过70亿》,199IT原创编译网站,2015年8月17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374334.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登录时间:2016年4月30日
[1] 黄长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诸语言:使用及分布格局的变化》,载《国外社会科学》(京)2009年6期,第6页。
[1] 《有关湿地的“拉姆萨公约”》,中国环境生态网,2005年10月25日,http://www.eedu.org.cn/Article/eehotspot/everglade/200510/6257.html,登录时间:2016年5月3日。
[1]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ris, 17 October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ww.unesco.org/eri/la/convention.asp?KO=17116&language;=E,登录时间:2016年5月3日。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就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正式谈判文本达成一致》,人民网,2015年2月14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214/c1002-26565527.html,登录时间:2016年5月3日。
作者简介:钟楚慧,1991.04,汉族,广东茂名,硕士研究生,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南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