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化策略强化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2018-05-14毕天格
毕天格
摘 要: 音乐是一门艺术类学科,承担了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责任。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施创新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多元化策略 教学效果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音乐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承担了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重要责任,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增强师生互动,激发音乐情感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更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尚未成年的孩子,所以他们需要教師的引导,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教师要俯下身来面对学生,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讲解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威严,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近老师,不愿与老师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为了打消学生的这种念头,教师应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放下身段,用温和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讨论,跟学生谈音乐、谈家庭、谈学习、谈生活,让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喜欢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上主动唱歌跳舞。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化抽象为形象,促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情感融入音乐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拥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张扬个性,尽情地展示自己,调动学生的参与动力。例如器乐教学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轮流演奏,并鼓励学生进行“民主讨论”,给学生一次当老师的机会,指出他人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演奏水平。另外,小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活动中穿插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长经验,还可以开展竞技比赛,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开展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家长来校交流观摩,观看学校举办的汇报演出,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强化基础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同时又可以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在家长的支持下保证教学工作深入开展。
二、结合学生情况,灵活开展教学
由于班级中很多孩子来自农村,在与孩子家长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音乐不需要五线谱、乐器、歌唱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只要手把手教孩子即可,我当时就指出:手把手教学也是在教知识,由此很多家长才恍然大悟。很多音乐技能与审美体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以及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音乐形成初步的审美感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牢记音乐知识。最初上音乐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感知和体验。比如,教学“音符时值”这一抽象概念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与记忆,所以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音是有长有短的,并让学生模仿家长在不同情境中叫自己吃饭的声音,学生马上可以记住了。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如:狗、猫、鸡、牛、羊等,其鸣叫声音的长短是很容易区分的,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同一动物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比如:小猫受到惊吓时、刚刚睡醒时、撒娇时等不同状态的声音,其音长有很大区别。通过生活化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符时值”,而且可以为五线谱教学奠定基础。
三、注重节奏训练,丰富学生体验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要对音乐发展渊源溯源,就应归究到节奏的敲打上。相信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不同节奏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让人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应。此外,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核心,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学习音乐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旋律,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获得音乐的熏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节奏和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多样化训练方式,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放在第一位,为开发学生的节奏感奠定基础。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歌词,忽略节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教师利用“预备——起!”这样的语言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达到一致。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踩到音乐节拍,但是学生却没有用心感受音乐的节拍,一旦教师不再发号施令,学生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听到“预备——起!”这样的号令时,认真倾听音乐旋律,感受发音的节拍与节点,让学生准确掌握音乐节奏,促使学生深入感受音乐魅力。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的声音更加整齐划一。
四、发挥乐器作用,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领域划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欣赏”表示: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课程意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音乐无国界,所以教师除了播放课本中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外,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各地古今中外的名曲让学生欣赏,以便实现审美情感的有效传递。例如在欣赏《号手和鼓手》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支小号和一个军鼓,并将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跟随小号的节奏敲打军鼓,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队伍整装待发、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发挥个性优势,培养艺术思维。在以往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情操的陶冶。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所以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与创造能力成为当今教育共同探究的话题。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个性优势,如:笛声比较婉转、小号声音嘹亮、古筝优美婉约、竖笛轻快活跃,每一种乐器中都住着一个性格鲜明的小精灵,似乎在吟唱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乐器的鲜明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乐器、感悟音乐,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此外,利用乐器教学,引导学生创编。音乐教育家洛林·霍兰德曾经指出:“音乐是掌握创造性进程的关键。”而借助乐器学习音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铃儿响叮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找来三角铁、沙锤、木鱼等乐器,让学生分组合作,并自主选择相应乐器,然后跟随变奏,小组人员共同演奏。演奏之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一种乐器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什么?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五、舞蹈音乐融合,活跃音乐教学
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自制能力较差,课堂教学活动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以肢体动作为主,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在歌词记忆部分借助舞蹈动作为辅助,不但可以提高歌词记忆速度,对歌词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意境当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舞蹈与音乐相融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哪门学科教师都要牢记一点,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以往教学模式多是坚持“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云里雾里地听,最后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反复复练唱,教师在一旁指点纠错,只要有一个学生唱不到位,则不但要反复再练,还要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共苦”,学生原本积极乐学的心理在这种压迫、强加于己的教学模式下会渐渐疲惫,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注意将舞蹈与音乐相融合,让学生蹦蹦跳跳,缓解简单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氛围,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知道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主动自觉地进行重点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拥有更长远的进步。
总之,为了切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转变以往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红.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22-123.
[2]朱则平.略谈器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9(08):102.
[3]贾建良.试论怎样搞好中小学器乐教学[J].华章,2011(12):200-201.
[4]吉姆斯.小学音乐新课程之我见[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0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