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综述
2018-05-14韩延兵
韩延兵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仅有宏观的探讨,还有微观的论述,既有总括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又有具体而微的课程探讨,成就和不足也是显而见之的。
关键词: 高等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关联性 课程和专业教学 对外交流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艺术、工艺美术行业等各个领域犹如初春的春潮夹裹着残冬的冰凌涌过旧日的河床,仿若希望的田野上出现的点点绿装,以其强劲而蓬勃的生命力茁壮成长。
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领域已经剔除了“文革”时期工艺美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思想。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引领下,工艺美术教育界拨乱反正,一步一步探索着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仅有宏观的探讨,还有微观的论述;既有总括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又有具体而微的课程、项目探讨。这些成就将在下文一一列出。
一、工藝美术教育的部分研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在新时代的工艺美术教育界屡见不鲜,他们积极树立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总结工艺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李绵璐、顾方松、王小勤是这方面的代表。李绵璐教授《建国以来高等工艺美术教育》一文总结了自1953年开始国家调整院系设置初步建立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体系起始,止于1983年底,长达30年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及一些大的教育历史事件。在文章的最后,李教授积极地总结工艺美术教育取得成功的一系列原因: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及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3.培养一支思想正确专业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4.构架综合性的工艺美术教育课程结构;5.将科技与百姓日用、形式与功能结合起来;6.深入研究工艺美术教育规律。顾方松教授则以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为案例,通过《工艺美术系简史》一文解析自1927年至1987年以来六十个春秋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简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在部门领导、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及获得成就等方面的变革。王小勤先生则以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考察研究对象,解析了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作者尤其重点阐释了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问题。他阐述了“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掌握多种装饰材料的性能和工艺制作技术”[1]详细的专业培养目标。继而再阐发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即具体的课程性质及目标。如“素描课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造型能力……熟悉传统和现代的素描表现技法”[2]。灵活性、科学性的教学计划成为该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值得现如今实施标准化教案的学校、院系关注。
随着党和国家战略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工艺美术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探讨工艺美术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关联性的文章。李绵璐发表的长文《适应四化需要,搞好工艺美术教育》成为这方面的代表文章。作者的重要假设前提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的开放与培养,希望国家重视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学制下工艺美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解决工艺美术教育布局、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自由自在艺术表现能力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借鉴国外经验,调整课程结构。最后他呼吁我们要加强工艺美术教育研究工作,以期为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邓白《发展工艺美术教育刍议》认为“对于工艺美术教育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问题”[3]。在1982年邓白先生就大声疾呼工艺美术教育不应该故步自封,而应该以是否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检验标准。根据国家现状,邓白先生提出首先小调整,将重心转移到工艺美术教育上。其次在不脱离轻工业部体现的前提下进行大的体制性调整。最后他认为还需要加强领导,以此保障工艺美术教育质量。樊文江老师《新的技术革命与工艺美术教育》从信息产业的重要意义说起,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包装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解说新科技在工艺美术领域、设计领域的重要性。那么工艺美术教育应该何去何从呢?樊老师答复“现代艺术教育已远远不是探索艺术的某一技巧本身,而是艺术与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现代科技的演进之间的相互综合与渗透”[4]。张道一先生1982年发表的《工艺美术的性质和特点》从纯粹理论角度按照层层推进的方式阐述工艺美术的性质——审美与致用的统一。我们需要把握住美与用的统一,才可以真正认识它的内涵,才可以从实现精神的审美的意义又可以实现物质的经济的意义。
二、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术教育研究代表
课程研讨或具体的专业研讨成为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头戏。辛华泉先生1980年《论构成》一文成为设计基础科目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代表性文章。作者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引入课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构成定义问题。第二个部分从与纯艺术比较、科学思想方法角度与我国目前构成教育现状角度出发阐述了构成不属于完全抽象的命题。第三个部分涉猎了中国古代零零散散地记述了有关构成的论述和实践。对于探讨构成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不仅是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最有效的基础。第四个部分是涉及构成的分类。构成根据目的可以分为纯粹性构成和目的性构成,也可以根据空间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还可以根据时间分为动的构成和静的构成。而《工艺美术色彩教学研讨活动侧记》为我们展示了8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基础课——色彩课的教研情况。其中几位老师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王连生老师强调静物写生画先抓住调子,要区分大块色彩关系。王纲老师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至关重要。沈行工副院长从绘画和工艺不同点入手,提议色彩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大课方式,教授共同性问题;一是小专业方式,教授专业问题。或者是每个教师既承担基础色彩课又教授专业性色彩课。金庚荣主任认为对色彩的理解是重要的,强调对色彩的认识和对色彩关系的处理才是主要的。仲星明老师则就色彩教学规范化、克服师徒制、教师进修提高三个方面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邬烈炎、夏燕靖在《试论工艺美术专业色彩教学的改革》中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体验阐发了一份全新的色彩教学改革大纲。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色彩分为写生色彩和装饰色彩两门课程。写生色彩通过短期作业、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从自然色彩中提取色彩形象资料补充色彩领域。而装饰色彩则主要集中在限套色写生、民间美术色彩、流行色的预测和产品调研活动三个大的方面。通过教师一贯制的教学,将基础色彩教学课程一以贯之于毕业设计中,完善区别于油画色彩的工艺美术色彩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马和顺先生的《从两幅“垃圾堆画”谈起——关于工艺美术系两届毕业设计创作预展的反思》一文则从毕业设计角度谈论人才培养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马先生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其次是教师在复杂的多样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再次是教师需要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与双百方针的关系。最后,马老师强调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科技与艺术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的设计观念需要渗入师生学业生涯中。
而关于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层出不穷。胡国瑞老师在《关于染织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首先感慨“工艺美术教师绝大多数由绘画老师或学绘画的毕业生转向改行而来,直接带来了绘画教学的经验,所以长期以来,工艺美术教学基本上沿袭绘画教学的模式”[5]。第二个部分中胡老师提出工艺美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了染织美术专业的长足发展。再次阐述需要根据科技、经济、世界现代设计潮流的改变制定相应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课时方面胡老师认为“在总比例上,我觉得绘画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类课大致上各占三分之一为宜”;课程进度方面胡老师的观点是“整个教学的程序与进程,我觉得一、二年级以绘画基础为主,二、三年级以专业基础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设计为主较为合理”[6]。最后需要重视色彩训练,在写生色彩课和装饰色彩课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性。1983年潘昌侯的《漫语美术学院室内设计教育》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原则。潘昌侯老师认为室内设计教育应该首先摆脱欣赏性美术教育这个传统习惯的包袱。室内设计是蕴藉于实体艺术之中而为实体美的构成所折射出来的充满生活理想和美的设计艺术。室内设计还需要从莫比乌斯圈中寻找哲学灵感。杨永善的《加快培养设计人才的几点意见》以陶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发表自己对人才培养途径的观点。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代表
工艺美术教育對外交流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再一次睁眼看世界的代表领域,但交流方式以引入式为主。《雷曼教授的设计基础教学》成为基础课教学对外交流的重要代表性成果。短文主要介绍雷曼教授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81级14名学生利用四周时间完成三个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展示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轻工业部服装教育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服装教育,让国人了解了日本服装教育的特色: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安排教学内容;打好基础重视能力;注重工艺实践;一校一特色;服装企业注重职工培训等方面。苏东天在1988年《谈美术教育改革》一文中介绍了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教育教学情况。紧跟香港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综合性的课程设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弹性的学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举办设计赛事和展览展示优秀设计作品等方面为9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娄述泽《对于我国美术教育体制的一点想法》将中央美术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比较,从学分制与选课制、课程设置、学生差异、图书馆四个方面找寻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缺陷与不足。《美国工艺美术教育点滴》则是泛论美国工艺美术教育,既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情况又以具体案例说明美国大学工艺美术教育情况。其中德州大学工艺美术系、帕尔逊斯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开设的具体课程为我国设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20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仅有宏观的探讨,还有微观的论述;既有总括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又有具体而微的课程、项目探讨。成就和不足显而见之。积极发挥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积极梳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路径、轨迹方面值得当代人学习。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让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工艺美术与经济的关系、与科技的关系。但是忽视工艺美术与其他方面的联系,例如消费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广告学、传播学等。课程研讨或具体的专业研讨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一股热潮,在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方面的进展颇大。但是在具体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方面严重不足。毕业设计教学研究方面成果同样不明显。以引入式为主导的工艺美术教育对外交流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大特色,在吸收、转化、消化外国成果方面所见不多。
参考文献:
[1][2]王小勤.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装饰艺术专业沿革与现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9(03):5.
[3]邓白.发展工艺美术教育刍议[J].新美术,1982(01):67.
[4]樊文江.新的技术革命与工艺美术教育[J].西北美术,1982(2):4.
[5][6]胡国瑞.关于染织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6(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