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角下的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探析
2018-05-14黄铮
黄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旅游视角下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意义、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研究的现状、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原则,提出了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旅游视角 河池民俗文化 越南语翻译
一、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食粮。民俗文化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域外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外籍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高达56.7%。”外籍人士来华旅游除了欣赏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外,猎奇异己的异域文化心态也是其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1]。翻译既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传递文化信息的桥梁。民俗文化翻译,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文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与越南的旅游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入境旅游人数逐年上升,越南赴广西旅游人数激增。目前,越南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广西第一大外国人客源市场。河池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接南宁,西邻百色,北界贵州,是广西的西北门户,自古有“黔桂通道”之称,是大西南旅游省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西南走向东盟的咽喉要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每年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节、天峨红水河文化旅游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一批特色鲜明的节庆旅游项目的举行为河池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优越的旅游区位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对河池民俗文化的越南语翻译研究有助于越南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了解河池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和风俗习惯,更有益于以游客为媒介对外宣传。在目前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及中央政府、广西政府重视旅游发展的今天,探索以解决河池地区民俗文化翻译问题对于填补河池地区旅游民俗文化的越南语翻译空白,更好地促进本地区民俗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及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研究的现状
据“中国知网”以主题词检索,从1959年至今,中国文化翻译相关的研究论文达925篇。然而,“民俗”并含“翻译”检索,仅177篇论文。以关键词筛选,与民俗翻译相关的论文仅40篇。统计发现,最近5年,民俗翻译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印证了我国现代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满足国外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尤其是对我国56个民族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的需要。
国内关于民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领域国外学者著作的汉译翻译错误研究、中西民俗文化对比、对外宣传翻译、以古典文学英译本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等方面[3]。很少有学者关注地方旅游民俗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不到关于河池(一个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旅游民俗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国内出版社正式发表出版的论文、编著和专著的检索的结果分析,我国对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多为英译研究,其他语种则少之又少,相关的越南语翻译研究几乎检索不到。
三、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原则
河池民俗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传承河池民俗文化,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消除文化误解,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准确传达河池民俗文化意象及文化内涵,将原语的表达方式及文化意象移植到越南语文化中,充分保留河池地方民俗文化形象,保持河池各民族独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地位,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帮助越南游客尽情地享受河池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宣传河池民间文化,推动河池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让河池走出广西、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策略
鉴于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在越南语翻译过程中做到语言移植和文化移植并重。根据河池民俗文化翻译中出现的词汇空缺或语义空缺等具体状况,通过采用音译、音译加注释、音译加意译、意译、直译等翻译方法,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生动地再现原文,使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将河池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介绍给越南乃至世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一)音译
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语里是空缺的,难以用一两个字准确地译出其意义,此时,音译就成了主要的翻译手段,即用译语中相同或相近的音把原语的发音表达出来。例如出生于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河池宜州)的宋朝三元及第状元“冯京”译成“Phùng Kinh”;又如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由彩绣制作而成的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绣球”译成●● 。
(二)音译+注释
在翻译的过程中,当纯音译不能清楚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内涵时,还需要在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例如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广西河池南丹县近万名苗族同胞欢聚一堂,表演民族花鼓、盛装舞蹈等,喜迎民族传统节日。把“四月八”译成●●●●● ,再作进一步注释“ ”,让越南游客知道四月八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三)音译+意译
音译加意译,即采用保留原词的语音或部分语音,兼顾意义的办法进行翻译。采用音译加音译,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例如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分龙节期间,环江毛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与八方来客共庆佳节。把“分龙节”译成 ●,有利于帮助越南游客仅从字面判断即可明确这是一个节日;又如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的壮锦,起源于宋代,是利用白色棉纱作经线、彩色丝绒作纬线编织而成的精美手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把“壮锦”译成●●● ●,还可作进一步说明“● ●●●●● ● ●●●●”,有利于帮助越南游客从字面即知这是广西壮族妇女用手工编织的锦。
(四)意译
当原语和译语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文化差异时,译者需要从原语意义出发,通过改变原语形式包括句法结构、用词、比喻及其他修辭手段将原语的大意表达出来,即意译。例如“八宝饭”译成●●● ● ●,可让越南游客进一步了解,还可作具体说明“●
...”,
让越南游客知悉八宝饭是一种糯米加果料儿、莲子、桂圆等多种食品蒸熟的甜食。
(五)直译
当译语与原语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时,通常采用直译。直译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语言效果,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象和文化内涵。例如背新娘是大型刘三姐风情表演刘三姐民俗风情实景演出的壮族风情活动之一,“背新娘”可以直接译成● ●● ● ;又如打铜鼓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之一,“打铜鼓”可直接译成●●●●●●●。
五、结语
随着越南赴河池旅游人数逐年激增,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的原则,采用音译、音译加注释、音译加意译、意译、直译等翻译的策略,使越南民族更好地了解河池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和风俗习惯,对中越民族间的无障碍跨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华.毕节试验区民俗文化旅游汉英翻译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
[2]朱兵艳,刘士祥.海南民俗文化词项汉英翻译初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3]于亚莉.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J].西部学刊,2013(08).
[4]刘安洪.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旅游文本英译初探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池学院2015年校级青年科研课题“基于旅游视角下的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研究”(XJ 2015QN023)的阶段性成果,河池学院校级科研平台“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译介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