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018-05-14杨开烨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隐喻

杨开烨

摘 要: 政治话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质上是一种说服性言语行为,小到关乎从政者的政治理念能否被民众所接受,大到影响国家政策的推行,甚至左右政权形式。美中两国的政治话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隐喻表达,在语义架构的形式和视角转换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展现政治话语在文化影响下的语用预设及认知模式,凸显喻德、喻理、喻情等语用效果。

关键词: 政治话语 隐喻 语义架构 视角转换

1.引言

一般而言,政治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吴丹萍、庞继贤,2011:38)。不同派别的政治人物或组织基于各自意识形态的差异,或联合或对立,继而提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针、政策或是行动方案。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正是通过政治话语将抽象的意识形态付诸实践,用以传播思想观点,或被认同或接受辩驳,继而推动社会或历史的进程。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2003)的修辞论,其核心观点是隐喻包含了三种修辞功能,即为了达到劝说的功能,政治家要有“正确的动机”以确立政治立场上的道德正义性,此为喻德功能(ethos);政治家要有“合理的思维”,其观点应诉诸理性,所以应该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此为喻理功能(logos);政治家应该通过唤起听众的认同感以达到“听之有理”的效果,此为喻情功能(pathos)(凤群,2013:18)。当代政治隐喻的研究不仅从功能上呼应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隐喻的三大修辞功能,而且拓展了隐喻的内涵和特征,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上升为构建认知语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在政治话语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Wilson(1990)曾明确指出,隐喻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唤醒听众的内心情感,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吴丹萍、庞继贤,2011:38)。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兴起和发展,为进一步系统探究政治话语中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成为可能,为深入分析政治话语与文化之间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选取了美国总统布什“9·11”反恐讲话及国情咨文,奥巴马在开罗大学所做的和平演说词及习近平主席的任职演讲和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的记者问答,分别构建出美国和中国的当代政治话语的核心语义框架,并从文化等语用因素考察政治话语的视角转化。

2.隐喻研究的理论发展

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Quintilians的“替代论”、Richards的“互动论”及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束定芳,2000),隐喻的研究重点由修辞功能转向认知功能。作为人们组织概念系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由相对熟悉的一个概念域(始源域)映射到另一个相对不熟悉的概念域(目标域)而产生,前提是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凤群,2013:19)。

Charteris-Black(2004)在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认为认知隐喻观使用的是内省式语料,忽视了隐喻的语用特征,隐喻分析应该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考察。隐喻表达式是“一个本该在一个概念域出现的表达式,在另外一个概念域中出现时产生了‘语义张力(semantictension)”。“语义张力”除了具备语言条件和认知条件(两个概念域具有相似性)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语用条件,即隐喻表达式在特定语境中隐含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具有劝说和评价功能。在此基础上,Charteris-Black通过语料库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词频统计和搭配识别凭直觉难以发现的常规隐喻,用定性手法说明和阐释了常规隐喻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从语言分析、认知理解和社会语境的角度解释政治语篇的可能性,并解释出用隐喻表达式可传达出的话语的潜在意图和意识形态。

3.语义架构和视角的选取

Fillmore在1982年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一文中,将框架(frame)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概念相互連通,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就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结构为前提”(Fillmore,1982:111)。随后,Fillmore将框架视为“具体统一的知识构架,或经验的整体图示化(coherent schematizations)”(Fillmore 1985:223),以及“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Fillmore& Atkins,1992:75)(陈忠平,白解红,2011:668)。并尝试构建了事件框架,认为语言中任何与某一框架相关联的词语都与整个框架相连通,一旦框架内的知识节点被触及,整个框架随即在大脑中被激活,说话人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的语言理解或交流环节获得关于框架所包含的具体信息。在框架语义学背景下,Fillmore相继提出了“场景”(scene)和“视角”(perspective),以此分析语法关系与句子的语义特征。

近年来,Lakoff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将Fillmore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这一概念应用到政治学和伦理学等领域(Lakoff,2002),为区分,称为架构(frame)。Lakoff(2004)认为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结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并决定我们的常识,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在思考和交际过程中通常会激活相应的语义架构。不论是事实、数据还是模式,都只有被放置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产生意义。这揭示出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运用架构理解事物的这一现实。架构主要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两种:由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为表层架构,深层架构指构成道德世界观和政治哲学最为根本的架构。只有价值观与人们的认知架构契合时才能深入人心,被人们主动接收。

因为人们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必然受某种特定环境的影响,反映为某种视角,因而“视角”与语境和说话人的联系紧密,是架构系统语义的先验条件,提供了语用预设。在交际过程中,合适性和共知性是语用预设的两大特征,也是话语理解和语义传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卢山,2013:180),其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充分反映了说话人政治话语背后的角色预设和文化预设。例如:带有感情色彩的词(loaded words)可以帮助确立需要回答的问题的视角,如:taxes与revenues(汪少华,2004:8)。对这两个词不同的选择将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因为收益(revenue)指为得到某种服务所交的费用,是从便民、利民角度出发的英雄主义;税收(taxes)多为国家征收的,具有强制性的收费,是从损民角度出发的恶性压榨。

由此可见,建构系统认知的语义框架首先体现为对词语使用,对词语的不同选择决定了对同一事实的不同态度和为听众搭建的沟通视角,尤其当政治话语的架构与现存的宗教和文化价值观一致时,其影响力达到最大。

4.美国总统演讲的语义框架建构和视角分析

根据凤群(2013)对从里根总统到奥巴马总统发表的总共36篇演讲词的语料分析可大体推知美国总统演讲中隐喻始源域的类型和分布,如下表所示:

(凤群,2013:19)

由上表可大致看出小布什和奥巴马政治话语的始源域类型数量的对比,两者对旅程和拟人的隐喻运用占绝对多数,在创造、毁灭、明与暗、经济、罪与罚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分析如下:

(1)乔治·布什“邪恶轴心”演讲的语义架构和视角。提到乔治·布什,不得不让人联想到“9·11”事件和反恐战争。在他的演讲中,大量的隐喻性语言被用来萨达姆政权及恐怖分子的身份和性质进行界定,并结合罪与罚和经济隐喻表达构成道德经济的隐喻框架。如其于2001年9月11日发表的演讲中:

①our fellow citizens, our way of life, our very freedom came under attack in a series of deliberate and deadly terrorist acts.

②The victims were in airplanes or in their offices ——secretaries, businessmen and women, military and federal workers. Moms and dads. Friends and neighbors.

③A great people has been moved to defend a great nation.

④with the caring for strangers and neighbors who came to give blood and help in any way they could.

⑤take every precaution to protect our citizens at home and around the world from further attacks.

体现出“NATION IS FAMILY”和“PEOPLE ARE SOLDIERS”的概念隐喻,表达了遭受恐怖袭击之后对民众创伤的抚慰和反抗的决心。称谓的变化把国家拟人化了,公民们都成为一个大家族中的一分子,有义务在家族危亡时出力。

“protect”、“defend”、“fight”、“defeat”等表示防御性冲突隐喻的关键詞的高频使用传达出是恐怖分子先挑起战争攻击,自己出于被动防卫的应战初衷,突出渲染了伊拉克是“邪恶轴心国”的论断,即“This nation,in world war and in Cold War,has never permitted the brutal and lawless to set historys course.”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当局政府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觊觎之心,为最大范围地获取民众和国际舆论的支持和谅解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又如其于2002年1月29日晚首发的国情咨文中:

Our country will never forget the debt we owe Michael and all who gave their lives for freedom.They could attack our allies or attempt to blackmail the United States. In any of these cases,the price of indifference would be catastrophic.

布什立足于当前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就是贸易”(MORALITY IS TRADE)这一概念隐喻,将道德的提升视为获利(profit),而将道德的下滑视为亏损(debt)成功将民众对政府执意发动战争而造成人力与物力巨大损失的谴责,转移到恐怖分子身上,他们的恐怖袭击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债务,这与金钱债务等值。

(2)巴拉克·奥巴马的“美国梦”演讲的语义架构和视角。作为从非主流平民中诞生的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以其性格魅力和出众口才从个人经历和梦想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又励志的故事。提供了“HISTORY IS STORY”,“NATION IS FAMILY”的概念隐喻,如其在2008年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讲中:

Four years ago,I stood here and told you my story —of the brief union between a young man from Kenya and a young woman from Kansas... It is the promise that through hard work and sacrifice,each of us can pursue our individual dreams but still come as one American family.

将家庭的经历镶嵌在美国发展的“故事”框架中,以自己家庭的奋斗目标和信仰暗示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希望。奥巴马传承了马丁·路德·金对美国梦的阐释,即无论身份、种族和社会背景,任何具有伟大抱负的人都会实现他所梦想的社会目标,并将个人版的美国梦延展到整个社会。而其2009年6月4日在埃及开罗大学的演讲更是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寻求国家间的和平协作,从“mutual interest”、“coexist”、“responsibility”等词的高频使用可以看出,其演讲的话语内容渲染了由合作架构( cooperation frame) 、共情架构( empathy frame) 、责任架构(responsibility frame)及相关的概念隐喻组成的合作与对话( frame of cooperation and dialogue) 这一复合架构。(汪少华,2011:55)

5.中国领导人讲话的语义架构和视角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人民、民主与集中,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治国方式和思维习惯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产生,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如何继往开来,给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公开的政治讲话是探究其执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通道。以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和李克强总理主持的记者会发言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概念隐喻看出统一与发展(frame of un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这一复合框架:

(1)“NATION IS PERSON”的概念隐喻。在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讲话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国家比作了有知觉和梦想追求的普通人,因而“中国梦”即中国人民的梦。正如讲话中所说: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21)①

由此可见,“中国即人”(NATION IS PERSON)的抽象隐喻强调出了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核心地位,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力量的源泉。

(2)“GOVERNMENT IS FATHER/GUARDIAN”的概念隐喻。中国是典型的“慈父家庭模式”(The Nurturant Parent Model),政府作为人民政权的核心,如同家庭中担负重任的父亲/守护者的角色一样,为了保全子女(人民)的利益,甘愿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出的: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22)②

这样,通过两个形容词“好”和“紧”的对比,突出体现了政府对于民众生活和权益的保障职责。

(3)“ECONOMY IS A JOURNEY”的概念隐喻。Lakoff 提出过“LIFE IS A JOURNEY”的经典论断,旨在突出生活的漫长与艰辛,而在这里,经济形势的发展可以看作一段长距离的旅行,有一个起点(source)即亚太地区局部经济的发展,有一个终点(destination)即世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其中必然经过一段考验(path)即经验的积累和复杂国家利益关系的协调。如同李克强总理谈到中美利益发展时说到的那样:

“亚太地区可以说是中美利益交汇、集结最密切的地区,中美都表示要维护地区的稳定、促进繁荣,我希望言行一致,从亚太地区做起、做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2)

(4)“TERRITORY IS GARDEN”的概念隐喻。国家统一一直是中华儿女长久以来的心愿,国家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也一直是我国外交上坚定不移的立场,正如李克强总理回复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时所说的那样:

“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把它一道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22)

这里国家的整个领土被看成了一座花园,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就如同花园里的一方水土,孕育着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只有花园完好,共享自然的雨露及花农的呵护,才会百花绽放,生气勃勃。这里花好月圆象征祖国统一后,两岸人民欢聚一堂,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

(5)“REVOLUTION IS WAR”的概念隐喻。如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

“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改革的进程被渲染,参与改革的人士便是战士,为取得斗争的胜利(改革成功)奋勇向前。

从以上语义建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遗留的若干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进行政治话语时,涉及的视角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内地民众、媒体的疑问解答,以推动政策实施的进程;二是对港澳台民众、媒体转达政府设立的特殊政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三是对外国民众、媒体阐明中国立场,解释中国政策。

6.结语

中美领导人在政治话语中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建构了可供系统认知的语义框架,展示出了独特文化背景和特定语境下的不同视角,富有象征性的个性魅力。美国作为西方世界大国,其语义架构多与政党纷争和个人奋斗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推崇人民、民主与集中,政治话语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语义构架多与集体利益和统一领导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相互尊重,政治話语的语义建构在演变过程中也渐渐趋同,例如两国领导人均在话语的语义构架中包含了“NATION IS FAMILY”,“GOVERNMENT IS FATHER”等概念隐喻,凸显出了喻德、喻理、喻情等语用效果,激发和唤起听众的认知认同,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了既定的交际目的(卢山,2013:182)。

注释:

①http://news.cnhubei.com/xw/2013zt/2013qglh/201303/t2506841.shtml

②http://news.sina.com.cn/o/2013-03-18/081926562568.shtml.

参考文献:

[1]Fillmore,Charles,J.. Frame semantics. In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ed. by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M]. Soeul: Hanshin, 1982:111-137.

[2]Fillmore,Charles,J..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 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6(2):222-254.

[3]Wilson,J.. Politically Speaking: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0.

[4]Fillmore, Charles J. and B. T. 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organization of the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In 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s: 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 ed. by Adrienne Lehrer and Eva Kittay[M].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1992:75-102.

[5]Lakoff G.. 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6]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04.

[7]Lakoff.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 s and Frame the Debate[M]. London: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8]束定芳.隱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亚里士多德,著.颜一,译.修辞术·亚里山大修辞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汪少华.视角的选取与词汇选择过程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7-10.

[11]汪少华.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8-10.

[12]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4-6.

[13]郜丽娜,高鸿雁,刘青.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兼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71-75.

[14]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576.

[15]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53-56.

[16]吴丹萍,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和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38-42.

[17]李战子,庞超伟.外交评论话语中的语言学因素——以奥巴马访华的6篇评述为例[J].外语研究,2011(4):15-22.

[18]陈妍瑾.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J].青年文学家,2012(9):119-122.

[19]卢山.语用预设视角下的政治话语——以美国总统竞选口号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2):180-182.

[20]凤群.隐喻和政治神化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8-22.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