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世纪中欧贸易与“中国趣味”

2018-05-14张国刚

南风窗 2018年10期
关键词:欧洲人瓷器趣味

张国刚

大海航时代对于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中国商品直接输往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商品大量输入欧洲,不仅改变了欧洲人一些生活习惯,也成为欧洲人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还滋长了流行于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充满异域情调的独特艺术品味—“中国趣味”。

所谓“中国趣味”(Chinoiserie),乃是指17和18世纪欧洲社会流行的一种风尚,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家具设计、陶瓷样式、纺织品花纹和园林景观造型诸多方面,受到“中国风格”的影响。

中国趣味得以形成的直接灵感,来自于那些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包括瓷器、漆器、织物、壁纸。

17世纪末有人在《世界报》(World)上撰文说,中国壁纸在豪宅中极为流行,这些房子里挂满最华丽的中国和印度纸,上面满绘着成千个根本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人物、鸟兽、鱼虫的形象。

18世纪初,中国丝绸也已在英国蔚为风尚,公众审美观由东印度公司的进口商品所指导,连当时的安妮女王(1665-1714)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棉布露面。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船又一船瓷器刺激了英国和欧洲市场对这类商品的需求,英国上流社会以收集和展示瓷器相标榜。类似的风气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宫廷同样盛行。

进口中国商品俘获了欧洲顾客的人心,本地的生产者和经销商自然不甘寂寞,出于产品竞争的考虑或借助时尚获利的考虑,开始摹仿这些中国的橱柜、瓷器、绣品上的装饰风格,这便产生了中国趣味。先是工艺品和日常用品等小东西的仿制,如制造瓷器、丝绸、壁纸;进而是室内装饰与园林设计这些大工程,诞生了风靡一时的“英华园林”并在今天都留下许多建筑痕迹。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亭,她描述道:

“我吃惊地突然看到一个真正的神话世界……一个近卫兵穿着中国服装,陛下的两位侍从武官则扮成满清武官的样子。近卫兵表演中国兵操。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亭子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如果说亭外出人意料,亭内也并不少让人惊奇……里面有一个以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其他小房间里则是旧式日本漆柜和铺着印度布的沙发,品味皆上乘。有一间墙上悬挂、床上铺盖印度布的卧室,墙上还装饰着美妙的瓷器、宝塔、花瓶和禽鸟图案。日本旧漆柜的一个抽屉里装满各种古董,其中也有中國绣品。厢廊陈设桌子:其一摆放一套精美的德累斯顿瓷器,另一张则摆放一套中国瓷器。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这座所谓中国亭在建筑上到底有几分中国风味不得而知,但显然它就如17世纪末期流行起的中国屋一样,以内中陈设有关中国的物品而得名。显然,在瑞典这座中国亭里,各种异国情调和欧洲风味混为一体,欧洲人创造的“中国趣味”,成为他们所理解的中国的实体形象。

另外一种创造来自东印度公司。他们给中国工匠提供加工图样,迎合欧洲顾客的需要,这样便形成了中国趣味的另一个制造地。

比如18世纪中期进口到欧洲的中国玻璃画,常见的主题是富裕的中国男女在树荫下悠闲舒适地过活,或者中国仕女带着贵族式的无所事事的忧郁神情坐在花园或牧野中,这都是专门设计来吸引欧洲买主的。这不难理解,当时的欧洲,英国已经产生大批富裕悠闲的中产阶级,法国那些被剥夺了政治特权而依然经济富有的贵族们则麇集在宫廷,百无聊赖地以虚耗光阴为最高追求。这些中国画实则正迎合了欧洲上流社会的理想。

中国进口瓷器在形制上亦做成符合欧洲人需要,比如英国公司订购的便以英国银器为模型,而此风以雍乾时期最盛。如此,欧洲人看到的究竟是中国瓷器还是欧式器皿,是中国人的生活风貌还是欧洲有产阶级的人生理想?但恐怕他们以为从这些图形、纹饰、质地、形状中所看到的就是中国。

猜你喜欢

欧洲人瓷器趣味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午睡的趣味
比例原则在欧洲人权法院诽谤判例中的适用
商标权属于人权?——从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谈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漆与艺——一种欧洲人的视角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